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风云的壮阔史诗
—— 读香港招小波诗集《一秒的壮丽》
项兆斌
半月前,应邀出席香港
“《华夏纪实》创刊五周年暨国际华人报告文学论坛”,获香港《华夏纪实》副主编、诗人招小波赠其诗集《一秒的壮
丽》。回昆明后,打开诗集,卷首数十幅黑白老照片争相扑来——珍贵的海南岛农场知青劳作及生活照。老照片
书写着岁月的沧桑,无声地叙述着远逝的星辰,我为之触动。我虽说不是知青,却
是知青的同龄人,尤其我妻子就是当年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的重庆知青罗元明,过去常听她讲述一
个个感人的知青故事,诗集自然吸引了我。读罢诗集,杂味纷呈,感觉它虽然只是海南农场知青生活的诗化写真和今日的遗风,但却折射出了40年前中国知青时代
的风雨雷电,诗集实质是一部记述知青风云的壮阔史诗。
40年前,浪漫诗人毛泽东,以诗人的飞天灵感和于党于国的绝对
权威,立在天安门城楼一挥手,即让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知青风暴席卷华夏大地,弹指40余年过
去,至今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回首当年,1968年12月
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从1969年开始不长的时间内,陆续有1700余万知
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此前,被毛泽东捧为天之骄子的文革红卫兵,一下跌落为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弱势群体。直至
70年代后期高考恢复,下乡的知青才被允许陆续回到城里。对知青运动如何评价,有人说葬送了一代人的青
春,有人说造成中国知识人才培养的断层,然而也有不少人说一代知识青年由此受到了社会实践的锤炼,对认识社会、
认识人生、增长实际才干意义不菲,且革除了应试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显然诗作者——知青诗人招小波,或许是出自对
自己经历的“美丽的苦难”之珍惜,是持后一种观点的。读者见到的是,诗集中的绝大多数作品充盈着对知青生活的含泪热爱及对农村山山水水
的拥抱之情,当然也有少数作品吟唱着知青蒙受苦难的哀怨之歌。
招小波诗集《一秒的壮丽》,如何折射出知青时代的历史和精神风貌?请听慢慢道来。
知青用诗歌武装自己
诗集内作者82首诗中,论及诗歌与(作者)人生以及提到“诗”字的多达29首。如果就此而论,这些诗作似乎与知青题材风马牛不相及。但一
一读完这些诗作,就会发现写诗和传诵诗,就是知青当时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就是知青实际生活的一部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知青们劳作之余,以诗言志,以
诗喻情,以诗抚心,由物质穷汉跃为精神贵族,用诗歌武装自己,得意洋洋,这倒也是事实。见诗
集中的如下诗句:
“我
的诗从垦荒中走来/ 它是我汗水的提炼
它
又是砍刀迸出的火星/ 在我青春的岁月里燎原”
“我
曾是万年树上/ 那只独舞的天堂鸟
至
今我诗的气质/ 仍然是王者翩翩”
“我
的诗/ 是情感的药引
令你爱情的礼花/ 绽放出红晕漫天”
——《我的诗歌我的人》
“我
常常勉励自己:/ 不要自卑,萤火虫/ 假如运气好/ 你也可以照亮历史”
——《萤火之光》
“ 我
的诗是一杯血色的红酒/ 沉淀了少年至今的风流。/ 唉,你为何明知有毒/ 仍要一饮而尽,一滴不留?”
