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115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116]
[浏览完整版]

标题:网上英模馆(连载)

1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1/10/1 9:46:0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0.jpg:

 

【编者语】

今天是我们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生日,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终于推出了化费我多日心思的这篇《网上英模馆》帖子,其意让如今生活在幸福家园的人们不要忘记当年这些英模对祖国的无私奉献,更要牢记这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如果,这篇帖子让一些人看了后眼睛能湿润一下,让另一些人看了之后心头能为之一震,想必它就达到编者原本真正的初衷了。

记得在幼时去幼儿园,阿姨总会常这样说,要讲卫生,要爱劳动,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上小学时,老师总会那样讲,要好好学习,懂礼貌,长大了做一名有用的人;到中学了,当老师的话尚未记住就文革了,顿时,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文攻武卫”替代了一切,把一些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物的黑白与真伪,人性的善良与丑恶,统统地给颠倒了,让我们这些不到20岁的毛小子们,辩不清方向,看不清是非,只得响应“号召”一头闯到了遥远的北大荒,去接受所谓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几年下来,我们的裤腿上沾了些黑土,手上起了点老茧,头脑似乎识得了一些好坏,大致晓得了怎样去走路,去做人。

若干年过后,我们啥也不是的返回了城里。不久,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开放,经济的飞跃……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具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做人的道德论理方面,让人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占据了我们的灵魂,充当着做人的准则,把一些个当年最常见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前进,都一古脑儿的丢弃在脑后,把我们多少年传承下来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人性美德都将断送在自己的手上。还是这次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从中让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闪光人物,而且不少就是在自己身边的小人物,他(她)们就像雷锋说的,当一颗永不生锈的镙丝钉,处处在人们的周围发光。每当我看完一个一个模范(好人)的事迹后,总会被他(她)们的普实而又伟大的行为与思想所深深地打动,尤其是那些事迹同样十分感人的候选人,但每次所能评选上的模范也只能是几人,社会上并没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与了解,从而让我产生出想把他(她)们的事迹介绍到我们网上来,也可方便更多的网友来认识、了解和向他(她)们学习,以至多少能把我们的思想再带回到早年那个清纯的年代。

基于此,我们所要感谢中宣部等六个中央部门的从2007年起,每隔二年举办一届评选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并且还在每年同步推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的推荐活动,从而大大地引导和提高了当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把我们这个经济发展飞快的强势国家的人们思想带向光明。

其实,我也晓得,搞这样的“介绍”是很空洞泛味的,也是出力不讨好的,似乎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的事,肯定有人在讲太没事干了吧,也肯定会有人不屑一顾。但我确实是这样在想,人活着总还是要干点什么的。

行善积德,举手留香,大爱无疆,德耀中华。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jpg:

 

注:英模事迹全文介绍了由中央文明办“网上英模馆”所记载的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至今的“英模榜”及“重大先进典型”、“道德模范”、“人民英雄”、“双百人物”和从2007年开始的道德模范(好人)组编内容,但其中一部分可能因为时间问题而只有人名无事迹或有人名有事迹无照片的现象存在。

但有一点让我们高兴地看到,从这三届道德模范人物的评选过程中,这些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和“模范”,渐渐地从上层,名人的角色转变为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最为普通,最为平凡的人。

向英模致敬!

 

                       2011101

2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1/10/1 9:4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1/10/1 9:47: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1/10/1 9:49:0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林巧稚.jpg:

 

1、林巧稚:万婴之母

 

林巧稚,女,中国妇产学科主要开拓者之一,福建厦门人。在产房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她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这个不曾做过母亲的伟大女性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虽然她没有自己的儿女,但她是最伟大的母亲。是被人们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中国妇产科的奠基人之一。在林巧稚从医的几十年中,病人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从未变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林巧稚2.jpg:

 

【解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欢呼声排山倒海。离天安门广场不远的协和医院里,著名妇产科医生林巧稚静静地工作了一天。

