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方言与诗词格律的关系
读了樾下客先生的《浅谈近体诗的格律兼答欧肯河版主》,觉得已经说得很透彻,
对希望了解诗词格律的朋友在一般常见的诗词格律形式与规律、变通补救办法以及
避免犯孤平、三平尾、三仄脚等方面都说到了。我还想就方言与诗词格律的关系谈
点自己的认识,如有谬误请各位多多指教。
现在的普通话语调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前两声为平声,上声
与去声为仄声。而古时对语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的平声包含了现
在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包含了现在的上声和去声外加入声。
对于入声字,现在的普通话里是没有的,它在古时是包含在去声字当中的一种,
与去声字的区别主要是发音短促而无一点拖声的字。在现今的南方语系里,入声字
还有。可是如果查字典,这些南方话里面的入声字不是发第四声,而是发平声。换
句话说,入声字在南方话里是仄声,而在以北方话为母体的普通话里则是平声字。
说了这些以后,就可以理解有些古人写的诗词(大概是南方人)现在用普通话去
读觉得不合平仄格律了。包括毛泽东写的诗词里面,樾下客先生也发现有些不合平
仄格律的用字。其实,如果用南方话来读古诗词和毛泽东的诗词,则完全符合格律
要求。下面举几个例子:
《满江红》词的格律要求: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中中仄,平仄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岳飞《满江红》词: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
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
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用南方语系读,红色的字是仄声字,此词的平仄如下: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平平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完全合乎此词牌的平仄格律要求)
用普通话读,红色的字都读平声,结果是: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
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平平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
(不合此词牌的格律要求了)
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用南方语系读,“国、撷”是入声字,“发”是去声字,平仄格律是: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基本标准的五绝)
用普通话读,平仄格律是: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就成了三平尾,第三句成了平尾,结果全诗都是平尾了。
再说说毛泽东的诗词:
七律 《到韶山》中的二句: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黑”字樾下客先生按普通话读觉得是平声而此处应该是仄声。但南方话(毛也是南方
人)“黑”是去声字,那就没有错用。
再举一个因为语系不同而造成的音韵差别: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按普通话读,“儿”字不押韵。但是弄潮儿是浙江钱塘特有的人,江浙方言“儿子”读
音是“妮子”,按“妮”音读,这诗就押韵了。
本人是南方人,读古诗词很少发现不合平仄格律的。但用普通话读就不行了。我想也许
有些古诗词是当时的南方人所写吧。由于本人的南方方言所致,曾经有一次闹过笑话:我
读了有尔先生的诗作,感觉很有意境和气势,但觉得他的诗某处地方平仄错了。后来才意
识到,有尔先生是北京人,用普通话写诗,其实诗的平仄一点没错,而是我用南方方言读
诗使然。
以上一点粗陋看法不知对错,希望各位大家指点。
我比较同意王兄的看法,其实教条主义是使不得的,我一向认为读、写诗词(已有的格律和新创作的格律)的最终原则(在语音方面)是要符合“大众”的感觉,有的放矢。
我比较同意王兄的看法,其实教条主义是使不得的,我一向认为读、写诗词(已有的格律和新创作的格律)的最终原则(在语音方面)是要符合“大众”的感觉,有的放矢。
这个看法我也同意的。以前毛泽东就不大主张年轻人写格律诗词,认为束缚思想的发挥。过于拘泥一丝不苟容易影响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但是既然喜欢写格律诗,还是适当注意一点,读来比较上口。能看到一首好的诗词对读者来说也确实是一种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