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22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22]
[浏览完整版]

标题:浙江大学?前传——烛照的光焰(作者:谢鲁渤)

1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3/5/21 22:22:0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编者语】

时代不同了,对于我们这些没跨入过大学门槛的人来说,曾经是那样地向往高等院校内的生活啊。尤其是对家门口的浙江大学来说,当进入校院内走走也会觉得有一种莫名的伤感,一种人生向往而高不可及的失落,一种让人终身感到遗憾的隐痛!

今天,《浙江大学·前传——烛照的光焰描述了中国一流学府浙江大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与情操,把我带入了这所名校的殿堂,让我从中了解了浙江大学的前尘旧事,也了解了一大批科学与文化精英们的生活、学术与做人的风貌,更让我走出了心灵中的那段阴影。

为了能编辑转载好这本书,让阅读者较感观地对书,对浙江大学西迁时的人和事得以了解,我不但多次向作者请教了他所写此书的经过与感想,虽然不能像他那样延着当年浙江大学四段西迁路线去走一趟,但在征得作者的同意后,特意跑了多处与书相关的地方拍摄了照片(包括网络搜索),并在编辑书中加以注明同时载出,以至加深了对此书的阅读感。在收集与编辑此书的那些个日子里,让我寻找到了一种快乐,仿佛自己也亲身扎进了当年浙大西迁的历程里,似乎人与思想都年轻了。这真是要感谢作者,给我带来了想象与快乐。

记得那天是个星期二,正好是老妈每星期要去茅家埠与原单位的老姐妹们聚会的日子,等我把她送到农家茶座泡好龙井茶,等阿姨们一个个都来了坐好,打上牌,我也就去到不远处醉白楼旁的那座名曰“山水有佳”的亭子里,独自一人捧着这本书第十一章节《谁持彩练当空舞》看了起来。当看到王淦昌对核物理学的研究;看到习过武的束星北的暴躁性子;看到陈建功与苏步青长达45年友情的那一段,顿时把我这个没进入大学的人所深深地吸引。此时,从亭子中望着对山顶上的三台阁,湖风拂面,湖水涟渏,野鸭时飞时水,耳边阵阵鸟鸣,虽然尚学不了当年李白之“醉”,但从中感悟出美好人生幸福生活的深刻含意。

你想,独自倚靠于山水之边,面对西湖,遥望青山,耳闻鸟鸣,置身翠绿,手捧一书,那是什么境地。一本书尚且如此,哪二本,五本,十本呢?……

人生苦短,转眼已经退休几年了。尚存时读点什么,学点什么,做点什么,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后的那么一点了。

521日转载此书之日,正好是浙大校庆之时,谨以此表示衷心的祝贺!

2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3/5/21 22:23:0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内容简介】

1937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杭州危急,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以其惊人的胆略和魅力,毅然率领全校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从19379月,浙大一年级迁往浙江的西天目山上课,12月全部迁往浙江的建德,这就是浙江大学的第一次搬迁;第二次迁往江西、吉安、泰和;第三次迁往广西宜山;第四次迁往遵义、贵州。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800余公里,并在浙江龙泉设立了浙大分校。

全书以大科学家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的13年为核心,描述了中国一流学府浙江大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与情操,尤其是在抗战爆发后负笈流亡,先浙江建德,继而江西泰和、吉安,及至广西宜山、贵州黔北,于艰难跋涉中崛起而谓之东方剑桥的西迁岁月,突出展现了诸如竺可桢、胡刚复、苏步青、王淦昌、束星北、谈家桢、贝时璋、罗宗洛,以及马一浮、丰子恺等一大批科学与文化精英的生活、学术风貌,同时辅以1897年杭州求是书院成立至1927年国立浙江大学正式挂牌的历史经脉,是一部随笔形态书写的浙大前传,文字凝炼、疏密有致。

3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3/5/21 22:25:0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拍摄于1971年舟山部队)

 

【作者简介】

 