——《毒酒》
留着文化人尾巴的知青,在远离家乡亲人的农村生活环境里,“艰苦炼红心,汗水洗灵魂”,“斗私批修”,他们苦涩的心酒需
要醉己醉人。他们创作和传诵的诗歌,是“汗水的提炼”“砍刀迸出的火星”,“在青春岁月里燎原”。他们以诗表现劳作的艰辛、创业的不易和青春的美好;体
现知青“人微志大”的“王者”之志,像“萤火虫,假若运气好,你也可以照亮历史”;抒发对异性的爱恋
之情,“感情的药引/令你爱情的礼花/ 绽放出红晕漫天”。而诗歌创作,对于知青诗人来说,是爱得死去活来的关系,
“明知”诗是“毒酒”,“仍要一饮而尽,一滴不留”。作者到香港后,出自适者生存的原因,整整17年无暇顾及诗歌写作
,但由于其与缪斯情缘未断,所以一旦时代呼唤,他又重新拾起李白杜甫之笔,重返知青时代:“我的心弦又颤抖了,/
我的笔将为你而写/ 那写不尽的知青年代”(《知青年代》)“在香港这片文学雪原 /我的诗神冬眠了十七年/
没想到甦醒后的新绿/ 一直染到鸭绿江边(《我的诗歌我的
人》)。“诗人啊/ 你为何在落叶之秋/ 仍被美丽劫持”(《九声笑》)已属“落
叶之秋”的诗人,重新被缪斯“美丽劫持”,才会有诗集《一秒的壮丽》的问世。论述至此,或许已能说清
一部诗集中竟有数十首作品提到“诗”的原因了。诗集作者如此钟情缪斯,与今日为得这“奖”那“奖”而写诗者,其思想境界不可同日而语。
“广阔天地炼红
心”。农村虽说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然而农业劳动的艰辛,生产生活条件的恶劣,加之不时发生的自然灾害危及生命,对过惯了城市生活、从未经过劳动汗水洗礼
的知青来说,只有闯过一道道吃苦关、“老茧”关、风险关,才有可能成就安身立命之业。作者的处女诗作《搬家》,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美丽的苦难”之诗歌形
象,至今不失为亮睛之作。这首诗是作者诗歌生命的源头,是一首快板体的叙事诗,全诗22行,仅摘14行顺序排列于下:
三
月山花满山崖,青年战士要搬家。
新
房沐浴朝阳下,战士个个笑哈哈;
“嗬,
这是你砍的梁,那是我烧的瓦……”
胶
苗笑迎新战士,草棚住进了广州娃。
别
草棚啊搬新家,心头有多少激情话?
写
副对联贴大门,朝朝暮暮映彩霞;
艰
苦奋斗干革命,兵团就是我的家!
《活着的诗行》,
将当年知青在荒山种植的橡胶树,说成是“浪漫主义的长短句”,“骄傲的绿稿纸”,“何等壮美”,“依着青山高高崛起”,以创新的诗歌艺术形象显示知青创业
精神和业绩。《白竹塱之歌》讴歌知青战胜了洪灾后,赢得了事业的成功:
“我
从不吝惜自己的汗水,/ 对青春的付出是如此慷慨。/当我自己视作山的儿子/ 大山便给我了我诗的情怀。/ 曾记否洪水把山谷淹埋,/
山寨如方舟飘向大海?/ 我们手挽手以无比的豪迈,/ 战胜了死神挟来的风灾。/ 我们种下的三叶树/ 浓荫已把青山复盖”
可贵的是,诗集为
20余个知青个人或知青集体写生画像,让其“穷且弥坚”的各色知青形象烙印读者心中。《珍珠匕》,以真实的生活细节,刻画了极具个性的一位勇敢美少女:
“你
皓齿明眸,雪翎冰肌,/
一个拥抱深山的娇娇女。/ 可有小矮人,/ 来保护这被放逐的仙姬?/ ……每当我关注你的安危/ 你总是把眼睑低垂。/ 但你如何熬过每个长夜,/
而不被噩梦窒息?……/ 有一天,/ 你不经意抱起枕头/ 我赫然发现一把刀匕。/ 青锋闪着寒光, 刀柄镶着珍珠。/……/ 哦,原来你的守护神,/
