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水春澜》一书的出版,先文研会倡导,在工作中后为自发形成团队、纯属民间行为。从整个运作上看,它取得了圆满成功。大家不辞劳苦,不图名利,热衷投入,奋斗不已,其精神支柱就是要为天津知青做一点事。回顾七年的艰辛历程,可谓是“三大战役”,每一仗都付出了相当的艰辛。
一、第一战役,征集与编撰。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出书基础。七年之痒,寒暑易节,愚公移山,义无反顾地坚持走下来。期间耐住寂寞、坐冷板凳,搞真学问。在两稿成书后,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采纳张晓军、牧歌的接地气建议。在牧歌联系下,井振武组织采访组走进知青典型中间实地采访,扈其泽自费绘制背景墙,取得极大成功,沽水春澜采访成为明档栏目。接着,李吉生、井振武等又深入到五原、新疆、甘肃等等团体及个人中间挖掘史料,丰富书稿。所遵循的目标就是不能让别人超越,力图做的最优秀,努力回归主流文化。《沽水春澜》数易其稿,贡献最著者李吉生。
二、第二战役,出版与发行。我们是“唾沫粘家雀”,一无资金,二无渠道。全靠大家精诚团结,发挥各自优势,群策群力。牧歌奔走获得捐助资金,为出书提供了物质基础。扈其泽联系印刷朋友胡宝平,接着又结识美术设计王欣形成出版团队,使出书步入快车道。在资金环节上牧歌的贡献最大。胡宝平办书号,新年期间奔走于京蓟津之间,付出极大辛苦,使《沽水春澜》变成了正式出版物。李吉生曾说:“如果没有资金、没有书号,只是个人筹资印内部交流的小册子。有资金、有书号,《沽水春澜》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然而,接下来的发行遇到极大阻力。自侯隽大姐决定与巡展捆绑开展之后,牧歌就与主办方交涉,直至前一天下午才最后敲定,其艰苦争取程度,为她办事以来前所未有。首发式如期举行,邢燕子、侯隽、赵耘、王培珍签字售书,力挺《沽水春澜》,成为继2008年为《知青心目中的周恩来》签书后,时隔六年的第二次集体亮相,意义非同一般。胡宝平的黑龙江兵团战友在售书工作中表现优良。
第三战役,舆论与宣传。核红之后,牧歌在中知网、王欣在“天津信息网”发布即将出书消息,进行预热宣传,效果很好。侯隽决定捆绑进行后,扈其泽联合《中老年时报》谢记者在2月17日一版发表首发式消息,鼓舞人心,起到了为舆论定调的作用。接着,井振武、牧歌、李吉生在《黑土情》知青平台、中知网、天知网跟进,南北齐发,上下呼应,逐步形成舆论看点。21日《渤海早报》报道了首发式与售书情况,称《沽水春澜》“是首部从全市角度讲述知青故事的书籍”。人民网、搜狐、北方网纷纷转发,遂成为舆论的主调,百度点击沽水春澜最多时达37页。
各位按分配方案,迅速发放《沽水春澜》给作者、给对本书大力支持的有关人士。接着,牧歌把《沽水春澜》扩大到外地知青名人和知青博物馆、网站负责人中间,收效良好。在市内,天津档案馆、天津图书馆、天津南开大学、天津问津书院、天津文史馆、天津政协图书馆,以及部分区图书馆等单位均收藏了《沽水春澜》,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井振武的作用是宏观把控、是润滑剂,努力让大家心情舒畅地奉献力量、发挥各自优势!
取得成功,值得庆贺。能成功,主要是我们热衷知青文化,不图名不图利,非常投入,不懈坚持,在当时条件下我们做到了最优秀。采访组井振武、
陶知敏、扈其泽、卫瑞林、杨国胜、于德宁。特别杨国胜用相机扑捉了许多历史瞬间,载入《沽水春澜》。该书的出版印刷得到了胡建良等大力资助。今天庆贺成功咱们喝“大帝王”。
但是,该书亦有遗憾。一是想到了,因为不知道书是否能出,有些线索不敢挖、有些电话不敢打,留下遗憾;二是没有想到的,今天出来,没有把他们涵盖在里边也遗憾。这些遗憾留待再版时补充。
2014年2月27日
井振武根据会议整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沽水春澜》签售时老知青排队等候签名.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签售.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5 17:30:35编辑过]
由于本人在天津出生,对天津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在团拜会上购到了一本《沽水春澜》,想了解天津战友的下乡经历。
此书2006年,开始筹备,到2013年出书,历时七个年头,详尽地记录了,天津知青从1955年到1966年期间下乡、支边的情况,填补了“文革”前知青运动的空白,为我们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全貌,了解知青上山下乡的走向,起到了帮助作用。
尤其是书中大量的名录,给我们以震撼。跨过历史的长河,能够详尽地收集起来那么多的史料,真是不容易。因为我们北京赴云南的 知青名录搞了五年,还是不很齐全。我们下乡比起下乡的前辈来说,年代更近,还那么难,历史久远的1955年天津赴东北的垦荒队;1957年下乡当“新型农民”;1963年赴河北林场;1964--1965年赴津冀插队、插场;1965年赴山西插队;1965--1966年赴内蒙五原插队;以及1963年——1966年奔赴新疆。这些名录的收集,必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
感谢天津的知青朋友,你们严谨的态度、辛勤的工作、不懈的努力,都给了我们深深的感动。你们提供的史料,为研究知青运动的始末、为知青文化的传播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
谢谢牧歌的短文!谢谢此书的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