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苦乐观
谁都不会歌颂“苦难”。人的本性是不愿吃苦受难的,我们知青也不例外,;但当国家需要、人民事业需要时,广大知青义无反顾,响应毛主席和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奔赴农村、奔赴边疆,放弃城市优越生活选择苦与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小学课本中的一首古诗。我记得第一年下乡,不久便遇上秋收大忙,先是每天弯腰的一割谷子,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有时汗水同手掌上的血水混在一块,每割下一都钻心地疼。回到家做饭,坐在灶前就不想起来也起不起身来,腰杆一动就疼得要命。
知识青年对劳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培养了重视和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这种良好的品性,后来被转移学习、工作和事业上,受益匪浅。所谓“苦在其中,乐在其中”,“苦中有乐,乐在苦中”通过劳动创造财富,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养活自己,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马克思不是说过“劳动解放”吗?中国知青已做到这一点。
知识青年离开城市上山下乡,所过的父母关、生活关、劳动关、婚恋关;人到中老年过的回城就业关、下岗关、退休关、健康关都会在内心深处激荡起情感波浪,常常掺杂别人难以体会痛楚,作出一些个人利益的牺牲。上山下乡的时间越长,矛盾越突出,问题会越严峻,我们队伍中一些知青在农村安了家,献了青春又献了子孙。知识青年在闯一道道关的时候,许多时候需要咬紧牙关顶着,苦恼在眉宇间留痕,磨难在心上滴血,但是大部分知青最终战胜一切。“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刺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新的水源。”
在这种环境里,知青最大的收获是认清了世界,认清了自己。知青下放到社会最底层,尝尽了世间的苦辣酸甜,看惯了人间的世态炎凉,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培养重视和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这种良好的品性,使知青们性格豁达,具备良好的心态。因为他们具备了正确的苦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