其实,她收到了到天安门观礼的邀请。在林巧稚的心中,病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在她八十多年的人生中,这一点从未变过。那天林巧稚听到了两种声音:新中国诞生时人们山呼海啸的欢呼声,和婴儿诞生时的稚嫩哭声。

1901年10月,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给她取名巧稚。林巧稚从在协和做见习医生起,见到产妇疼痛,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产妇。有时候宫缩来了,产妇屏住气,会把林巧稚的手捏得青紫肿胀,而她一声不吭。

1921年夏天,林巧稚刚二十岁,她离开了家乡乘船来到了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女性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即使到了二十世纪初,职业女性仍然凤毛麟角。从小接受西式教育的林巧稚很早就确立了一个理想: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七月的上海酷热难耐,考场上一位女生突然中暑晕倒,此时监考的男老师不方便施救,林巧稚二话没说,放下没有答完的考卷,离开考场去照顾病人。十多分钟后,当她回到考场,考试已经结束了,林巧稚最有把握的英语试题没能答完。这次考试全国只招收25名学生,录取率很低,女生要被录取就更难,没有答完题的林巧稚认为自己一定落榜了。一个月后,林巧稚收到了协和医院的录取通知书。她没有答完试卷,但仍然得了高分。毕业以后,林巧稚留在了协和,成为协和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医生。

在一个圣诞前夜,医院的外国大夫都去狂欢了。一位年轻的中国妇女突然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刚刚留院的林巧稚还是一名住院助理医生,无权做手术,也从未做过手术。她不断地打电话求助,得到的却是一声声抱歉。情急之下的林巧稚,顾不得协和的清规戒律。又一次,她像在多年前上海的考场上一样,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抛在一边,毅然走向了手术台。

林巧稚终于把同胞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如果这次手术失败,林巧稚很可能就此终止她的医生生涯。把病人的安危放在第一,把自己的荣辱放在最后,林巧稚一生都没有改变这种赤子之心。即使后来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仍旧一如既往。

这是一份50年前的病案,上面记载着一个特殊的病例。那一年,一位连续四胎都夭折的草原妇女,向林巧稚发来了求救信。她怀上了第五胎,林巧稚在信中判断,这可能是可怕的新生儿溶血症,在当时是不治之症,而此时,病人已经怀孕7个月了。当时,林巧稚已经是一名赫赫有名的妇产科专家,做这样没有把握的手术,要冒很大的风险。而林巧稚所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这个妇女已经4次经历丧子之痛,不能让她再一次失去孩子了。做手术是她唯一的选择,不做,婴儿一定会死亡,做,还有生存的希望。作为一名医生,只能追求最好的结果,尽最大的努力。林巧稚领导着一组医护人员,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终于从死神的边缘拉回了这个新生儿,圆了一个草原妇女做母亲的梦。向产妇伸伸手,给病人擦擦汗的林巧稚不仅成为新中国首屈一指的妇科专家,而且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并被评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医学顾问。她被公认为中国妇产科的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在产房里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她亲手迎接了五万多条小生命来到人间,这个不曾做过母亲的伟大女性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有人说,林巧稚身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管产妇新生儿怎样地焦躁痛苦,只要她走过去,拉着手说上几句话,她们就都会平静下来。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耗尽了她所有的精力,林巧稚终于病倒了。

这位为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提高生产和生命质量而奋斗的科学家,这个时候却开始了一本大书的写作——《妇科肿瘤》。她在轮椅上、病床上,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50万字的专著。这是她一生为妇婴健康付出的最后努力。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呓语,急促地叫喊:产钳,产钳, 快拿产钳来!她慢慢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个,真好!

