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谜解析 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之一,是常夹帯一些诗词,然而在多数小说中,诗词只是一种趣味性的点缀;而《红楼梦》的诗词则和作品的思想,情节水乳交溶在一起,是作品不可分割的有机部份。 椐红学研究者统计,《红楼梦》的诗、词、曲、赋、联语、偈语、灯谜、酒令等共计225篇,是历代古典小说中数量最多的。红学派认为:如果抛开书中这些诗词,就很难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不容易理解许多情节的涵义,甚至有红学家认为不懂《红楼梦》诗词就读不懂《红楼梦》。 前日发的四首灯谜诗在通篇《红楼梦》上是找不到谜底的,书中只说“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再就没有下文了,其实是作者有意回避,好让大家去猜模。 第一首史湘云曲谜
曲文今译:与那自由自在的山林分离,来到这人间逄埸作戏,到底有什么意趣?名和利全却沒有意义,身后的事业如何继续!
红学家认为是暗喻贾宝玉,通灵宝玉离开青埂峰,枉入红尘若许年,最后鄙弃功名离家出走。
第二首曲宝钗诗谜
诗文今译:把檀木和梓木雕成一层又一层,这不是那些能工巧匠建筑而成,虽然半天空里一阵阵风雨飘过,可是谁也听不到有梵铃的响声。
红学家认为是暗喻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蔵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风雨过”而不闻“梵铃声”是暗喻其未来凄清的寡居生活。
第三首宝玉诗谜
诗文今译:一个魂归天上,一个仍留人间,音信两渺茫,美好的竹林生长季节过后,就要仔细提防,鸾鹤信息将预兆死期到来,当要凝目注视,那时只能唏嘘叹息,徒然地对着上天苍苍。
红学家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是暗喻黛玉死后登仙,宝玉留在人间。琅玕即美竹,正是黛玉潇湘馆特有的东西,它的生长季节过完,象征黛玉将亡,黛玉亡后,宝玉只有“凝睇”“唏嘘”的份了。
第四首黛玉诗谜
诗文今译:骏马騄駬不用为它栓上缰绳,攻城野战驰骋沙场气势狰狞。按照主人旨意驰突风滚雷动,骏马之中要数騄駬占第一名。
红学家认为此诗暗喻贾家曾是武将之门,为皇朝犬马效命,贾家权势曾经盛极一时无人可比。
古人云;诗无达诂。意思说,对待诗词的解释不能象数学方程式那样,只能得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由于读者的阅历、思想方法和艺术修养的差异,品味出的意境必然不尽相同。自《红楼梦》流传至今近三百年间,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曾一致过,对其中的诗词曲赋解读同样亦然。
自《红楼梦》流传至今近三百年间,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曾一致过,对其中的诗词曲赋解读同样亦然。
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