一直深藏在闺房里!/ 你每夜枕戈入睡, 自卫着你十五岁的花季。”
《少女的素颜》画 的是群像,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把知青女胶工们刻画得如仙女飘落人间 :“在开满秋兰的深山,/ 有一群明亮的伙伴。/ 她们是蒙昧时代的圣女,/ 是银河飘落的灯盏。/ 每当星光灿烂的夜晚,/ 她们像精灵出没林间。/ 头上一盏灯,/ 胶刀银闪闪。/ 世上最美的面孔,是少女的素颜。/ 我那台珠江牌老相机啊,/ 对着美丽止不住打颤。”
诗集在不吝篇幅地为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知青造
像的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不忘为被山洪夺去生命的20位知青树起了诗碑:“20个少女坟茔沿河而立,/
40年的哀伤无法消磨。/ 绛珠河,你报复人类为了什么?/ 我在苦苦思索……/ 青山却为倒下的雨林唱起了挽歌。”
诗集为知青生活中
的风物立传。如《知青灯》:“是
谁引来天上的银河?/山谷宛如灿烂的星座。/ 知青水电站送电了/ 深山里跳跃着一支欢乐的歌。”
诗集为知青生活的
农村风情立传。《白竹塱之醉》,描写了知青所在的苗寨
婚礼。如诗中句子:“菠萝酿作美酒兮,/ 飞禽猎作珍馐;/ 蓝莓摘作佳果兮,釜中烹着走兽”。诗作以“菠
萝”“飞禽”“蓝莓”“走兽”等特色细节表现诗美。
《香港知青艺术团
——老三届之歌》,通过知青与音乐的特殊关系的叙述,讴歌了知青不可或缺的知音之情:“在拧得出血的日历里/
只有音乐是疗伤的温泉/ 倘若当年没有知音陪伴/
不知谁能走到今天”。
让读者深为感动的
是,作者在《归来兮,绿色的天堂》中,勇于反思、自责当年曾参与破坏生态的愚昧,可见知青今已成熟,诗集因之
闪烁着与时俱进的光芒:“今天,当我寻找儿女,/ 发现已成为永恒的幻想。/
因为那片珍贵的雨林,/ 早已毁于廉价的垦荒。/ 当年我曾参与杀戮,/ 焦土上躺着熏黑的黄羊。/ 那是倒下的雨林啊,/ 究竟是无知还是荒唐?”
诗集把你带入了40年前知青的创业世界,色彩缤纷,林林总总,目不暇接,
在《孔雀开屏》
中,作者自白:“我
的诗是知青的史典,/专为伙伴立传/ 尽管只是微鸣/ 却有动人的声腺”。
诗集在为40年前的诸多知青造像的同时,没有忘记为今日在改革开放中的原知青人物立传。如在《在金秋里播种——王英的秋色》:
“你如秋雁张开翅膀,/ 在秋天高高飞翔/ 最富动感的美,是雁背上的夕阳。”
诗人不仅为王英画了美若秋色的像,而且在中国新诗百花园留下了咏诵秋色的
全新佳作;诗作如画,天高云淡的蓝天上,大雁背着金色的夕阳,向着山后缓缓滑翔,多美的秋色呀!
诗集共有10多首作品为知 青画了今日像,其中有商人、画家、诗人、歌者、舞者等。其中《你跨过了俗世——彭小燕战衣》一诗较为突出,因为诗作描写的主人公知青不是巨商或高官, 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女保安,表达了个人情操高尚已否——不在于财粗位显,而在于精神境界高低的思想理念:“儿 时是世俗眼里的公主/ 老来却甘当一只蝼蚁/ 当你穿上保安员的战衣/ 便把你的脱俗展示无遗/ 即使我鼓起一生的勇气/ 也不敢面对俗眼的蒺藜/ 你只迈出轻轻的一步/ 就跨过了黑洞洞的俗世”。如此脱俗的诗作, 在物欲横流的今时并不多见!
