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后对公众的赞誉却很淡然:“这是我应该做的,任何一个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都会这样做的,甚至比我做的更好。虽然我救了同伴,但是我觉得我做得还很不够,另外我砸坏了人家的缸,这让我很难过,我真的很难过,我已经建议我的父母进行赔偿了。”
司马光砸缸之所以成为千古美谈,是因为它体现了司马光过人的机智与沉着。说他过人,当然是指他超过了普通的孩子,但他还是个孩子。但他后面的话就有点不对劲了,因为说的不像是一个孩子会说出来的话。所幸的是,后面那一段话历史上并没有真正发生,是我们杜撰的,但这并不妨碍司马光将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再聪明的孩子终究还是个孩子,哪怕他是司马光。不过要是从今天娱乐或者宣传的角度来看,司马光要是仅仅会砸缸那就太小儿科了,好歹也该让他总结一下拔高一下吧。随便看一下电视上的节目或者听一场报告都能发现,今天的孩子们个个胸有雄兵百万,说起话来条理分明,简直让司马光之流无地自容。
“我当选时的心情既激动又惭愧,激动的是我学习并不出众,也当选为班长;惭愧的是我有何德何能,能够得到同学如此的信任。”这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写下的上任感言。除表达自己的心情外,这位班长还在感言中阐述了自己今后“施政”的五个方向。看了这段感言真的让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这是一个孩子的话吗?这孩子还是个人吗?
看看时下的电视节目,那些出镜的孩子优秀得让人目瞪口呆,他们面对主持人可以侃侃而谈,言语间机锋毕露。
刚开始看类似的节目,我真的感到非常惭愧,看人家的孩子都怎么教出来的,我这个家长也太那个什么了。孩子看了节目也很自卑,因为与人家相比简直差得太远,而且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那样的水准。节目看得越多,我们就越愧疚越自卑,可当这样的东西太多了就感觉有问题了,明显感觉到其中有诈,不能排除其中有人为的操作成分。
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觉得类似节目应该纳入“儿童不宜”的范畴。之所以说类似的东西是“儿童不宜”,是因为每次观看节目的时候,大笑欢呼的其实都是我们这些大人,孩子们很少有人能从中得到欢乐。我们是按照大人的趣味去引导孩子,孩子有意无意也是在按照大人的意愿在竭力表现。在成人的舞台,孩子们只不过是玩偶。
再看看新闻节目,每当有记者采访学生,你看那些话都是一个模式,滴水不漏。不是孩子不说人话,而是为了迎合某种需求将孩子自己的话剥夺了,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些假大空的成人的程式化的语言,这些语言或许就是老师事先教的,或者是记者提供的,要不就是在长期熏陶下,孩子们无师自通模仿的。
少年老成,是对一个孩子的赞誉,但各个都“老成”,就脱离了孩子应有的本质。这种对童真的扭曲是对孩子身心的一种摧残。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吧。
“让孩子做自己吧。”
太难了。四五岁的孩子。自己随意支配的时间。可以说就没有了。早就叫家长给安排好了。
作为老人。既心疼,又无奈。
“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吧”!
拥护!
哈哈!天山雄鹰好!
久违了!
谢谢光临天伦之乐,你的这一篇文章,很有见地的,真是为天伦之乐版的繁荣注入了活力。
其实我们几千年以来,都是如此的教育小孩的。
哈哈,祝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