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王小波是我们云南知青的骄傲

1楼
南屏晚钟 发表于:2009/11/8 11:02:00
                         王小波是我们云南知青的骄傲
 
1952年5月13日 ,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
1968年,十六岁 ,于1968-1970z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8年,二十六岁 ,参加高考,考取中国人民大学
1984年,三十二岁 ,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
1988年,三十六岁 ,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1991年,三十九岁 ,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年,四十岁,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1997年,四十五岁 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主要作品:《时代三部曲》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等。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
王小波生前两获 新加波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在海外华人文学界获得普遍称誉。
王小波的价值在于,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自由是多么美好。
关于王小波小说价值的讨论,在主流文学批评界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保持了异常的缄默。
王小波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
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小波语摘
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本质的。 像我的本质就是流氓,土匪。如果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大放光彩,可是在城市里做个市民。在学校里做个教员就很不合适了。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李卫公年轻时很有本事,所以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做流氓。
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一切摧残,想通了这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
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想必你也知道了:大多数女权主义哲学家,不管她叫菊兰也好,淑芬也罢,净是些易装癖的男人,穿着高领毛衣来掩饰喉结,裙子底下是一双海船大小的高跟鞋,身上洒了过量的香水,放起屁来声动如雷;搞得大街上的收费厕所都立起了牌子:哲学家免入。
假如我要写什么,我根本就不管他格调不格调,正如谈恋爱时我绝不从爱祖国开始谈起。
每个人的贱都是天生的,永远不可改变。你越想掩饰自己的贱,就会更贱。唯一的逃脱办法就是承认自己的贱并设法喜欢这一点。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这世界上有些事就是为了让你干了以后后悔而设,所以你不管干了什么事,都不要后悔。

 
2楼
红土地青春 发表于:2009/11/8 21:55:00

王小波是我们云南知青的骄傲!

我开始不认识王小波,但和其夫人是小学同学,所以曾去他家拜访时,见过一面(那时只知道他很有特色地辞去北京大学教师的职务,在家作家__自由撰稿人).那时他没有什么名气,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当时是那么不理解,放着那么好的工作不干,要一分工资没有地在家写东西,真是常人不解的事.可是他真的在几年后做成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敬佩!由衷地佩服!

3楼
南屏晚钟 发表于:2009/11/8 23:07:00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社会性学家之一,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同时,她还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妻子。

4楼
南溪河 发表于:2009/11/9 23:09:00
   王小波是我们云南知青的骄傲,确是如此。他勇于思考,敢于前行。在他的字里行间跳跃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每每读来总有新的领悟。十分敬佩他特立独行的精神!
5楼
红河 发表于:2009/11/16 14:00:00

   王小波一生都在追求那种自由翱翔的翅膀。当一切都被追问与反问之后,他无法再超越他叙述的层面,他曾经说过,一个人感到了思想的贫乏,这个人就要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痛惜一颗自由心灵的逝去。现在社会越来越商业化,能严肃、自由地讨论人文问题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感谢“南屏晚钟”在此介绍了有关王小波的信息。

6楼
南屏晚钟 发表于:2009/11/16 20:36:00

谢谢红土地青春、难忘那个年月、南溪河、红河几位的跟帖

7楼
红土地青春 发表于:2009/11/16 23:08:00
支持你的发帖,都曾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吗.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楼
雷午寨主 发表于:2009/11/17 9:43:00

    看了楼主的发帖和战友们的跟帖,很是感动。我们都曾是一个战壕的战友。王小波,我是只知其人,从未谋面,但他的作品还是看了一些。楼主在这里写出了他的生平、主要作品和一些他的语摘,推荐给大家。谢谢“南屏晚钟”!

    正如前几天一位陕西战友曾对我讲:你们云南的北京知青人才济济。确实是,北京赴云南的知青只有8300人,在北京下乡的知青中是个最小的群体,但出了不少的“名人”,其比例似乎的确是大的。在参加《情系红土地 爱在彩云南》联谊会活动的半年时间里,见到了各领域的“精英”不少。可能是苦难磨练人吧。回想起红土地上的知青生活,苦是苦,但大家还是快乐着。因为那里从没有农闲,总是田里忙完忙山上,山上的活儿还没干完,田里的活又接上了。当时真是羡慕北大荒的同学,能有那么长的假期。尤其是水利兵团的战友,生活条件更是艰苦。“九(韭)菜一汤”的生活、吃“红锅菜”的日子、吃盐巴水泡饭的时候,大家还是在“苦中求乐”,唱啊、跳啊、闹个不停。可能是年轻,“少年不知愁滋味”嘛!

    小波已经走了十二年了。又是牛年了。我只盼求我们还在世的战友们保重身体,毕竟已经是步入老年了!今年我送走了三个战友,每次前去,都是感触颇深,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

 

 

9楼
俗人 发表于:2010/1/29 10:05:00
用户已锁定!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25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