诗集中所有知青创业诗中,当数现代诗《五指山的橡胶林》最感人。诗人通过“一坛酒”的意象,回忆当年知青在海南五指山种下的橡胶树林,而今已林荫蔽日无边
无际,诗人如泣如诉的吟唱,字字泪,声声血:
“五指山的橡胶林呵,/ 藏着我一坛酒,/ 岁月陈化何其醇香呵,/ 魂牵梦萦又重游。// 胶林里寻找呵,/ 我的酒是用橡胶乳酿造,/ 当年的欢歌笑语呵,/ 在哪个胶杯上长留?//胶林里寻觅呵,/ 我的酒是用胶树干酿造,/ 伙伴们珊瑚似的骸骨,/ 长入了哪株树的年轮里头?/ 胶林里寻求呵,/ 我的酒是用橡胶叶酿造,/ 哪一棵高高的树梢,/ 仍挂着我初恋的忧愁?// 五指山的橡胶林啊,/ 你就是我的那坛酒,/ 你是知青的苦乐血泪,/ 你与天同长与地共久。”
读了此诗的知青,回想起当年的血汗付出,谁不伤 心?!谁不流泪?!
诗集不少作品描写
了知青的感情世界。花季,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当年上山下乡的男女知青,正值心中小鹿乱碰的青春躁动年华,正
是恋爱的黄金季节。但处于弱势的社会地位,赤贫的穷困,男女知青多数陷入了欲爱不能的困境。因为恋爱的结局是结
婚,大多数知青均无建立婚姻大厦所需的经济基础,加之当时婚外性行为是仅次于反革命的二等大罪,知青们往往对爱恋望洋兴叹,欲爱不能,不敢轻易越雷池一
步,至多浅尝辄止。10余首诗作抒发了这种有花无果的哀怨
苦恋之情。
《我的心在树梢摇
曳》描述的是暗恋:“当
年在五指山下,/ 用汗水植下一片橡树林。/ 我偷偷在一棵橡胶树苗,/ 刻下了一颗心。// 四十年过去了,/ 橡胶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我的那颗心啊,/ 在高高的树梢摇曳!”
《两根秀发》对异
性的强烈爱恋之心震撼人的灵魂:
“她是南典山闭月的貂蝉,/ 感谢台风把她刮进柴门,/ 陪我们吃了快乐的晚餐。// 她走后,/ 留下两根熏香的秀发。/ 轻轻捡起来的,/
却是三位俊男。// 三男郑重决定:/ 秀发属于集体财产,/
挑选一人小心保管……//多年过去了,/ 谁也没能攻破高高的情关。/ 但她至今懵然不知/ 当年男孩那
一缕傻傻的情感!”
《没有面包的爱
情》,直抒了知青欲爱不能的苦恋,如其中的诗句:“没有面包的爱情,/ 爱得很真很纯。/ / 没有面包的爱情,/
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
在靠近天堂的五指山,/ 我拾得一根孤独的凤翎。/ /我没有得到凤凰,/ 却相思了一生!”
诗集收入的邵小光
诗作《给在爱中迷途的人》,把这种有花无果的苦恋刻画得特别婉约感人:“不要太匆匆/ 细细品味/ 流下的每滴泪/
/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
没有果实/ 花依然很美/ /如果真的相恋/ 二十岁和六十岁有什么区别/ 都在转瞬的一刻/ 都是红尘中人“
类
似诗作
还有《没有发芽的种子》《绿色岁月》《晒不干的思念》《等待的和弦》等。而在一些诗中,已把早年男女知青无奈的苦恋,升华为超越世俗的无邪大爱,
表现了至高的人性美。如《等待的和弦》中的诗句:“我深知,/ 我们梦寐的不是相恋。/ 我的心,/ 如昨日出土的古筝,/
等待你的和弦。”
《喜酒》,以幽默
的反讽技法鞭笞了人性中的狼性。叙述了一对纯情相爱的男女知青,因偷吃了禁果被捉奸险些付出生命:“突
然,冲进几个鬼影,/ 白天的笑面虎,//
露出地狱般的狰狞。/ 几支白炽的手电,/ 轮奸了少女的心,/ 满足了饥渴的意淫。// 她冲向河边……/ 所有的伙伴,/ 都向她伸出了同情//
之后,在云遮雾盖的远山/我找到了这对飘泊的寒星,/参加了只有六人的婚庆。// 她止住泪,捧给我一杯喜酒,/ 我顿时眼前一片晶莹……“
诗作让读者欲哭无
泪,沉思无语,心情沉重得像块大石头。人性中最本质的**美和仁善美,尤其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性本
能的善根,以及人性中邪恶的一面,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不能不问自己:当年在华夏大地平民百姓中实行禁欲主义的上帝,他们自身又是怎样禁欲的呢 ?
