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摄影网站发了十几张联谊晚会的剧照,主要从摄影角度发片,很不连贯,但却有很多人回帖,其中一个回帖很有意思,是一个80后的回帖,转到这里。
80后子女看老三届知青父辈
父辈们,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作为“80后”,心中的他们,神秘、遥远,精神力量强大。
历史终止了他们中很多人由璞玉琢成美器的进程,他们无言地承担。他们特殊经历,后辈无法模仿。他们有种渗入骨髓的特殊气质,一股倔强,一种潇洒。
今天,他们仍活得那么认真,宽容大度地领受岁月的馈赠,无论丰厚还是菲薄,深情咀嚼着曾经的幸福与磨难。像一座座无字碑,用生命默默刻写着曾经的青春和风雨。
我们经常用三种视角看他们:仰视时,他们是父母;平视时,他们是朋友;俯视时,他们是傻子。
然而我们还是想说:你们人生无悔。虽然往往不理解你们,但爱你们。
“真的没白疼你们呵,孩子!”
看到下一代如此高调的评论我们这代人的奉献,(也许是自己从未与女儿在这方面交流过吧)不知咋的,我的眼睛竟然有点糢糊了。
“我们经常用三种视角看他们:仰视时,他们是父母;平视时,他们是朋友;俯视时,他们是傻子。”
说得不错!
历史终止了他们中很多人由璞玉琢成美器的进程,他们无言地承担。他们特殊经历,后辈无法模仿。他们有种渗入骨髓的特殊气质,一股倔强,一种潇洒。
今天,他们仍活得那么认真,宽容大度地领受岁月的馈赠,无论丰厚还是菲薄,深情咀嚼着曾经的幸福与磨难。像一座座无字碑,用生命默默刻写着曾经的青春和风雨。
难能可贵的理解。不是常讲理解万岁吗!理解了就能够跨越过代沟。
我也不知道这个年轻人的家长是哪的知青,但肯定是知青。我真想和这位80后当面聊聊,当面听听她对我们的这段经历的议论,问问她如何会有上述评价。
我们经常用三种视角看他们:仰视时,他们是父母;平视时,他们是朋友;俯视时,他们是傻子。
儿女们的视角很诚恳,很有现代特点。他们不理解,不能强求。因为塑造彼此的年代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
我们自己的"青春"自己作主了。
有如此后辈,甚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