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转帖 ]铸剑为犁

1楼
冷燕 发表于:2012/5/11 17:54:00

    我读过父亲写的一首七律诗《军垦颂》,这是我读到他写的第一首诗,对这首诗我只知表义,不知内涵。可能因为我是身在其中,难识庐山真面目。后来,被我的音乐老师、农六师卓有成就的钢琴家石钢谱曲,唱响开来——

    塞上屯垦三十年,披荆斩棘斗风寒。

    汗水浇出千里碧,盐碱荒滩变良田。

    更喜麦海起重浪,天山南北赛江南。

    军垦健儿多豪迈,戈壁滩上建家园。

    我从小到大,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左右比,上下看,才懂得了新疆兵团事业的非凡。最美的是军垦农场,最难忘的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八一农场拉开了军垦第一犁,也拉开了一个新世纪。我为自己是军垦后代而自豪!

    今天,重返故地,踏着父辈的足迹,行进在天山北麓绿树掩映的锦绣大地,眼看着那满载粮棉瓜菜果和工业产品的车龙飞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带领一支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跨入准噶尔不毛之地,搭起窝棚、点燃篝火、肩拉犁铧,在这万古荒原上开垦出第一片沃土,播下第一粒种子,创办了第一个军垦农场的老红军郑云彪伯伯和前辈们,在天山脚下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梧桐窝子不毛之地拉开军垦第一犁的峥嵘岁月——

    1951年秋,新疆军区在乌鲁木齐西大楼召开“群英会”,表彰在剿匪肃特战斗和开荒生产运动中功勋卓著的英雄模范和先进集体。会后,王震司令员把张希钦参谋长、罗元发军长和后勤部部长甘祖昌、副部长郑云彪找去,商谈办军垦农场的事,目的是为今后大规模的军垦生产积累经验、闯条路子。

2楼
冷燕 发表于:2012/5/11 17:55:00
   听了王震司令员的话,郑云彪伯伯自告奋勇要求去办农场,他的要求被接受了。从副军级到正团级,他无怨无悔,令今人大不可思议。郑云彪伯伯受命赴任,随即亮出自己的办场步骤:第一步,先调500人建座水库;第二步,组织人员先搞副业,筹备建场资金;第三步,规划定点,开荒播种,创办农场。

    王震司令员问他:“还有什么困难?”

    郑云彪伯伯坚定地说:“有井冈山、南泥湾的光荣传统,有上级领导的关怀,啥困难不能克服?”

    王震司令员高兴地说:“那好!你有这种思想准备,我就放心了。把吉普车带去,有问题随时找我。要注意搞好军民团结、民族团结,防止土匪捣乱。”

    第二天,王震司令员亲自和他到米泉以北的梧桐窝子一带勘察定点。几天后,郑云彪率领一支军垦先遣队开赴梧桐窝子。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茫茫戈壁,荒凉空旷,孤树零落,杂草丛生,芦苇片片,沼泽遍地,只有几间矮小的土屋,这原是一家姓田的农户弃之不用的旧房子。

    “到家了,到家了!”

    战士们扔下背包,拿起镰刀,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立即跳进苇湖割苇子、搭苇棚。战士们情绪高昂,割的割,运的运,捆的捆,扎的扎。下午,梧桐窝子奇迹般地出现了一爿爿棚子,大家叫它“创业棚”,有的同志叫它“梧桐新村”。这是准噶尔南缘的第一个军垦“新村”。

    傍晚,郑云彪伯伯和战士们住进“新居”里,天南海北地侃起来。谈将来的农场美景,谈伟大的理想。深夜,突然枪声响起,把战士从酣梦中惊醒过来。郑云彪伯伯抓起手枪第一个跑出苇棚,警卫员孙福元跑来报告:有一群狼围着苇棚子转圈,怎么撵也撵不走,不得已才开了枪。

