陪女学棋记
女儿吃的是体育饭,具体的说是吃国际象棋的饭。现在的她,带着市棋队的学生,撰着新浪网体育类棋牌栏目的稿子,做着国际国内重要比赛的裁判,生活中全是象棋,许多人眼里她很稀罕和特别。她从事的这项职业是我选择的结果,但我至今还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对是错,也许是没有对错的,只是冥冥中的一个安排。然而回忆一下我风雨无阻地带她六年学棋的情景和以后的所遇、所见、所历,倒也回味无穷。
为何选择棋
我的教育理念中,幼儿园的中班即可学习技能,于是在她中班的时候为她选择了钢琴。这个理由很简单,我的母亲是钢琴名师,家里有钢琴,我也懂得点琴,这样的条件和资源若不学琴那是大浪费。对于她的天赋和兴趣如何,我考虑得并不多,因为这跟古代的“六艺”一样,应该是个必修课。既是必修的,那就用不着考虑她的兴趣和天赋。我也看到过美国的一位教育家的做法,他规定他的孩子每天至少弹一个小时的钢琴而不管他兴趣如何。
于是在她幼儿园中班的下学期,我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让她学琴。但在弹琴的过程中我渐渐觉得她在这方面既不爱好也不擅长,一上琴凳就打呵欠,对要领的掌握很慢,效率极低,学得很累很苦,当然我也教得很累。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不会娇惯迁就的,不存在自己的孩子难教的现象。拿母亲的其他同龄学生比较,她的进度要慢得多。经过一年的仔细观察和反复思考,我发现她不适合弹钢琴,至少学这一门事倍功半,很不合算。发现了这一点以后,我原来的想法动摇了,又因为弹琴伤眼的唯一弊端,我便停了她的学琴,准备给她另外选择一门兴趣爱好
但选择什么呢?这是个很挠头的问题,那么多的门类,哪门是适合她的呢?我总不可能样样都让她试一遍,又不能像贾政那样把许多东西拿出来让贾宝玉挑,以确定宝玉以后哪方面是出息的。有过这一次选择上的苦恼,以后我心里一直都有办一所儿童测试中心的冲动,来解决成千上万的家长的苦恼。我当时完全是凭一个简单的推理来选择的,女儿不是钢琴不好吗?那我就选一门跟钢琴差别大的学科,从这个极端换到另一个极端,像翘翘板一样,一头沉下去,另一头也许会翘起来。这是个简单又朴素的推理,有了这个自认为对的想法,我就开始注意哪些学科是跟钢琴差别大的,正好女儿所在的学校招收棋队队员了,我认为这个项目跟钢琴的差别很大,就替她报了名。当时她可以选择象棋、围棋和国际象棋,我凭直觉选择了国际象棋,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在三棋中的这个小选择是绝对正确的。
就这样,在她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让她进了宁波市棋队,这一学就是六年,直到现在还与国际象棋打着交道。
你真的是一位好父亲。
谢谢以上诸位的关注评价,我只是把经历写出来,说是下棋,其实也是教育上的事,是非得失让大家评,后面我还有大选择呢。只是文章长,我只能一段段来,边写边发,这样我会逼出来的,因为我有有惰性。
顽童学禅定
进棋队后的开始阶段我发现这个选择也许是错的。女儿绝对是个顽童,她爱动,坐不住,无定性。我骑自行车带她去学棋,她不会好好坐在后架上,总是站在上面,双手搭着我的肩。下棋训练时,也不坐着下,全队20多人只有她是站着下棋的,而且时常走来走去,还像个老茶客一样拿个杯子要一口一口呷茶,教练好像也没有特别的管教她。我心想,这怎么能下好棋呢?
问她喜欢不喜欢下棋,她说还可以。其实我看得出来,她并不是十分喜欢,因为训练回家后她根本不会再言及棋子,当天的输赢也不十分在乎,不像我亲戚中的一个男孩子,早上眼睛一睁开就要摆棋子,我女儿绝对不会这样。可能还是每天的训练费吸引她吧,那时去棋队学棋是可以拿训练费的,她从每次训练最低的3角钱开始拿起,最后拿到最高的1元2角,这是宁波市棋队1988年的标准。
刚进棋队她肯定是最后一名,跟她下棋的队员肯定也是较差的队员,我给她提出了一个近期目标,要争取做最后第二名,她觉得可以接受。初级阶段的棋子我也能教他,虽然我以前没下过国际象棋,但我有中国象棋的基础,训练时听听教练讲解看看学生下棋,也学会了国际象棋的规则,头两年我能得心应手地在家里辅导她。第三、四年她跟我差不多了,第五年我已经下不过她,到第六年的时候有几招棋我已经看不懂,要问她为什么了,这是后话。
学棋半年,在一次选拔赛中我发现了她有良好的素质和表现。平时吊儿郎当的她,比赛起来特别认真,也不走来走去了,坐得纹丝不动,眼睛盯着棋,因此下棋的质量也很高。于是我就盼望天天比赛,只有那样棋艺才会有大的进步。学棋不到一年,她代表江东区参加市里的比赛,居然拿了团体前三和个人第四名,简直把我高兴坏了,要是这一年的时间弹琴,恐怕第400名也拿不到。这件事的意义不止是她获得了荣誉,增添了信心,还表明了我选择的成功,是停琴学棋的成功,我有点庆幸和得意。对女儿的这一选择以后我一直在检验,我还不能说女儿是最适合下棋的,但可以说下棋是她最适合学习的项目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