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台湾阿里山的姊妹潭。
这是阿里山的“神木”——红桧树。
这是在阿里山山顶远眺。
这是慈云寺外涌起的雾岚。
题记:
2014年2月15—19日,我和家人到台湾旅游,先后去了台北、台中、高雄、台南观光。我们不仅欣赏到日月潭碧绿的潭水,阿里山千年的神木及台北市故宫博物馆那令人目不暇接的古代文化精品,更体会到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对大陆同胞的真挚感情,那种血浓于水的感情令人惊讶更让人感动!
七律·游阿里山
2014-2-22 11:20
群山参峙涧溪横, 二月樱花开未浓。
姊妹潭清观巨木, 慈云雾涌送佛钟。
流岚弥漫终成雨, 山路盘桓始见峰。
茶沁心脾增暖意, 分餐更现手足情。
注:
参峙:参:参差。形容山势陡峭、高低错落。
姊妹潭:阿里山著名景点之一。姊妹潭实为大小两天然水池,其中姐潭最独特之处是潭中有利用已砍伐原始桧木大树头根作为基础,建筑两相思亭于其间,无论晴天或是云雾飘渺时,都有一种幽思之情。
巨木:指被称为阿里山香林神木的巨型红桧树。其胸围
慈云雾涌送佛钟:慈云是指红桧树林中的慈云寺。据台湾的导游讲,阿里山的天气变化很快,往往中午还是艳阳高照,一到两点多钟云雾就开始漫上来,接着就是大雨倾盆,下得对面不见人。我们在等下山的旅游巴士时,眼看着雾气从桧树林梢头漫下来,逐渐遮住了周围的景观,这时忽听林深处的慈云寺中传来阵阵悠长的钟声,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流岚:山间流动的雾气。山中的雾气很容易凝聚为雨,我们乘上旅游巴士下山途中,岚雾变成了雨打在车身上,幸亏已经坐进车厢,否则就要淋成落汤鸡了。
茶沁心脾增暖意:在上山之前,我们先品尝了阿里山的乌龙茶,它属于高山茶,沏出来滋味醇厚,清香淡雅。
分餐:台湾本地的导游陈导听说我吃素后,立刻请餐馆老板专为我上素食,几天下来一直如此,令我十分感动!从这点可以感觉到陈导对人的尊重,对工作的敬业及对大陆同胞的热情。
题记:
2014年2月15日参观台北国父纪念馆后,在纪念馆对面的小公园边上见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雕像及诗文碑刻,雕像一脸戚色面对纪念馆,联想到他的诗作《望故乡》,不禁让人慨叹良久。
七绝·拜谒于右任先生雕像(平水韵)
2014-2-21 23:08
葬我高山望故乡, 髯翁遗愿几时偿?
待将两岸重光日, 奠祭须先酹国殇。
注: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号髯翁,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曾创办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是我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和著名草书书法家。
葬我高山望故乡:见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于右任先生晚年的一首绝唱,诗歌中隐约表现出了他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也表现出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绪,更感痛彻骨髓的是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旧亲人相见,也道出了无数他乡游子的心声。
重光:chóng guāng,光复,再次见到光明。这里指海峡两岸统一。
国殇:死于国事叫做国殇。(“国”字在平水韵中为入声。)
题记:
2014年2月16日晚,导游小陈带我们去台湾新北市的九份游览用餐,在基山街用完素餐,我与一位制作工艺品的摊位老板聊天,他为我用他所制作的陶笛吹了一曲《阿里山的姑娘》,悠悠笛音引来许多大陆、韩国和日本旅游团的游客驻足聆听。
七绝·九份听陶笛
2014-02-26 14:25
北往南来多少客, 乡思随曲入心寰。
注:
九份:地名,位于台湾新北市瑞芳区。其房屋顺应山势,鳞次栉比地盖在一起,狭窄的街道和陡直的石阶,高高低低,弯弯曲曲,很具特色,其中的基山街是最热闹的一条。这条颇有味道的老街,体现了台湾特有的食文化,是九份最繁华的商圈。
高山长绿水长蓝: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的歌词,当时那位留长发的艺人给我吹的就是这首曲子。
笛韵:笛声。
这就是九份基山街的入口,里面很干净,没有那种小饭馆集中的地方的脏乱差的感觉。人多而不拥挤,店铺饭馆多而不嘈杂,开店的老板的素质、游客的素质都令人敬佩,感觉很瘟馨!