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

虽然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她是最伟大的母亲。

http://baike.baidu.com/view/24983.htm

5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1/10/1 9:51:0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钱三强.jpg:

 

2、钱三强:中国原子之父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投入原子能事业的开创。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钱三强2 640x480.jpg:

 

  【解说】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两代居里夫妇都是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学家,第二代的丈夫因慕名还改用了妻家的姓。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http://baike.baidu.com/view/3908.htm

6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1/10/1 9:53:0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向秀丽.jpg:

 

3、向秀丽:舍己救火的巾幗英雄

 

    向秀丽,广州人。童年的向秀丽给地主当过姆女,为资本家当过苦力,受尽地主、资本家欺压。1948年到和平药厂当包装工。广州解放后第一个要求加入工会,任女工委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1213在试制新产品“甲基硫氧嘧啶”过程中,她工作的制药车间酒精突然起火,并危及爆炸性材料金属铍,为保护国家财产和周围居民生命安全,向秀丽用身体挡住酒精去路,全身80%的皮肤烧伤,因伤势太重逝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向秀丽2 320x200.jpg:

 

【解说】在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馆,参观者会看到这样一幅油画:火海深处,向秀丽拼尽力气向烈火扑去,用身体堵住了来势凶猛的火流。画上表现的情景距今已经过去51年,但人们从来不曾忘记向秀丽,清明节时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都来到这里悼念这位救火英雄。

    1933年5月13日,向秀丽出生于广州市一个贫苦家庭。解放后,向秀丽在广州市何济公药厂工作。药厂里的工作辛苦劳累,但向秀丽从未埋怨过一句。向秀丽的入党介绍人吕燕珍曾这样评价说:“向秀丽是个做事踏实的人,凡事听从组织安排,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讲价钱,不多出声,为人实在正直。”

    1958年12月13日晚,向秀丽和另外两个年轻女工罗秀明、蔡秋梅在何济公药厂4楼化工车间加班制造化学药剂“甲基硫氧嘧啶”。当时,罗秀明正要把一瓶净重25公斤的无水酒精倒入量杯,向秀丽见她提得吃力就去帮忙。一杯、两杯……最初她们配合得非常默契。但就在向秀丽开始倒第三杯酒精时,越来越倾斜的瓶身突然失去平衡,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20多公斤的酒精倾泻出来,流向车间内10个火红的煤炉,一接触到煤炉的热气,酒精刹那间燃烧起来,车间内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更可怕的是,7桶60公斤重、用煤油浸着的金属钠就放在离酒精倾泻处不到4米的地方,金属钠遇水或高温便会立即爆炸。到时不仅整个工厂将毁于一旦,还会殃及上下九商业区的商铺、居民、学校。

    向秀丽来不及为自己考虑什么,她拼命地用帽子、围裙拨酒精,阻止火势蔓延。大火烧毁了她的帽子、围裙,向秀丽想都不想,直接伸出双手阻挡酒精流向金属钠。看着几乎变成火人的向秀丽,蔡秋梅失声惊叫:“阿丽,你身上着火了,快走吧!”她急忙冲到向秀丽身边,要为她扑灭身上的火。向秀丽一把推开她,大声说:“别管我,快去叫人救火!”

    火流仍在迅速蹿动,金属钠已经冒起了白烟。向秀丽拼尽全身勇气和力量猛地扑在地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来势凶猛的火流。

    大火最终被闻声赶来的工人扑灭了,但向秀丽的下身却被严重烧伤,双腿僵直无法弯曲,膝盖几乎可以看见骨头。

    在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后,向秀丽渐渐清醒过来。她睁开眼睛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金属钠有没有爆炸?工厂有没有损失?罗秀明有没有受伤?”