知青感天动地的亲友情
子女不管其优劣及
事业成败,永远是父母的作品。知青身上无不深深留着父母亲的烙印。子女成长的道路上,滴淌着父母不求回报的心血,而子女往往寻着父母亲的心迹前进。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既是子女的奋斗目标,也是父母之希望。作者诗集的最后一卷“飘扬的信仰”中大多数作品,集中抒发了知青感天动地的亲情。
《我是你最高处的
绿叶》,表现了知青子女对父亲的崇敬和子承父志的决心:“我是你的大树上/ 最高处的绿叶/ 自由的伸展出/ 属
于你的浓荫”。“我是你走向雄伟的/ 那一行接力的脚印”。
《老兵的名字》,
应是诗集中的闪光之作,诗作讲述几十年来在家中充当无名英雄
的母亲,突然决定要在先逝的丈夫墓碑右边,刻上她的姓名和一帧瓷照。诗作最后的诗句为:“你用 一纸/ 把心事遮严/
平静地向死神发帖/ 预约着某日的神圣/ 当你把崎岖的路走尽/ 便会和/ 一生都放不下的父亲/ 合影”。
诗作者将高龄母亲
安排后事,亲自布置制作有她与丈夫两人相片和名字的墓碑,幽默地带喜庆地
说是母亲准备和父亲“合影”。此奇思妙想,不仅让人想到墓碑上的“合影”,而
且还想到今后某一日,两位老夫妇合葬时的“合影”。此以喜写悲的创新笔法,属神来之
笔。
《勇气的庆典》是
一首亲情诗和**诗,作者用极美的诗句描写新婚妻子洞房夜给予他的童真美,单纯、真情、羞怯的处子情浸透了书纸,表现
出了人性的神圣和崇高,诗句简练、含蓄、唯美,时间跨度大,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
年你的处女小溪/
被我投下第一朵玫瑰// 羞答答的你/ 从没沐浴过爱的洗礼// 但你勇敢地张开翅膀/
去铺展你人生的虹霓// 母亲送你上飞机时/ 你兴奋 她哭哭啼啼// 如今你成了自信的白领/
在香港的一条街里亮丽”
亲情诗中,还有写 父亲、母亲、弟兄、子女等亲人的多首。乡情诗也有多首。它们均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诗集中有作者的
82首及他人的13首。作者的87首中,只有一首是叙事诗,即作者的处女作《搬家》,其余皆是白话抒情诗。作者诗作的艺术特色,我在
前面介绍诗作的内容时,已一并谈及。由于诗人从
1970年即创作知青诗作,至今已有40年的诗龄,其对诗的理解和写诗的技巧,自然老到。作者在集子中不少诗作尤其是在《我的诗歌我的人》《九声笑》《九
声叹》中,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他的诗观,他主张以诗言情、言志,反对无事呻吟。如《九声叹》中的三节:
“诗
人的痛苦/ 是比别人/ 多了一条情根”;
“诗
人 无论你长得多么沮丧 你都是/ 人间最美的情郎”;
“诗
人 是
昨日国之宝/ 来世席之珍/ 因为取代一切的机械人/ 不可能拥有诗
的灵魂”。
仅从此三节,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
深谙诗歌以“专注抒情”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因而以“情根”“情郎”标记;诗歌和一切文学作品创作一样,靠的是作者个体精神上灵感涌现,体现的是个人风
格,这是任何机械和电脑也取代不了的。当然,作者在诗集中的诗观远不止这些。作者正是以其诗观自觉地指导其诗歌创作,所以编入集子中的82首诗歌
