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沙鸣:
两年前我在本网试做中外历史大事件多媒体对照图表》,你曾希望我完成这项工作。这个图表在几个知青网都试发过,在中知网,兵团网,上知网都发过,都因版面容量太小或编辑的时间限制而不能继续,只有《知青上海》的版面容量很大,而且过了几年还可打开编辑!到目前为止还可以填加内容。有的网站在网友发帖后过不多久就不让楼主编辑帖子了。这个图表在《知青上海》断断续续制作扩充多年,现在终于完成了一个基本骨架,应网友要求先将本表从《知青上海》内部版块转到对外公开的版面供没有在那里注册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互联网搜索链接来利用。我将继续为本表格扩充重要内容,另外我会请IT专业人士为我完善版面以便于网友参考利用。我还准备精简表内的说明文字,特别是增加视频链接做成多媒体资料库。 因图表较大,通过链接打开时要等一会儿,特此说明。希望我的这张表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相比一本书出了之后就不能填加内容,而电子版面就可永远更新变成“电子史记”。本图表尽量运用大网站的资料链接以防网站关闭失去链接。接下来我还准备把与上山下乡有关的历史资料扩充在其中,当然文革前上山下乡的资料也要补充进去,希望这份图表能在网上保存下去.
因版面容量所限可惜不能整楼搬过来,正在找IT专业的朋友想办法压缩一下版面,希望有办法在这里整楼发布。不知版主是否有办法把整楼搬过来发布?不过还有不断填加内容的问题,分解图表分楼发布也很难办,正在想办法。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最新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紧接着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中城市的400多万中学生(包括高中、初中66届、67届和68届,即老三届)一锅端,统统都被送下农村。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知识青年(准确地说,中学生即老三届)统统都到农村去呢?
有人着眼于经济。他们认为,把学生都赶下乡是因为城市人口过剩,无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有人着眼于政治,强调上山下乡政策的意识形态成分:为了培养革命 接班人,让青年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同时也是为了缩小三大差别。还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指出,把革命小将下放到农村去,化整为零,使他们再也闹不 起事来,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如此等等。
毫无疑问,上述解释都各有道理。但是它们却未能说明为什么老三届一锅端统统都被送下农村。我们知道,早在文革前,共产党就对中学毕业生提出了“一颗红心, 两种准备”的口号:一种准备是升学,另一种准备是就业,其中格外强调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1968年7月,中央发过文件,提出大中学生毕业分 配的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为什么到后来,老三届就只有一个面向即面向农村了呢?
若说在当时,城市人口过剩,那无非是说城市无法把400万中学生都安置工作,但安置其中一部分总还是可以的,而且也是需要的。若说培养革命接班人,走与工 农相结合的道路,为什么都去下农村和农民相结合呢?进工厂和工人相结合难道不也是很革命甚至更革命的吗?事实上,大学生多半就是被分到了工厂接受工人阶级 再教育,为什么偏偏是中学生就只能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呢?
另外,考虑到当时的初中生,绝大部分还未到成年年龄,小的刚十五六岁,只念完初中一年级,既不够“知识”又不够“青年”,为什么不让他们——起码是其中的 一部分——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呢?大学生都分配工作了,大学校园都空了,教学设备和教师全在那儿闲着,为什么不招收一批新大学生呢?要说教育革命还没有完 成,学校还是资产阶级的,因而不适宜上课学习,这也不是理由,可以边学边改嘛(后来的工农兵大学生就号称“边学边改”)。再说,为什么当年的小学毕业生又 都升入初中了呢?
由此可见,把老三届一锅端送下乡,一定还有别的原因,别的考虑。
其实,这中间的道理也很简单,只要我们反过来想想就明白了。如果不是把老三届一锅端地送下乡,那又该怎么办呢?如果要对这400万中学生做出不同的安排, 比方说,把一些人留在城里或者是分到其他城市,把一些人分到农村;让一些人上高中上大学,让一些人当工人当职员当教师当小干部,让一些人当社员当农民,等 等,那么,不同安排的标准是什么?谁来掌握这些标准?由谁做决定?稍加思索就会发现,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做必然会惹出一大堆麻烦,几乎可以肯定行不通。
首先,在当时,基层组织的权威大不如前。过去,基层组织就被视为党的化身,说一不二;然而文革一来,炮轰火烧,基层领导威信扫地。虽说到了68年夏秋,各 地的学校都成立了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有了新生的红色政权,但是其权威性仍然比不上文革之前,更何况在新的领导班子内部,工宣队或军宣队负责人,革命师生 代表和革命干部,矛盾重重,派性严重,远不如文革前的基层组织那么统一。
其次,在当时,也缺少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过去,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政治表现,一是学习成绩。在政治表现中,家庭出身占很大比重,还要看你 是不是团员、学生干部或三好生,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和体力劳动积极不积极。学习成绩则有统考这一道硬杠子。文革一开始,就把考试制度废掉了。学习好坏无足轻 重,政治表现压倒一切。可是在那时,政治表现也很难评价,因为标准相当混乱。例如,共青团被打成修正主义,团员不再是金字招牌。再以家庭出身这条为例,过 去,干部子女是最吃香的,可是在文革中,各级干部都受到很大冲击,有的被打成走资派三反分子,只有少数被结合进新生红色政权算是得到了革命干部的资格认 证,大批干部则处于妾身未明的靠边站状态,他们的子女该算什么出身呢?说起在政治运动中的表现,那就更说不清楚了,因为学生分成了好几派,有保守派有造反 派,造反派内部常常又分成不同的派,还有逍遥派。哪个算好哪个算不好呢?
