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军工洞就暗藏在白涛镇境内的这座海拔1100多米的山体中。)
1958年中苏决裂,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毛泽东随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中国经济命脉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
(洞库的通道跑一辆小车足足有余。)
20世纪60年代,国家决定在大后方西南地区建一个核工厂,有关部门多次考察、论证后,在重庆涪陵白涛镇选址。为了保密,从此白涛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
1966年,周恩来批准在涪陵白涛建造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中央军委特调8342部队担负主要施工任务。这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用于操控1984根核原料工艺管的严密系统插销盘完好如初。)
建厂伊始,816工程便作为国家高度保密的军工单位,816当时对外称是“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厂区有一个团的部队负责警卫,建设地点也绝不允许外泄,通讯地址只能写重庆市4513信箱,职工家属不能进厂,职工只能回家探视亲属。
816工程位于涪陵白涛镇,这是乌江边上仅几千人口的一个小镇,为了保密,凡是有“问题”的人一律迁出,白涛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1967年2月,工程兵第54师(“文革”代号“8342部队”)所属三个团入川,承担起西南三线816工程的建设任务。1970年,54师参加抗美援越的一个团和留在酒泉基地的一个团全部归建。国家核能工业部也陆续派出三个建筑公司,主要任务是架桥铺路、建厂房和住宅区。涪陵区县调配的民工又有1万人左右,加上从全国征调的人才和老厂转调的技术尖子也近1万人。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里,一下聚集了将近6万人。
(游客参观816地下核工程。)
1984年2月,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816工程”被封闭了起来,始终没有正式投入过生产。再后来,“816工程”中的极小一部分洞体被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作为物资仓库加以利用。停建时工程已完成大半1982年接到缓建指示时,816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60%的安装工程、总投资达7.4亿元人民币。
(游客参观816地下核工程。)
(你能看清洞库有多深,又有多高吗?)
2002年4月8日,国防科工委以科工密办(2002)14号文同意对816工程解密。经过几年的酝酿筹备,2010年4月底,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中国唯一解密核反应堆,816洞体工程的部分区域,开始成为旅游项目。
(涪陵区白涛镇油坊村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53位牺牲和18位病逝的同志,由于塌方,有的烈士埋葬的只是衣帽。)
“816工程”是作为甘肃404工厂(生产“重水”的高度机密的军工企业)的后备核企业而筹建的。上个世纪60年代,前苏联对中国进行核威胁,中央决定在三线腹地建设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要求靠山进洞。1966年9月,中央选定在涪陵白涛镇的大山里建设816核工厂。816工程规划生产核燃料,而不是核原料。816厂的核反应堆为石墨水冷反应堆,是生产、发电两用的洞内工程。洞体工程除了反应堆部分,还有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核废料处理部分,包括废水、废燃料棒等有污染废物的处理。1975年部队完成坑道施工任务,之后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由816厂建设队伍实施。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816洞体可以预防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4]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