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翰(1915—1980)男,汉族,字名文,号海楼,河北献县(今沧县)崔尔庄人。祖父张照曾任清朝“内阁侍读”,父亲张吉坊,曾任河南省、察哈尔省税务处处长、局长等职。伯父张吉墉,曾先后任冯玉祥部军执法处处长等职。张仲翰6岁丧母,伯父张吉墉即将其接到北平抚养。1931年,张仲翰在学校便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大联盟”和“左翼戏剧家大联盟”。193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10月张吉墉调任河北博野专员,力举张仲翰任博野县警察局长一职,在此任上,张仲翰利用合法身份,公开处决日伪汉奸9人,名声大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军千里溃逃,八路军挺进华北,张仲翰聚起千余人的武装,树起抗日大旗,称“河北民军”番号,自认司令、博野县县长。民军在曲阳、定县、望都一带扒铁路、割电线,不断袭击铁路沿线敌人据点,有力地配合了晋察冀部队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进行。
1938年4月,“河北民军”编入我冀中军区,张仲翰任“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员。同年12月,划入贺龙一二0师建制。次年,与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合并,番号为一二0师津南抗日自卫军,张仲翰任司令员。1940年率部队开赴冀南,参加讨伐叛军石友三和粉碎日寇扫荡的东西孟张战役,均获全胜。8月,会同晋察冀军区参加了“百团大战”。11月进入陕甘宁边区正式编为七一九团。张仲翰任团长。率部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待续)
1944年夏,中共中央决定调王震、王首道率三五九旅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队(简称南下支队)”,挺进华南敌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七一九团编为南下支队第三大队,张仲翰任大队长。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12日,中共中央命令“南下部队”北返。但蒋介石背信弃义,调动大量部队对我军进行围阻堵截,企图将我军消灭于长江以南。张仲翰率七一九团奉命在江南坚守阵地,掩护南下部队北返渡江。1947年初,张仲翰奉命到山东组建新军,不久,一支齐装满员的9000余人的队伍正式建立,番号“渤海军区教导旅”,张仲翰任旅长,曾涤任政委。10月,部队西进晋南,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旅,张任旅长(六旅改为师后,张任师长),旋即率部参加解放运城战役。1948年西渡黄河,随王震挥师西北,参加解放大西北的各大战役。
1949年9月25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将军通电起义。张仲翰率部随王震司令员从青海翻越祁连山,进军新疆。10月13日,张仲翰受命率3个团的主要领导及部分专业人员,先行抵达焉耆、库尔勒一带勘测、挖渠、平地,在积肥劳动中,张仲翰身先士卒,亲自背起粪筐,拾粪积肥,为人所称颂。(待续)
1949年12月20日,张仲翰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九军政治委员,对起义部队官兵进行团结、教育工作成绩斐然。1952年2月,张仲翰任二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兼九军政委。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张仲翰任副政委、党委第二书记,主持党委日常工作。张仲翰对新疆屯垦充满了壮志豪情。他在诗中写到:
雄狮十万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
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度玉门关。
张仲翰领导兵团工作期间,提出“积极发展,慎重稳进”方针,兵团以每年增加5~10万人的速度,兴起建设正规化国营农牧场高潮。他注重研究科学知识,提倡科学种田,还经常就生产方面的疑难问题,向专家学者请教,他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八字宪法》的讲话精神,钻研新疆土壤改良问题,总结出一套综和改良土壤的新措施,即平整土地、精量灌溉、渠道防渗、牧草轮作、植树造林、竖井排灌、近田养畜、精耕细作。从1958年起,兵团大部分垦区,均按这八条措施进行生产建设,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生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张仲翰严以律己、不徇私情,他的妹夫和妹妹找他,想让他給调个如意的工作,他不讲私情,坚决动员两人回原单位安心工作。他没有妻室,没有子女,把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兵团事业。(待续)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仲翰被扣上“反毛泽东思想”、“不突出政治”的罪名,1967年3月被投入监狱。
1975年夏,邓小平向毛主席递交了关于尽快给张仲瀚落实政策、释放出狱的报告。毛主席批示:“张仲翰原是部队的人,还叫他回部队去。”同年5月5日,张仲翰终于获释出狱。1979年12月17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张仲翰同志问题的复查结论》,推翻了强加于张仲翰的不实之辞,恢复了名誉。同年,中央军委任命张仲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顾问,在北京治疗。在医院养病期间,张仲翰时刻怀念着新疆,时刻惦记着兵团事业。他不顾病魔缠身,撰写了有关兵团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文章及《忆新疆》。
1980年3月9日,张仲翰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于北京,终年65岁。
1983年8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张仲翰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