及他人的13首诗歌,自然有一定的水准,更无非诗之嫌。作者诗歌的总体结点是内容充实、诗句流畅、音乐性强、相对凝练、勇于创新。
“内容充实”四字
看来普通,做起来却十分不易。因为现在诗坛上,想当名人、想当大诗人者众,不少人为写诗而写诗,称“万物皆诗”,睡觉是诗,起床是诗、漱口刷牙是诗,连大
小便都是诗,内容空泛不说,有的还以丑为诗,有的此类诗还荒诞地得了国家级的大奖。我认为招小波诗
集《一秒的壮丽》,最主要的诗美是思想内容美,从各个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描写了当年轰轰烈烈
的知青上山下乡。如果作者不是知青,如果作者不是知青诗人,就不可能有这一部浸透知青血
与泪、苦与乐的诗集问世。老诗人写诗,自然比新诗人要成熟轻松得多。诗集艺术上的总体特色点到为止。
在此我仅谈诗集的
最亮点和不足。
诗集最亮点,体现
在两首诗中,一是诗集作者本人的,一是他人的。此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极富有想象力,而这样的诗作在此本诗集中并不多。为什么不
多,仅从读了《一秒的壮丽》看,招小波主要是现实主义诗人,其抒情方式或是选择事和人的特征铺陈叙事,或是选择生活的生动细节诗化渲染,或是直抒胸臆行云
流水。但这两首诗的抒情方式,完全是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其神奇的想象力,将其拉开了与诗集中写实主义诗作的距离。为便于剖析,先看招小波
的《生日礼物》:
“今
天晚上/ 我会悄悄地建筑你的梦/ 当你睡着的时候/ 我会在你的心田动工/ / 为你建一所舒适的房子/ 从窗口吹进习习的南风/ 能眺望远方的大海/
能触摸青山的苍松/ / 我不是你的吉祥物/ 也无法阻止法轮转动/ 我在一个世界富有/ 在另一个世界贫穷/ / 天亮之后你将还原成/
灰姑娘的素容/ 在你面前 一切色彩/ 都将羞愧得无影无踪”
诗作中的“我”,
在物质世界是个贫穷者,他只能白日梦般想象虚构出一座舒适的房屋,送给他的最亲爱者居住。如此“自欺欺人”,他感觉在亲爱者面前羞愧
得无地自容。“我”对亲爱者强烈的爱和实际生活的贫穷形成的巨大反差,感天动地,读者心灵为之颤
栗。
另一首是林琳的
《四月的雨》。
“四
月的雨步步逼过来/ 逼退杜鹃/ 逼退红棉/ 逼退春天忧郁的泥泞/ 一直逼进夏天的门槛/ 才号啕大哭起来/ 像个迷路的孩子终于找回家/ 放肆发
泄压
抑己久的压抑/ 哭吧哭吧想哭就放声大哭/ 夏天放浪形骸/ 是男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季节。”
诗人用拟人法,把
一个四月雨写得活蹦乱跳、疯疯颠颠,全然是创新形象,以前无论新诗旧诗,鲜见有人如此写夏雨,诗人天才的想象力让人拍手复称绝!如果
此诗到此收足,无疑将成为传世之作。问题出在此诗到此并未刹住,却留有一条莫名其妙的尾巴:
“身
后那些女子/ 粉脸/ 娇颜/
一颦一笑都是一出动人的梁祝化蝶/ 她们生生世世在春天还魂/ 而你——是春天的第几个过客”
如此狗尾续貂,把
一首天才之作弄得诗之不诗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诗美仙子来到了她怀里,却又被她莫名其妙地推开了。尽管如此,因为惜才惜诗,我还是把前面的11行诗句推荐给读
者,请读者权当没有后面续貂狗尾的六行诗句吧!
