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让诗歌“回归优雅、保持纯粹”

1楼
麦田新绿 发表于:2011/8/12 10:40:00

让诗歌“回归优雅、保持纯粹”

 

  2011812新华网记者报道,尽管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宗教、政治主张也不尽相同,但在中国青藏高原举办的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诗人却对诗歌的未来作出了相同的寄寓——回归优雅,保持纯粹。

  近年来,随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感官刺激的追逐甚嚣尘上,人类的文学创作遭遇到新的挑战并似乎进入了低谷。诗歌——作为语言和文学表达最精粹的部分之一,也概莫能外。

 “诗歌现在存在一个误区,有些人提出来,诗歌要颠覆传统,颠覆崇高,颠覆英雄,甚至于要颠覆美,颠覆语言。但是,如果连语言都颠覆了,诗歌还能称之为诗歌吗?”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88岁的诗人屠岸说。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我曾经从泥土里,一块一块摸出他的白骨,就像在麻将桌上做的那样……”

 在当今中国诗坛,这样的垃圾派、下半身、梨花体等诗歌流派和体例已经被视为诗坛的“恶疾”。同样,类似现象和充斥着情绪宣泄、思想颓废的网络诗歌也存在于国际诗坛。

 “一首诗的清晰、韵律、句法和结构本身就包含着一份道德责任。”在8日至11日举行的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获得金藏羚羊奖的立陶宛诗人托马斯·温茨洛瓦这样定义诗人的道德责任。

 74岁的托马斯·温茨洛瓦被欧美评论界称为“欧洲最伟大的在世诗人之一”,在他看来,诗歌是人类语言中最精华的分支,诗歌语言可以有更加通俗化的追求,但其目标是追求更精美的语言而并非使其恶俗化。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等人则认为,诗歌从来都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从人的心灵产生的精神结晶。因此,诗歌应当传承、保持其积极的审美价值观,即使作为探索和创新,也应当遵从诗人应有的道德责任。唯有这样,诗歌才能加深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的进步发展。

 在倡导诗人道德责任、诗歌回归优雅的同时,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多国诗人呼吁在诗歌评判中应当力求体现诗歌自身的纯粹价值。

 近年来,诗人似乎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诗人赫塔·缪勒,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等先后获得此奖。

 然而,在2011年塞万提斯奖的候选人、阿根廷诗人罗伯特·阿利法诺看来,很多时候诺贝尔奖颁给一个诗人,考量的并不仅是他在诗歌上的成就。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前是左翼,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走向极右,我很欣赏他的文学才华,但不赞成他的政治立场,不认同他自由主义的生存状态。”罗伯特·阿利法诺说。

 展望诗歌的未来,诗人们虽然看法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却是乐观的。

“诗歌总会有未来的,对于这一文化形态,它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未来也会有更长的路要走。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可能就更多了,这也意味着诗歌在将来会有更加繁荣的可能性。历史上,伟大的诗歌文化都是在繁盛时期衍生出来的。”托马斯·温茨洛瓦说。

 “现在,中国诗歌是处于‘火山静止时期’,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是我的感觉是,因为火山它有闭火,有闭火它才有涌动,将来有一天要喷发,那时就是中国诗歌振兴的时代。”屠岸说。

 “诗歌的未来还在于诗人们的创造,无论他们是追求语言美还是消解语言,只要他们拥有表达的自由,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表达内容,只要他们不断去创造,那就是诗歌的未来。”罗伯特·阿利法诺说。


2楼
小童话 发表于:2011/8/12 22:04:00

诗是美丽的。

3楼
招小波 发表于:2011/8/13 23:06:00
赞同!
4楼
麦田新绿 发表于:2011/8/14 23:22:00

知青战友共携手

弘扬我网好诗风

5楼
淡水 发表于:2011/9/9 19:36:00

“一首诗的清晰、韵律、句法和结构本身就包含着一份道德责任。”

讲韵律也是地球上诗人们的共识呀。

共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