谢鲁渤,男,1949年出生,原籍山东莱芜。知青,军人,作家,退休前任《江南》副总编。著有《独洗苍苔》、《兔子打猎人》、《沉吟的码头》、《日落回家》、《水边的戏台》、《被一个人感动需要多久》、《陈子元传》等作品,现居住杭州。

作者曾于20086月在浙江知青网《难忘岁月》栏目连载《一九八七年的自行车旅行》一文。

 

http://2011.zjzq.com.cn/dispbbs.asp?boardid=3&id=28447

一九八七年的自行车旅行》谢鲁山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2013521

 

 

(待续)


 

4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3/5/21 22:26:00

附:0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5楼
八面槽老同学 发表于:2013/5/23 0:48:00

欢迎大乌珠的光临。我已注意到您在其他专栏、版块发表的佳作。期待您继续为咱们这个新版块助力、增辉。

我近日瞎忙,迟复,望谅!

我刚才赶写了一个跟帖,忙中出错,丢失。明天重写。

6楼
八面槽老同学 发表于:2013/5/23 9:07:00
      欢迎大乌珠的光临。我经常看到您在其他专栏、版块发表的佳作。期待您继续为咱们这个新版块助力、增辉。我近日瞎忙其他事务,迟复,见谅!

      我注意到您在题目《浙江大学?前传——烛照的光焰》中特意加了一个问号(?),我想可能是论坛字符显示问题,也可能是另有其意。我认真阅读了您的全文,甚至浏览了这本书的梗概。稍有所悟,试说如下。

      谢鲁渤所著的《浙江大学前传——烛照的光焰》写的不是浙江大学的全部校史、全传,而是一本随笔传略,并且还只是截止1949年竺可桢离任时的“前传”。作者在材料取舍和谋篇布局独具新意,对于从求是书院破茧而出到第三中山大学因运而生的这30年,以“序篇”的形式梳理了一个大概,将随后的20余年作为前期浙大之“本事”逐一道来,脉络清晰、疏密有致。重述了中国一流学府的崛起之路,追溯“东方剑桥”的精神。(?)提示读者这本书写的不是浙江大学的校史、全传,是前传的“前传”。不知揣摩对否?如不对望笑谅。

7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3/5/24 9:30:00
    谢谢版主的关注!“?”应该是此论坛的符号显示问题,每次在标题中加个“·”,它都会这样的,在别的知青论坛就不是,不知为何?一说到此书,其实在网络上是可以看到,虽然你们看到的最后几个章节没有了,但此书相关的图片是绝对看不到的。在我编辑此书时,在上面也说过的,为这些个相关的图片,我是动了脑子,多次寻找,并跑了不少路的。希望读书的网友能喜欢。
8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3/5/24 9:33:00

【序篇一·普慈寺谜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 640x480.jpg:

[林启生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是清同治甲子(公元1864年)举人,于清光绪丙子二年(公元1876)进士,担任过编修陕西学政,后又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提出过简文法以核实政、汰冗员以清仕途、崇风尚以挽士风、开利源以培民命的政主张。林启在杭的最大政绩是兴办学校,提倡农桑,并开笃实的士风。他于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中西书院,521日正式开学,为今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2004年改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三校为浙江省开创省立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先河。林启于1900年病逝。终年61岁。 原书插图]

 

