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计划组建为6个师,每个师辖10个团,每个团辖10个连队。一、二、三师设在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四、五、六师设在锡林郭勒盟。1969年组建起4个师,即一、二、三、六师,下设24个团、246个连队,干部战士共62278人,其好的占85%,女知青占53%)、现役军人3266人、复员军人5354人、地方干部1567人、下放干部535人、农牧场职工5103人,大中专毕业生772人。,全兵团在职人员达7万余人。
兵团战士在军训
1970年,又组建了2个师,15个团。按照原来的规划,一、二、三师设在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境内,四、五、六师设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格勒盟境内;由于锡林格勒盟草原地区不适于发展农业和超量发展畜牧业,内蒙古兵团不得不将四师从锡林格勒盟迁到了巴彦淖尔盟,使“东三师、西四师”的格局变成了“东二师、西四师”的态势。
1971年,内蒙古兵团已有41个团(包括2个工业团和4个相当于团级的工矿企业)职工为10.1万人,其中有知识青年7.55万人,复员转业军人和留厂职工2.57万人,现役军人近6千人,另有家属3.8万人,共计14.5万人。
1972年,内蒙古兵团总人数为17万人,职工(包括知识青年)13万人。至1975年,内蒙古兵团下设农牧业团35个,厂矿企业单位34个,在职人员11万余人。
内蒙古建设兵团十五团首长
军事训练和战备。在组建兵团的宣传提纲中指出:生产建设兵团的根本任务,是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造就一支屯垦戍边的“三忠于”的钢铁队伍,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序列。是用毛泽东思想统帅的一支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部队。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也是工作队。
屯垦戍边,配合边防部队和边疆广大革命群众,共同建设祖国北部边防,共同保卫祖国北方反修前啃的安全,是生产建设兵团的神圣职责。生产建设兵团.是政治、军事、经济相结合的战斗组织。根据保卫边防斗争的需要,生产建设兵团采取兵团、师、团、连的编制序列,部队将配备相当数量的武器装备,将进行一定的军事训练,并建立战备值班连队。使这支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部队,与人民解放军的边防部队一道,平时有效地进行反击修正主义和任何阶级敌人的一切挑衅与破坏活动,战时能带动广大民兵,迅速组织起千百万英勇善战的人民武装,投入消灭敌人,保卫祖国的战斗,从事后方各项战勤工作,把一切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十五团副业连的军人,老兵,知青
兵团组建初期以连队为单位出早操,不管白天劳动多累,晚上都要轮流站岗放哨,每周夜间举行一次紧急集合,冬季进行长途野营拉练。这对在城市里长大的知青是一次身体和意志的锻炼。行军中他们用“为了解放全人类,苦练一双铁脚板”、“兵团战士意志坚,三九寒天只等闲,为了埋葬帝修反,甘洒热血永向前”的口号相互激励。1969年初,中苏、中蒙关系出现紧张态势。8月23日,兵团开始进行战备教育,挖猫儿洞,实弹射击,实弹投掷,拉练,紧急集合等。
兵团战士自建的房屋
基本建设和各业生产在兵团组建初期,各团的基础不一样,劳动强度有所不同。战士自己动手进行脱土坯、烧砖、架电线、修路等艰苦劳动,当年完成第一期土建工程,为行政、生活、文教卫生事业建成大量用房、交通和通讯设施,交付使用的房屋建筑面积达28.26万平方米,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还进行了工业、农业、牧业、林业、水利等大规模基本建设,5年国家基建投资共计41625万元。
内蒙古建设兵团二师十五团,是于1969年初接收原建丰农场全部资产和部份人员的基础上组建的。农业基础条件非常好,农业机具,水利设施完备。位于河套平原,属于五原县境内,团部驻地在县城东北方,相距约22公里。东邻十四团(苏独伦农场),西北与十六团(牧羊海农场)接壤。
建丰农场成立于五十年代中期,早期是劳改农场,服刑人员部分是解放后或镇反中被判刑的国民党的将校级军政人员,部分是从当时为反蒋前线的闽浙粤等地迁移来的刑事犯,兵团接收前都已刑满,基本上全部留场就业。兵团接收后仍有数百名就业人员与兵团战士共同劳动一年多,后来大部分被疏散到黄河以南。管理干部主要是从公检法农林牧等系统抽调的专业人员,兵团接收后,大部分都充实到连队一级的部门,担任负责生产技术的副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