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篇有关子女成长教育的文章,内容很实际,就小可身边也不乏鲜活的事例。切肤之痛,感触颇深。抄载下来以警示相关人等,并供读帖好友借鉴。
我忽然领悟到一件事,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
|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龙应台
最近去拜访了好友,当我们在一起吃东西聊天时,他们的大女儿回来了。大女儿今年18岁,她跟着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进来,两人手上都各有一支烟。穿着很新潮,后面露着腰的部分还有一个刺青。那个男孩的手腕上也有刺青。两个人窃窃私语,有说有笑,但对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女孩时,她才8岁。10年前我去她家时,她可以在短短时间内。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图,都一模一样的画出来。我好惊讶,自那次以后,我经怂恿她的父母带她去拜师学艺,但是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我。10年过得好快,现在已经是10后了。我不认为她的父母现在有资格去批评他们的儿女,她的父母只顾自己,从没重视过她的教育问题。现在再想教育已经不可能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经过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期内也没努力过。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做足了,是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
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有效了。要知道收手和承认现实。
我突然很感叹,我告诉我自己,必须要在黄金期内帮助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因为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
摘自《摘报文》2011·11·29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做足了,是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
我争取在若干年后。面对孙辈。多一些成就感。少一些内疚和后悔。就足以了。
谢谢豆姥爷。提供的好文章。
“必须要在黄金期内帮助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
——龙应台
人物履历 龙应台祖籍湖南
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龙应台
1974年毕业于
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
1982年获得
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
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
副教授;
1983年回
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
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
研究员;
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
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
瑞士,专心育儿;
1988年迁居
德国,开始在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每年导演学生戏剧,并为《
法兰克福汇报》撰写专栏;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
莫斯科访问了十天;
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
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
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
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受
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之邀;
文汇报 龙应台专栏
1999-2003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2008年在
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龙先生的观点。值得思考借鉴。
以下是引用金色童年在2011-12-6 8:29:00的发言:
“必须要在黄金期内帮助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
——龙应台
哈哈!童年兄好!祝安!
我们也自当努力吧!谢谢!
以下是引用梧桐树在2011-12-7 19:02:00的发言:
人物履历 龙应台祖籍湖南
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龙应台
1974年毕业于
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
1982年获得
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
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
副教授;
1983年回
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
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
研究员;
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
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
瑞士,专心育儿;
1988年迁居
德国,开始在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每年导演学生戏剧,并为《
法兰克福汇报》撰写专栏;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
莫斯科访问了十天;
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
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
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
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受
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之邀;
文汇报 龙应台专栏
1999-2003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2008年在
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龙先生的观点。值得思考借鉴。
哈哈!梧桐树兄好!祝安!
我真的不知道龙应台何氏人也!谢谢你的介绍。又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