普慈寺谜案 (1)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在京城做过10余年御史,因冒犯慈禧太后贬官外放的林启,从浙江衢州调任杭州知府,官邸设在城东皮市巷内。离他住地不远的地方,有两座寺院,一是报国寺,在场官弄;二是普慈寺,在蒲场巷。其时报国寺已不复香火,据说成了清政府储藏武器弹药的库房;普慈寺则在数年前刚刚完成翻修重建,殿宇规模宏大,为杭州东城梵刹之冠。
  作为杭州官府首要,林启与其辖地内的寺庙,本不会有什么直接关系,何况他又是一位崇尚维新思想的饱学之士,通晓英文日语,研习经济科学,以兴学强国为追求,故而报国寺与普慈寺的一衰一盛,起初并未受其关注。但是在半年后的某个早晨,从皮市巷起乘的知府官轿,却抬着他出直大方伯,过菜市桥,经上刀茅巷后,停在了普慈寺的门外。
  知府大人当然不是来庙里进香的。从轿子里出来的林启,任务是查办事关该寺的一起案子,也就是后来人们通常所说的普慈寺不法僧人案。这起案子的来龙去脉,如今已难以寻觅翔实记载了,有说涉嫌风化的,也有说欺行霸市的,究竟是怎么个缘由,未见定论,终究仍是一桩谜案。但细想起来,和尚的偷鸡摸狗抑或仗势扰民,虽也不是没有可能,却到底还不至于惊动府台大人,烦劳林启亲自来查办,若非另有说道,恐怕也一定会是弦外之音。
  普慈寺始建于南宋,元至正年间修整过一次,明时毁,清光绪十五年至十七年复又重建。杭州历代寺庙众多,建建毁毁如过眼烟云。相比灵隐寺、净慈寺这样一些驰名丛林,普慈寺应是排不上号的,年久破败修修补补或许可以,完全倾塌了想要重建,绝非易事。但这座颓圮已久的寺庙,却竟能耗时3年,奇迹般平地再起,而且规模超前,不能不令人诧异。从这一点上说,普慈寺的浑水,很可能与经济有关:造庙的钱是怎么来的,首先就是个谜;钱又是怎么花的,恐怕也是笔糊涂账。都说普慈寺的僧人法道了得,林启倒是要探个究竟了,他最是容不得贪赃枉法的,任粮仓御史时就曾逆权势而整肃纲纪,且连西太后的作为也敢于说三道四,哪里会在乎几个不法僧人。
  林启是怎么查办普慈寺案的,又到底查出了什么,还需另做考据,但寺僧所为确已辱没佛门清静,应是毋庸置疑。所以查处的结果,是将恶僧逐出山门,寺产收归国有。按说僧人不法,庙堂无辜,换个住持也不是不可以延续,只是在当时的杭州,并不缺少寺庙,尤其在林启看来,与其重续普慈寺香火,不如拿它来办一所学堂。他一向主张兴学强国,读书的理应多于拜佛的才是。
  于是就有了相应的另外一种说法,以为这是林启事先就盘算好的。早在出知杭州之始,他已经有了要在任内办几所学堂的想法,亲自查办普慈寺案的目的,正是相中了这处几乎可谓现成的校址。从事后的结果看,这个说法倒也不无道理,因为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普慈寺的殿宇禅房就几乎原封不动地改弦易辙,成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非同寻常的求是书院。这也是林启在杭开办的第一所学堂。
  说求是书院不同寻常,有两层意思,一是它的创立极富挑战性,二是从一起步就显示了藏龙卧虎的质地。虽然林启在书院开设3年后的19004月就殁于任上,但在他所招收的最初一批学生中,却有着像陈独秀、何燮侯、蒋百里、邵裴子、黄郛等等,这样一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林启甚至还聘请了美国人L.Mattox(中文名王令赓)担任书院总教习,华人教习者中的宋恕和高啸桐,更是后来一再被人提及的维新派大学问家,前者是浙江平阳人,系东瓯三杰之一,后者与林启同为福建籍,做过广西梧州知府,时为林之幕僚。后来以主笔《杭州白话报》颇负盛名的林白水,初时也应林启之邀,参与过求是书院的创办。无论师资抑或生源,求是书院之强,可谓两浙无两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 求是书院残存建筑 640x480.jpg:
 

      (求是书院残存建筑·原书插图)

 

(待续01

9楼
龙禧 发表于:2013/5/27 18:02:00
又有楼主转载的新东西了,先过来排个号。
10楼
大乌珠 发表于:2013/6/21 18:07:00
以下是引用龙禧在2013-5-27 18:02:00的发言:
又有楼主转载的新东西了,先过来排个号。

    谢谢龙禧朋友!

共22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22]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546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