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知 青 岁 月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三团十九连 葛志坚
十二、猎 人 老 杨
在山上吃午饭别有一番情景。饭通常是肉包或糖包加菜汤。由于路远难行,当炊事员随马爬犁把饭送到山上时,包裹严实的饭菜已只有余温。我们找来枯木与枝丫,拢成大火堆后围在一起,用树叉把包子夹住,在火上翻着个儿地烤。劳累半日,吃着烤得焦黄、外酥里软的包子,那味道觉得好极了。火堆熊熊燃烧,面前暖意融融,而身后却阴冷阵阵,不由让人联想起抗联健儿夜伴篝火的著名诗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如果赶上风大天阴,更要引申为火烤胸前格外暖,风吹背后刺骨寒了。
完达山盛产菌类。休息时,我们会漫山遍野地采寻黑木耳和号称东北山珍之冠的猴头菇。黑木耳易采,在站杆(即已枯的死树)上几乎都有,多少不同而已。采猴头菇就不那么容易了,采寻很久才可能发现一对。猴头菇是互生菌,只要在一棵树上发现它,则在与它相对的树上一定可以找到另一个。
我们天天迎着朝阳进山,披着晚霞归来,隐身于茫茫的林海雪原中辛勤地劳动、愉快的唱歌。在完达山的密林深处,度过了冬季中最寒冷的一段日子。
进山大约半个多月,连里的猎人老杨来了。
老杨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猎人,据说从小就扛枪打猎,捕获的猎物不计其数,大到狗熊、野猪、梅花鹿,小到雪兔、紫貂、山雉等均有可观的斩获。每年上缴的熊掌、熊胆、鹿茸和各种兽皮总是在全团乃至全师名列前茅。
老杨是个红脸膛、大高个、眉毛又重又长,长满络腮胡须、四十多岁的精壮大汉。虎背熊腰,声若铜钟,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砸地有声。为人豪爽侠义,说话风趣幽默,办事干脆利落。在我的印象中,以他的形象和装扮如果在影视剧出演古装侠客的角色一定会很上镜。
老杨打猎如独行侠一般,不带助手,独往独来,行踪飘忽不定。每次冬季进山,总是一杆擦得锃亮的半自动步枪,一柄锋利的刺刀,一副长长的木质雪橇,一个备有子弹和干粮的皮口袋,一顶长毛厚绒的獭兔帽,一件白茬羊皮氅,一双皮底乌拉靴,一条体形健硕的大黄狗。打到猎物后,便用树枝和积雪掩埋起来,做好记号,再寻找下一个猎物。待到给养快耗尽时,便打道回府,带领人与车去载回战利品。
这次老杨进山没几天就兴高采烈地回来了,第二天领着马爬犁拉回来一头硕大无比的狗熊。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家伙,比在龙沙公园看到视为巨兽的狗熊大多了,心里不由得对老杨十分钦佩。
已经冻硬的熊依然摆出一副困兽犹斗的姿势,十几个人连拖带拽费了好大的劲才弄进我们住的帐篷,再用大块劈材塞入熊的身下把它垫高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原本显得很宽的过道几乎被巨熊占满了。缓了二三天终于化透了,老杨使用刺刀和利斧开膛破肚,弄得满帐篷都是熊的血腥气味。
熊掌、熊胆和熊皮被老杨拿去上缴团部了,熊肉则成为我们的盘中餐。熊肉脂肪特多,吃起来感到油乎乎的,但平生第一次吃熊肉,还是非常兴奋,吃得几乎弯不了腰。
时隔不久,我们还吃到老杨打来的野猪和狍子,对我来说都是初尝美味,大饱口福。尤其是狍子肉,不柴不腻,口感独特,吃得头不抬眼不睁,酣畅淋漓,格外过瘾。
老杨不仅打猎名声在外,还有一手漂亮的板金活儿,连里的水桶、水瓢和炉桶子等都出自他手。夏季,每当他在食堂门前支起小铁轨做板金活儿时,只要没有特别急的事我都会跟他边看边学。他那略带沙哑颇有磁性又风趣幽默的话语很有气场,天南海北的奇闻怪事常常惹得围着他的孩子们开怀大笑。我跟着他学会了简单的薄铁制作手艺,在以后的技术革新中派了用场。我曾经“公私兼顾”地用边角料打了一个容量十多斤的油桶,留待回家探亲时装豆油。
老杨还是一个独特怪异的马车“驾驶员”,吆喝牲口有与众不同的独门绝技。别人指挥马的行走进退时都用“驾”(走)、“喔”(转弯、)“鞘”(后退)、“吁”(站),而他却是像给人发出口令一样,使用“齐步走”“左转弯”“右转弯”“后退”和“立定”这样的术语,让人觉得十分新鲜有趣。
精彩的文笔,详实的讲述,真实的故事,难忘的记忆。
下乡的头一年,一天半夜的时候,我们听到停在宿舍边上的拖拉机发动的声音,大家都以为很正常的机务排打夜班。哪知道早上看见大食堂门前的大爬犁上停放着一个已经死了的大野猪,据一位老职工讲不知道是谁下的踩盘夹子夹住了这条大野猪,被夹住的野猪很疯狂,人根本靠不到近前。才用拖拉机压死后用大爬犁拉了回来,那是我第一次吃到野猪肉。
感谢您关注拙文
我们有太多的相似经历,有缘在知青网上结识您。
感谢您关注拙文
您说对了,熊肉脂肪太多,确实不如牛羊肉的口感好。
您的口福也不浅啊,我没有吃过鹿肉,按照现在的标准那应该是高端美味呀。
您很谨慎,因为怕迷路一直没敢往深处走。林中凶险,若真的迷了路不知会有多少波折。
感谢您的关注与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