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扁担,三尺三
作者 131故人
1969年春,带着几分无奈,几分渴望,我从北京来到了南屏农场,我庆幸自己躲过了插队,因为在我眼中,拿工资的农场好歹也是国营的。在结束了队里办的两周新工人学习班后,我被队长派往了131工地,那是河口县历史上的第一座水电站。
今天,从南屏到131电站,几十公里的路程用不了两小时,但那时可就不同了。早上,我们从连队出发,先汽车,后火车,离开铁路改船渡,再顺着沿河小路艰难跋涉,直到傍晚时分才到达工地。
把铺盖往竹床上一扔,狼吞虎咽地扒拉几口晚饭,我们便随连长来到了人声鼎沸,灯火通明的工地。那时,没有“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与帝修反抢时间”,“向国庆二十周年献厚礼”是所有131人的共同目标。初来乍到的我们也被眼前热火朝天的激情所感染,不断催促着连长赶快分配任务。
“这是畚箕和扁担,你们几个女同志就从最简单的挑砂土开始吧。”连长知道我们缺乏锻炼,又跟了一句:“量力而行,先慢点干。”
“小瞧人。”我有些不服气,撇了连长一眼,转身便把两只空畚箕挂在了扁担上,兴奋地晃着身子来到了坝基。当时,我真是很得意,心里默唱着电影《李双双》里“小扁担三尺三,姐妹们挑上不换肩”的唱词,轻快地走到一位正在挖掘砂石的老职工跟前,把空畚箕往地上一撂,请他为我装砂石。
“以前挑过担子吗?”老职工关心地问道。
“没有。”我有些不好意思。
“那就先少挑点吧。”老职工给我装了多半畚箕的砂石,示意让我挑走。
“再装些吧。”我很诚恳,因为我不想落人后。
“行了,先试试再说。”
这是我第一次挑担子,很新鲜。我学着别人的样子,将畚箕的绳子系在扁担两头,再将扁担放在右肩膀上,半蹲着,憋足了劲儿就往起站。
“哎呀!怎么这么重!”我在心里暗暗叫着,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两只畚箕却依然纹丝不动。
老职工笑了,用铁锹从畚箕里铲出许多砂石。
我再次将扁担放在了肩上。这回倒是站了起来,可还没有迈步,前面的畚箕猛然翘了起来,后面的那只却坠到了地上,畚箕里的砂石洒满一地,我也一个趔趄差点栽倒。
见状,老职工重又为我装了些砂石,那砂石,只能勉强遮住畚箕底。
“嘻嘻嘻嘻……”,旁边传来了一阵笑声。我抬头一望,看见几个人正冲着我指指点点。我狼狈极了,只觉得一股血直涌到了脸上,恨不得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我咬牙站了起来,脸上满是汗水,双手紧紧握着畚箕上的绳子,跌跌撞撞地向着水渠走去,是啊,别人的畚箕里砂石堆成了尖,可我的畚箕里却只有薄薄的一层,怎么能不让别人笑话呢?
“唉,我怎么这么笨,连这点东西都担不动呢!”我在心里暗暗责备自己,一股强烈的自尊感涌上心头。
当我再次回到那位老职工面前时,我心有不甘地对他说:“师傅,再给我多装点吧。”
“你们这些大城市来的学生,头一次干活,先少挑点,锻炼锻炼,以后会好的。”
我很感激这位老职工对我们知青的理解,一步三晃地担着那少的可怜的两锹砂石,开始了我走向社会的第一课。
十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我也终于能挑着堆满砂石的畚箕,扛着百斤重的水泥袋,长距离行走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
四十年后,许多往事都如烟般飘走不留痕迹,惟有那第一次挑砂石的狼狈和那三尺三的竹扁担,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图片:本文作者重返13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31.jpg:
初次锻炼挑扁担,体会相同。当时只是想多担重物,还担起来样子自如,其实不是一天半天能炼就的功夫。
什么事情都是一步步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