    紧张的劳动开始了。早晨,部队天不亮就起床,摸黑吃些高粱米饭,喝些咸盐水,就向水库工地走去。修水库的地方原来是一个涝坝,老乡称之为“马桥海子”。郑云彪伯伯亲自带人勘察,决定在“马桥海子”筑坝蓄水,为当地群众也为部队解决吃水问题,然后修一座水库。他还在临时场部门口贴了这样一幅标语:

    “解除当前人民灾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庄!”表达了军垦战士为各族人民造福的坚定决心。

    施工开始。没有机械,全凭人力挖土抬土,工具也只有十字镐、铁锹和抬把子,工效很低。为了提高工效,有的同志抬把子上摞抬把子,一溜小跑。有的小伙子一趟抬三个抬把子,在冰天雪地里还满身冒汗。有的同志脚上裂了口子,渗出的血滴在大坝上,但没有一个叫苦喊痛。

    冬天到了,下了大雪,戈壁滩上的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为了赶在开春化雪前修好水库,工程一刻也没有停止。有一天,郑云彪伯伯召集干部开会。会前,他打开留声机想活跃一下气氛,唱着唱着,忽然没声气了,检查一下没发现啥毛病,就是因天冷,传动装置被冻住了。

    郑云彪伯伯身为工程负责人,很关心战士们的健康。参加修水库劳动的还有一些临时从军区后勤部抽调来的女战士,都是些十五、六岁的女青年。她们刚出校门,从内地坐上汽车,辗转一个多月才到新疆。这次她们抱定锻炼自己的决心来到水利工地,挖土、抬土,样样和男同志比着干。

    在一次会上,郑云彪伯伯提到她们干得太猛,让她们注意身体,想不到竟遭到这帮“穆桂英”们的反对。这使郑云彪伯伯和一些老同志深受感动。他们的行动印证了马克思的睿言:“最先朝气蓬勃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

    肩拉犁,手撒种,自称“五行播种机”。困难说难也不难,只要人合心,马合套,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战士自己动手搞加工副业,筹备建场。开办了小煤窑,组织了伐木队,还抽了一部分人去烧碱,割苇子,打湖草……苦干一冬春,获利25万元。“光靠肩拉犁手撒种不行,这钱得全部用来购买农机具和种子”。郑云彪在年终总结会上说。
3楼
冷燕 发表于:2012/5/11 17:57:00

   1952年3月15日,经王震司令员亲自命名的新疆军区“八一农场”正式成立。郑云彪伯伯被任命为八一农场场长、党委书记。王震司令员到会讲话。他说:“这个农场是新疆第一个军垦农场,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创办起来的。你们做了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立了新功劳。希望大家再接再励,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把梧桐窝子周围几十万亩荒地变成大粮仓,建成塞外江南,闯出一条屯垦戍边的新路,为迎接即将开始的全国经济建设高潮,为创办更多的军垦农场提供经验。还要积极帮助当地人民消灭灾害,发展生产,为新疆各族人民大办好事,为边疆的工农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震司令员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同志们的劳动热情。军区政治委员王恩茂、参谋长张希钦和政治部主任曾涤也先后来农场指导工作。

    为了发展生产,郑云彪伯伯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向当地农民学习。附近的老百姓很支持农场建设,主动来介绍新疆气候特点,耕作方法,手把手教战士修渠、打埂、浇水。第二年春天,戈壁滩上的冰雪开始融化,郑云彪伯伯带领部队掀起开荒造田热潮。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全场开荒播种小麦一万多亩,玉米和豆类作物一千多亩,油料和其他作物四千多亩。

    春耕结束后,郑云彪伯伯立即组织力量,突击搞基建。场部的干部和警卫连战士担任修建场部任务。不到一年,盖起了870多间房子。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过去持枪打仗的战土经过锻炼后,一个个变成了能工巧匠,能打仗,能种田,能盖房,为大搞基建培养了大批技术力量。为了发展多种经营,农场办起了加工厂、水磨房、榨油房、粉房、缝纫厂、印刷厂、修配厂等。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68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