    住院治疗期间,向秀丽以超乎想像的意志力忍受着病痛的摧残。护理过她的医生、护士由衷地感叹:“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人啊!”每次除腐肉、植皮、输血、注射,医护人员都不忍心望向她的脸。每次想呻吟时,向秀丽都会坚强地咬牙忍住,有时实在忍不住,只好叫医护人员打开留声机,让歌声淹没自己微弱的呻吟。 尽管医院千方百计进行抢救,最终未能挽救向秀丽的生命。火灾33天后向秀丽去世。

    向秀丽舍身救火的事迹传开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向秀丽精神”的热潮。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陶铸等国家领导人为她作诗题词。林伯渠在诗中写道:“磊落光明向秀丽,扶危定倾争毫厘;一身正比泰山重,风格如斯世所师。”195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追认向秀丽为“革命烈士”。

http://baike.baidu.com/view/56107.htm

 

 

  (待续)

7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1/10/2 9:59:0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jpg:

 

4茅以升:中国桥梁之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茅以升.jpg:

 

茅以升,江苏镇江人,是中外知名的科学家、成就卓著的桥梁专家。1919年,他在美国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该文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他因此获得了母校康乃尔大学的“斐蒂士”研究奖章。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这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茅以升2.jpg:

 

【解说】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生于18961月。1916年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考取清华官费赴美国留学。1917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桥梁专业,获硕士学位;1919年获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至1949年,曾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教授、校长,北洋大学教授,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其间,1930年至1931年任江苏水利局局长,1934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挂此职到1949)1942年至1943年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1943年至1949年任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1949年至1952年任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校长。1951年至1981年任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

茅以升同志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二届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8年起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87年后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茅以升同志是中外知名的科学家、成就卓著的桥梁专家。1919年,他在美国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该文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他因此获得了母校康乃尔大学的“斐蒂士”研究奖章。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这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该桥在工程技术上的成就增强了国人在桥梁建设方面的自信心,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汉和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茅以升同志担任由20多位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主持这个委员会,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为这座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1959年,在首都10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同志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周恩来总理指定由茅以升同志审定设计方案并签字,承担保证人民大会堂安全的责任。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对他的尊重和信任。1978年,茅以升同志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对我国古桥建筑从技术上作了总结。他主持铁道技术研究所和铁道科学研究院长达30年之久。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一切为科研,科研为运输”的办院方针,多次主持研究制定铁路科学研究发展规划,明确为铁路运输服务的科研重点,努力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该院发展成为专业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综合性专业研究机构,为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建设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由于茅以升同志在桥梁工程方面的卓越成就,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他荣誉奖章,1947年他被公推为中国工程会会长,他还曾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他任上海市科联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名誉主席,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53年起被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从1958年开始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86年改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茅以升同志在桥梁工程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承认。早在1956年,他就成为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个人会员,1979年获美国卡利基—梅隆大学“卓越校友”奖章,1982年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84年被选为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

茅以升同志是著名的教育家。1920年他从美国归来后,即投身于教育事业,直到1952年,前前后后在教育界服务20余年。做过5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早在1926年,茅以升就指出中国的教育“既保留了封建的灵魂,又袭用了欧美的躯壳”,主张改革。他提出了工科教学要理论联系实践,“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科研、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先后发表了很多论述改革和发展我国工程教育的论文,如《教育的解放》、《新时代的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等。在教学方法上,他注重启发,反对灌输,在自己的实践中摒弃了那种授受式的教学法,将学生由受体改为主体。他把中国古代的“教学相长”和西方教学思想的精华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深得学生好评。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称赞茅以升的教学法“的确是个崭新的教学上的革命,是开创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先例”。新中国建立初期,他就建议开办函授大学,加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茅以升同志积极倡导科普教育,他把科普看作中国通向现代化的桥梁,主张科研和科普相应发展,他写了大量科学性强、文字生动的科普文章,如《桥话》、《中国石拱桥》等。还主编了《自然科学小丛书》,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普作家。他曾任中国科普协会副主席,为组织和促进中国的科普创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不辞辛苦,呕心沥血,引导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19891112,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23034.htm

8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1/10/2 10:00:0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jpg:

 

5赵梦桃:纺织战线的一面红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赵梦桃.jpg:

 

19539月,赵梦桃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进入西北国棉一厂,为细纱车间乙班值车工。一种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促使她一进车间,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好好地干!下苦干!老实干”成了她的口头禅。赵梦桃十年如一日,忘我劳动,年年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在她身上体现出的“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的“梦桃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纺织工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赵梦桃2 320x200.jpg:

 

【解说】赵梦桃(19351963),女,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河南洛阳人。

    19539月,赵梦桃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进入西北国棉一厂,为细纱车间乙班值车工。赵梦桃当上了细纱挡车工。一种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促使她一进车间,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好好地干!下苦干!老实干”成了她的口头禅。

    赵梦桃十年如一日,忘我劳动,年年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从看200锭扩大到看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她结合操作实践,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巡回清洁检查操作法”。在她身上体现出的“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的“梦桃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纺织工人。

1952年至1959年,创建了连续7年月月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先进纪录,并帮助12名工人成为工厂和车间的先进生产者。曾先后当选为全国纺织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所领导的小组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赵梦桃倡导和表现出来的“困难留己,方便让人”和“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的思想品德,被概括为“梦桃精神”。曾当选为咸阳市人民代表、咸阳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总工会委员、陕西省妇女联合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1963623赵梦桃因病逝世,年仅28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956.htm

9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1/10/2 10:01:0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jpg:

 

6杨根思: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杨根思.jpg:

 

杨根思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江苏省泰兴县(今泰兴市)人。1922年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10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英勇捐躯。1952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杨根思2.jpg:

 

【解说】1922年,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一户穷苦人家,极度贫困的生活让他的父母相继离世,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再也不想过任人凌辱的生活了。1944年,他参加新四军,开始了南征北战的生活。

《英雄儿女》,这是一部萦绕在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影像,在那个崇尚光荣与梦想的岁月里,片中的孤胆英雄王成,是每个做过英雄梦的人最深刻的回忆。可是,对那些走出硝烟的老兵来说,永远不能忘记的是王成的原型——杨根思。

19501129,这是朝鲜东线长津湖战场上最寂静的一刻,一天一夜了,美国王牌第一师——海军陆战第一师发起的第8次进攻依然失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坚守1071高地的一个排也只剩下了4个人,其中包括这次战斗的指挥员——杨根思。在杨根思的命令下,战士们撤离了。他独自留在空空的高地上,平静地等待着慢慢逼近的敌人。没人知道那一刻他是否会回眺南方,望向他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1950年,杨根思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赴北京参加表彰大会。战友们都兴奋地催他快去快回,把在北京的见闻带回来。可是,杨根思没能再回来。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开始。杨根思从北京直接赶往战场与部队会合。11月的朝鲜长津湖,气温已经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杨根思所在的志愿军第20军受命围歼被困多日的美军东线部队,对这些来自南方的军人而言,这个任务是那么艰难。严寒加速了战斗的进程,美军急于突围,派出精锐部队海军陆战第一师夺取咽喉要塞1071高地,志愿军粮弹短缺,冻伤减员严重,增援部队一时难以到来。1128,杨根思奉命带领一个排守住高地,阻断敌人退路。美军的进攻持续了一天一夜。天亮后,山上只剩下了杨根思一个人。这个爆破大王镇静地搜寻着阵地上所有的炸药,算了算,大概有十斤。

老人给我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后,我和营里几个人去小高地寻找他的遗物均未找到。杨根思,永垂不朽!杨根思28岁的年轻身躯与朝鲜大地融为一体,两年零八个月后,在这片土地上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为独立自由而战的人们胜利了,杨根思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仅有的两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

平安祥和的大地,永远铭记烽烟中的英雄。

 

http://baike.baidu.com/view/54344.htm

 

  (待续)

10楼
金色童年 发表于:2011/10/2 12:55:00

“行善积德,举手留香,大爱无疆,德耀中华。”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共115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116]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507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