更难办的是,通过几年的文革运动,学生们不像以前那么驯服听话。他们学会了造反,学会了和领导唱反调。尽管在革委会成立后,原来的群众组织都宣告解散,但 是大家人还在,派性还在,在几年斗争中结成的关系还在,因此还拥有不可低估的集体抗争能力。另外,同学之间,在文革中由于相互斗争,还留下了一大堆恩恩怨 怨;其裂痕之深,是文革前无法想象的。
可以想见,如果当局决定对这400万中学生作出不同的分配,由于它既涉及到对学生的政治评价,又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势必会引起学生与基层组织之间,学 生与学生之间的巨大矛盾,从而导致激烈的冲突,吵得天翻地覆,此起彼伏。当局若要摆平搞定,势必要花很大气力,耗去很长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一刀切、一锅煮倒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或者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干脆叫你们统统下农村,名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就占据了革命道义 的制高点。谁敢质疑,谁敢造反?既然大家都一样,不分红五类黑五类,不分造反派保守派逍遥派,没有差别就难启争端,就算有人想争也争不起来。
果不其然。毛的最新指示一下,全国各地的老三届纷纷响应。虽然有少数学生采取躲避态度,但是没人敢于公开反对,也没听说有什么地方为此扯旗号打派仗争吵不 休。基层组织的工作变得很简单,他们用不着给一个个学生做毕业鉴定,只消对下乡的具体事宜做些安排就行了。此前有不少人暗中忧虑:学校搞成这个样子,怎么 收场啊?学生们怎么打发啊?结果,毛的一句话就解决了。
老三届统统上山下乡,这一招之所以管用,因为它不失为一种公平。所谓公平,就是一视同仁,就是用同一个尺度对待不同的人。高考是公平的,因为在分数面前人 人平等;按劳分配是公平的,因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一刀切、一锅煮,也算一种公平。至于说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标准什么尺度为好,那是另一个问题。
不消说,把老三届统统赶下乡不是一种好办法。还要指出的是,就在全体老三届上山下乡的同时,某些干部仍然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参军,冠冕堂皇地躲过了下农村这 一关。更不用说在下农村之后,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走后门,拉关系大行其道,同学之间为了上调工作而勾心斗角。原有的那种公平很快就消失了,很快就变成了 不公平。
谢谢无声的辛苦劳,你做的很好。使我更进一步理解了中外历史。希望能再逐步完善。这是个大工程。
谢谢无声的辛苦劳,你做的很好。使我更进一步理解了中外历史。希望能再逐步完善。这是个大工程。
今天回来看到网站开通了,感谢沙翁回复。无奈这里的帖子容量有限无法上传我的图表所以只好给出链接。事实上我在几个知青网想要上传我的图表都因网页容量不够而失败,最后发现只有《知青上海》那里的容量奇大可以放下我的图表。因为知青网就是关心知青问题,所以我建立了知青专题分页图表链接在我的主表内,也就是相当于“翻页”的功能。类似的我还建立了抗战专题分页,这都是对互联网时代电子书和电子图表的一种尝试。也就是在阅图时可根据相关标题和内容随时点击链接之后通向全国网络各类资料和影视频数据库, 如此的多媒体阅读将使读者把阅读当成享受,而且可依据电子图表随时查找资料不会出现下网后就找不到曾阅读过的资料网址了。我的电子图表就是为了阅读时“纲举目张”,而且我的电子图表所链接的资料大多是官方认可的网站如百度百科,互动百科,人民网历史栏目,中国共产党历史档案资料库等等。特别是最近还发现了周恩来年谱档案资料库,对于我们上山下乡历史有了进一步解读的可能。 在我的上山下乡图表分页中我引用了龙班对上山下乡历史的一段中恳的评论, 我们现在所关心的历史应该是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不是我们应该坚守什么和争论什么。不同的学术观点(非极端政论)都可出现在表中。
下面我给出我的主图表内的分页链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