这是我吃素餐的小店。
呵呵,这就是我的晚餐。合人民币十元左右,很便宜!当然,也很可口!
礼品玩具店的老板兼艺人正在给陶笛上颜色,据他说这是他自己设计制作的。
一位很有文化底蕴和品位的艺人兼老板。
题记:
这是2月16日随旅游团一行参观台北一个珊瑚专卖店时拍摄的一幅照片。照片中的布袋和尚是用红珊瑚雕刻而成,背景的偈诗为布袋和尚所作,读之大有禅意。
七绝·题布袋和尚像
2014-03-01 14:28
膜拜缘由欲望多, 应知烦恼是福德。
如将万象皆勘破, 放下即为自在佛。
注:
布袋和尚:相传为五代梁朝时明州(宁波)奉化人(一说唐朝时人),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笑口常开,蹙额大腹,常挎着布袋,后世人称其为布袋和尚。
烦恼是福德:布袋和尚背着的袋子既象征福德又象征烦恼。把袋子拿起就是烦恼,放下就是福德。所以他在世时经常警示人说:“还没放下吗?没放下只好背着走了”。但是他布施众生时却又总是拿不完袋里的东西,让人深以为奇,但都不解其深意与禅机。
题记:
《题布袋和尚像》在北知网的知青诗社发表后,诗社版主余恒卫和诗友xqgwy1965先后唱和,来而不往非礼也,无奈,只得勉力再赋一首。
七绝·题布袋和尚像(二)
2014-04-03 08:21
慧眼微眯万象真, 肩荷布袋入红尘。
能容世上难容事, 常笑凡间可笑人。
附余恒卫和xqgwy1965的诗:
作 和
余恒卫
2014-4-2 16:33:00
眼笑眉飞掩映多, 庄诚里表乐功德。
身心在野燕申貌, 普度天缘立地佛。
和题布袋和尚像
xqgwy1965
2014-4-2 19:22:00
布袋禅僧五代多, 清贫济世普贤德。
千年庙宇传佳话, 泥塑金身弥勒佛。
题记:
诗社版主余恒卫和诗友xqgwy1965随后再唱和,只好再赋一首。
七绝·题布袋和尚像(三)
2014-04-04 07:45
随性随缘又率真, 藏身浊世不沾尘。
常开笑口无烦恼, 欲醒黄粱梦里人。
附余恒卫和xqgwy1965再唱和的诗:
作 和
余恒卫
2014-4-3 11:17:00
四大皆空信本真, 无边苦海洗凡尘。
合欢破笑缘何事, 眼底心头度路人。
也作和
xqgwy1965
2014-4-3 19:07:00
岁月如云莫认真, 残烟一柱化泥尘。
今宵了却凡间念, 苦海无边谁度人。
题记:
诗社版主余恒卫再唱和,只得戮力再搏。
七绝·题布袋和尚像(四)
2014-04-05 10:15
俗世何须论假真, 说微尘处亦非尘。
心中若具菩提智, 笑看终生挎袋人。
注:
说微尘处亦非尘:见《金刚经》,其中佛告弟子须菩提曰:“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这里取其意。
菩提智:菩提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挎袋人:见前《题布袋和尚像》第一首的题记。这里借指终生痴愚不肯放下之人。
附余恒卫的和诗:
作 和
余恒卫
2014-4-5 4:46:00
当见菩提日月真, 周游萧洒拂凡尘。
轻身下气除忧恼, 笑眼舒眉劝世人。
题记:
北知网诗社的版主余恒卫再唱和,只得再接招。
七绝·题布袋和尚像(五)
2014-4-8 14:55:00
末法焉能识本真, 大千谁信亦微尘。
搁开拿起终犹豫, 笑坏凡间槛外人。
注
末法:佛教语。指佛法的衰微时期。
本真:本源;真相;本来面貌。
大千:即大千世界。佛教用语,指广大无边的人世。大千世界已经无边大了,但在佛的眼中同微尘没有区别。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这不过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微尘而已。同样,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只是一个假名而已,两者没有区别。
搁开:放下,放开。
槛外人:指不计较功名利禄,看破凡尘之人。
附余恒卫的和诗:
作 和
2014-4-7 13:51:00
布袋袈裟佛法真, 峥嵘素貌荡红尘。
遣愁索笑无忧事, 缭绕香烟禅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