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的首都北京逐步承担起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能,开始对外大手笔开放,对内大规模建设。但是白手起家、百废待兴,服务行业发展较为缓慢,传统的服务业,包括饭店、餐饮、服装、修表、理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和安排下,上海对北京进行了无私地支援。 1956年一大批上海的老字号集体增援北京。其中上海精心挑选了“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理发名店,迁京经营。
四家理发店的师傅们进京后四处转悠,看看哪里合适。据说,最初的打算是,四家理发店在京城东南西北各安一家。可是,一晃俩月了也没寻摸好合适的地方。他们看中东单理发馆那地儿不错。当时东城区领导一句话下去,东单理发馆立马搬家腾地儿。这东单理发馆是块宝地,坐落在当时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金鱼胡同33号。正对着东安市场,而且面积大,一拉溜20多米三个大门脸儿。最后决定,四家联合成立一家大型理发店,名字就叫“四联”。
于1956年7月27日正式开张营业。
上海哥们真够意思,迁京的“四联”带来了最好的设备、师傅、技术。其中从上海引进的十把纯正的美国理发椅,在中国都是独有的。“四联”独特的服务,把南方理发的细腻、时尚与北方理发的朴实、庄重相互融合,创作出的发型美而不艳,秀丽清新,很快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欢迎和青睐,享有了很高的声誉。驻京外国人,我国外交人员、出国人员、电影演员、比较讲究、比较有钱的青年人都到“四联”理发。当时的人们都以能到“四联”理发引以为荣,说来也怪,凡是在“四联”理发后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说明人家理得就是好!发型、做工、还有那个“刮边”确实具有独到之处。
1966年8月的一天,一群红卫兵闯进了四联,用大字报将镜子全部给糊上,然后勒令四
联不许烫发。就是从这一天起,破“四旧”开始了,四联首当其冲。现在听起那年月的
事情,都觉得不可思议。大街上有穿高跟鞋的,红卫兵们就过去勒令人家脱了,把鞋跟
儿给敲掉了,态度好的把鞋子还给人家,态度不好的就把鞋子给扔了。那年月从下(鞋子)管到上(头发),甭说烫发,就连卷发、包头都不成,甚至要求头发不许过肩。
破“四旧”一来,四联女部的生意就没了。于是,女部的师傅们都转到男部理发去了。
一直到1976年底,四联才可以“偷偷”恢复烫发了。为什么说是“偷偷”恢复烫发呢?原来,当时外交、文艺界总得讲个型吧。于是,凭着单位给开的特殊需要的介绍信,到
四联可以给烫发。不过,烫发是烫发却仍然不允许做波浪,只能用小刷子给烫点花再给
扎起来。这烫发的口子才开了一小点儿,四联的烫发就忙不过来了。经常八竿子打不着
的亲戚,托关系、走后门,求着给烫个发型。其实,这也是没办法。因为当时四联只有
一台电烫机,不托关系走后门,根本排不上号。
1978年9月,四联盖起了二层小楼,重张开业。开业那天,四联排队理发的楼上楼下人挤人、人挨人。不过,里边最扎眼的就是四台电烫机。当时,有家外国电视台记者正好路过四联,瞅着人这么挤,以为又出了什么事儿。凑过来一看,敢情是排队理发。这个外国记者跟猫似的眼睛都绿了、亮了。跑着回去扛着摄像机就来了,上上下下一通拍摄。没过多久,一拨又一拨,来了好几个国家的电视台,又是一通拍摄。那会儿,中国国内电视机还没有普及。四联的师傅们也不知道这些外国人要干吗。后来,四联的师傅们才知道,敢情人家发现了新闻点——中国许可烫发了(四联恢复烫发是中央领导批准的)。这条新闻据说轰动了世界,说明中国真的开放了。
是的.还发给信誉卡,如果回家发现有的花烫得不好,还可以凭卡来补烫.
您就是那时追求时髦,引以为荣、让人羡慕的。
是的.还发给信誉卡,如果回家发现有的花烫得不好,还可以凭卡来补烫.
您知道这些细节,肯定是亲历者。您也体验着上乘服务,一展秀发,让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