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一起走到一百岁

1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3/4/25 15:03:00

他不可爱……是可靠

七十多年前的浙大小助教和上海文艺女生一起走到一百岁

记者 陈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422日,陈锡臣的学生们为老师和师母过生日。 记者 韩丹 摄)

老先生陈锡臣,1915年元月6日出生。性格内向,一生钻研小麦栽培,日日田间劳作,桃李遍天下。

  老太太王梦仙,1915422日出生。爱说爱笑,小巧身材,大眼睛,一曲《四季歌》,唱得同周璇一样好。

  尽管记忆衰退,陈锡臣一直记得妻子的生日。

  今年422日,王梦仙年满九十九虚岁。浙大华家池畔,老夫妻同庆百岁寿诞。

  年纪最大的学生91岁了

  浙大、浙农大的学生们都来了。

  年纪最大的马岳先生已91岁。最年轻的四位学生40多岁,都是现任浙大教授。他们为老师、师母切开三层大蛋糕,齐唱生日歌。

  今年66岁的女儿王苑来总结父母长寿秘诀——

  华家池环境好。邻里和睦、同事友爱、家庭和谐,“妈妈说什么,爸爸都照做,从来不吵架。”

  女儿说,心态平和乐观很重要,即使在历经纷飞战火和各种运动时,二老也始终以笑容面对孩子。

  还要坚持锻炼身体。陈锡臣年轻时是浙大足球队队员。90岁还下地种菜、摘葡萄。王梦仙原本体质很差,甚至走不出华家池校门。40岁后练习杨氏太极拳,90岁时还能把双腿抬过肩膀,成为“武林高手”。

  儿子陈天来今年69岁,他致辞感谢浙大老校长竺可桢:“1942年我爸爸只是个小助教,工资微薄。接到妈妈来信,却没钱去重庆接她。是竺校长特批了一笔经费,让我爸爸搭上了去重庆的汽车,成全了爸爸妈妈的婚姻。”

  “没有竺校长,就没有我和我妹妹!”全场欢笑。

2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3/4/25 15:04:00

  穿越大半个世纪的浪漫

  他们同乡,老家江苏江阴,从小相识。

  陈锡臣是农家子弟,父母早逝,读书刻苦。王梦仙是私塾先生的女儿,漂亮聪明,写得一笔好字。他们十三四岁一起考试,他进入江苏南菁中学,她上了上海淞江女中。

  1935年,他考上浙江大学农艺系,来到杭州。她毕业到纱厂当会计,后来成了小学老师。

  同是20岁,她喜欢文艺、话剧;他爱体育、足球。同样向往婚姻自主,常以书信交流。

  直到19371112日,上海沦陷,两人缘分被炮火阻断。

  1939年,陈锡臣在浙大西迁途中毕业。校长竺可桢以《赵氏孤儿》为例教导学子:当今临敌之际,青年有两种途径报国:一是赴前线杀敌,做程婴;一是在校刻苦学习,今后重建祖国,做公孙杵臼。

  许多同学投笔从戎,他选择留校任教。19406月,跋涉2600多公里,浙大抵达贵州遵义。陈锡臣在湄潭农学院担任助教,师从卢守耕、孙逢吉教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作物标本区”。

  独自留在“孤岛”上海的王梦仙,则一心想去重庆抗战救国。1939年前后,她和20多位同学结伴西行,一路饥病交迫,走走停停,1942年才到重庆,盘缠用尽。

  在大后方,王梦仙只认识一个人——老家好友陈锡臣。不知又经过多少曲折,她联系上了远在遵义的浙江大学。

  陈锡臣闻讯,疾奔重庆!

  1942年,重庆很热很热。他来接我……我就跟他回湄潭了。”老太太说。

  木讷的他怎样追求活泼漂亮的王小姐?怎么求的婚?

  老先生不说话,站在一旁笑笑。投向老太太的目光,还跟老照片里一样情真意切。

  去重庆接她,该是他这辈子最浪漫的事。那是只属于他们的罗曼史。

3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3/4/25 15:05:00

  一对老小孩的甜蜜

  1945年抗战胜利,第二年浙大迁回杭州。夫妻俩从此没离开过华家池。

  从助教、讲师、教授到浙江农业大学教务长、副校长,陈锡臣主持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

  王梦仙则从此相夫教子,如今,四世同堂。

  老先生还能自己走路。只是10秒钟前听过的事,转头就忘了。嘴里常含颗糖,听大家说,不答话,呵呵一乐,像个老小孩。

  老太太出门要坐轮椅。喜欢和人聊天,有时还能记起尘封往事。一会儿讲上海,一会儿讲贵州,说着说着,打起了瞌睡。

  老先生拍拍她的肩膀,呵呵笑着,拉拉她膝盖上的毛毯。老太太醒了,继续讲故事:“从上海到重庆,一路很苦很苦,走到重庆的时候,是夏天……”

  热闹一天,华家池畔的宿舍楼回到往日的宁静。

  老太太坐在躺椅里眯一会儿,老先生在客厅看电视。

  电视里正转播中超,杭州绿城挑战上海申鑫。杭州队射门,老先生哈哈大笑。上海队射门,同样哈哈大笑。最后上海队连进两球,胜了。老先生喃喃道:“上海,上海。”仿佛看懂了结果。

  老太太醒了,女儿扶她到客厅,打盆热水摆在饭桌上。

  老先生坐到她身边,慢慢拧干毛巾,又放回脸盆里,再拧干……“擦,擦,擦擦。”

  老太太点点头,接过毛巾,缓缓抹了两遍脸。

  他依旧笑着,看着。她又开始讲故事:“他心里想得到你,不会讲出来,不会行动……对的,性情不主动。他不可爱……是可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1948年,陈锡臣王梦仙夫妇在杭州合影。)

4楼
八面槽老同学 发表于:2013/4/25 16:17:00

 

赏读:老夫妻同庆百岁寿诞。

他(她)们66岁的女儿王苑来总结父母长寿秘诀—— 邻里和睦、同事友爱、家庭和谐,“妈妈说什么,爸爸都照做,从来不吵架。”

5楼
红红的冬青果 发表于:2013/4/25 16:28: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howimg3.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楼
苦辣酸甜 发表于:2013/6/28 18:28:00
           一对可爱、可敬,令人羡慕的老人。祝福你们!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25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