关于诗集中作品的
不足。我认为诗集中极少数诗歌凝练不够。
出现此不足,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从诗集作者的82首诗看,我发觉作者招小波写诗从不用序跋。碰到不适
宜入诗、应以序跋文字交代的内容,作者勉强以诗句来铺陈,写出的诗作自然就不凝练了;一是少数诗作打磨不够所致。如
前面我所引用的《珍珠匕》,诗美突出,没有多余的一字一句。那是因为我删节了原诗前后各四句的缘故。同样,《萤火之光》原是八句,我仅引用了前四句即诗意凸现,言简意赅,多美
啊!
西方谚语云:“少说是银子,沉默是金子。”我国民间格言:“胶多不
粘,话多不甜。”写诗,切忌话多。因为诗美往往靠读者的想象构成,诗作话多了留给读者想象的间空就小了,诗意也就淡
化了,诗也就平庸了。我非常欣赏诗坛名宿、广东文学院洪三泰院长所说“诗,还是要精炼些,更精炼些。按我习惯即使写长篇叙事诗,依然要求自己以短诗美的要求来写。”(洪三泰2009.9.20.
致项兆斌电邮)写叙事诗或内藏有小故事的抒情诗,切忌话说漏嘴,让读者望头知尾往下读诗也就无趣了。请看诗集中招小波另一诗作《珍藏——徐婉蓉
意笔》:
“40
年后一只远洋信鸽,/ 降落在我的头顶。/ 她从彼岸回国探亲,/ 与校友相约在故乡花城。// 除了皱纹,/ 她仍像儿时母校的
紫荆;/ 她已在异国植下一片绿荫,/ 但广州
始终留下她的乡情。// ‘曾记
否?当年你赠我一诗,/ 至今仍藏在我的心灵。’/望
着她,/ 我吃惊得睜大了眼睛!“
诗的开头,以平淡
的叙述切入,娓娓讲述40年前的校友今从海外归来……到了最后一节,异
峰突起,不仅诗作者吃惊得睁大了眼睛,连读者也吃惊得睁大了眼睛!诗作意想不到的结局产生了突兀的诗美。为什么会有
此审美奇效?是因为我已将原诗头一节四句删除,并将最后一句作了修改。
原诗头节四句:
中
学时写给她的诗,/
早已在忘川里沉没。/之后她象漂泊的蒲公英,被大风 掳得无踪无影。
原诗最后一句是:
“我睁大眼睛,为她的珍藏感到震惊!”
我将其改为:“望
着她, 我吃惊得睁大了眼
睛!”
如果诗的头节四句
保留(读者望头知尾),如果诗的最后一句不如此修改,会有此“睁大眼睛”的诗美奇效吗?当然不会。
……
有瑕疵乃真玉,完
美绝伦是假花。如此整200页的诗集,佳作妙句不少,出现些许不足,乃瑕不掩瑜,我不过在此与小波诗人切磋而已。
2010-12-2 定稿
于昆明金安小区
( 注:作者项兆斌,黄埔后代,贵州盘县人,著名诗评家、作家,云 南省及昆明市作协会员。 近年创作发表小说、诗歌、诗评及散文等100余万字,其中不乏撼世之作,影响波及海内外华人文苑,被誉为“黑马”“奇人”“怪 杰”“项兆斌现象”。作者在本文里点评的《白竹塱之醉》、《喜酒》两诗收藏在诗集的第一版中,第二版因编幅所限没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