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峡谷俗称关沟。关沟,关非常多的沟。一条40华里长的沟,四道关口,这关也的确是够多的。纵向的居庸关是由四道关组成的,从南往北,依次是南口关、关城、上关、八达岭关(北口)。四关纵列在一条大峡谷里的居庸关,形成了它独有的特色,以至当人们说起居庸塞、军都陉的俗名关沟时,喜欢咬文嚼字的人搞不清这关沟的称谓到底是指关还是指沟。
作为关,南口连明代居庸南关关城废墟的苍凉都已无从寻觅了,更甭说北齐时代的夏口长城。公元555年,北齐文宣皇帝高洋,征用了180万民夫,从夏口至恒州(今大同县境)修筑了900里长城。我所搜集到的资料,没有任何资料能告诉我,从夏口发端向西北延伸的长城是在南口这一线还是在北口八达岭一线?如果是筑在了八达岭那边,那么,北齐所称的夏口,北魏所称的下口,就已经涵盖了整个关沟。也就是说,那时的夏口(下口)和明代的居庸关同位,只是关内没那么多隘口关塞而已。
说谷险难行,早年走过居庸关的人还有体验。20世纪60年代,我第一次过居庸峡谷是坐在经南口、青龙桥、过康庄的火车上。左望,公路在高崖上,车如壁上悬鸟。一次,几个战友从口外经居庸关运煤归来,车上人人脸色如纸,面如僵尸,几天都不吃饭,尤其是司机张师傅,哑了一般,谁问都不说一句话。后来得知,他们几个在居庸峡谷内,只差一点就做了鬼:后车轮有一只半轮已悬在崖上。张师傅8级修理工,一级驾驶,经验丰富,凭感觉他立即刹了车,再也没敢动弹,下来一望,倒吸了一口凉气。车上人的命竟攥在了他的一念间。现在的路,找险也难了。单向行驶的高速路面,并驰四五辆车也没问题。
典藏的军镇,典藏的居庸城
在居庸关我既自信而又欣慰地觉得我看到了于谦北京保卫战之后的明代。
从1998年3月以来,中外游人看到的登攀的居庸关关长城都是明代长城鼎盛期的居庸关关长城。关长城是椭圆的,城多一半雄卧在西面的金柜山上,一部分在东面翠屏山上缠绕。南北城门坐落在谷中平阔的台地上,两门之间相距850米,各有瓮城和三重檐歇山顶的门楼一座,门楼旁还有十字脊敌楼,城台东侧永安河谷里各有水门两孔,不过,现在的一孔水门是旱路,即穿峡而过的高速公路。这座崇伟之城的形状,像展翼腾飞的巨鹰。此外,关城的军事设施还有敌楼、东西山双层角楼、水关闸楼、铺房、炮台、烽火台等建筑28座。这是重新修复的居庸关,修复的依据,一是现场遗址,二是明嘉靖年间巡城御史王士翘所著《居庸关论》及《西关志》等文献资料,罗哲文、杜仙洲等十几位当代著名长城专家、古建专家参与了论证和实地勘察,研究出修复方案。修复的关长城是按原规模、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进行的。
没有了时间感觉的明居庸关关长城,激不起任何浪漫的想像,它只有如铁般的冷峻。青灰色的城墙厚达2丈5尺,高有4丈2尺,城上的各类军事设施齐备;金柜山上的城墙依山就势而建,山陡城陡,坡度有的几近70度。论险绝,比京郊最险的司马台长城差不了多少。较之众多的长城关城,它的瓮城、城台、城墙上的设施,要丰富多样得多,形制格局也特别。它的瓮城,南呈半圆,北为长方,水门跨度大,与城楼城台落差也大,且兼具桥梁和防御工事、水上通道三种功能。居庸关是个兵镇,有储存粮草的粮仓、军械库、军事衙门,操练兵马的演武场,兵器制造厂,而且规模都不小。原因,一是军事上的需要,二是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利用。关城所在地长坡店村,从翠屏山下水际到金柜山,有数层台地,台地最长要在千米以上,每层台地也都有足够的宽度驰骋冷兵器时代军事设施设计家们的灵思。如果说,居庸关关城内外的所有军事设施都不具备长城军事设施的专有性、独特性,它的多样性、综合性、丰富性、完备性也是任何长城关城难以与之匹敌的。因此可以说,居庸关关城是露天的长城军事博览馆。
军事衙门、军事指挥机关,是长城关城必有的设施。修复的居庸关关城内恢复了一座,在金柜山麓,紧依西南城垣,叫户曹行署。它隔至少两级台地一条河谷面对翠屏峰,规模不小,大大的,宽宽敞敞的一个四合院,门楼两侧是游廊,游廊连着的南北厢房坐落在基台上,红柱青瓦宽檐廊,门额是旧职能衙门的名称,院心的一组殿堂式建筑,周正气派,穿心门穿过去,隔后院又是一排建筑,系寝舍。不过,现在院中的所有房舍堂馆,不是用来做贵宾室,就是文玩、珠宝、字画、工艺品店。店内,院里都有供游客小憩的桌椅。
上到金柜山顶敌台,不肯从原路下城的人,会面临一个选择,在向关城北城门下走时走哪道城墙?居庸关关长城上有一个为它独有的奇观:人字长城。金柜山上的北长城墙在半山腰分了岔,一道城墙向北城门的瓮城外城台延伸,一道城墙向北城门楼城台延伸,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人字长城在北城楼城台和水关城台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那是赫然凸显在陡峭的金柜山坡上的巨型浮雕,壮观得令人惊叹。只是不解,古人为什么要这样修?功能是什么?它不是居庸关修复时当代人的灵感,是在现场遗迹上照猫垒虎垒起来的,非常忠实地再现了原貌。下到城北门,人们还会有一个惊奇,北城楼下券门城台本身就是一个小博物馆:建城用材博物馆。砌起城台的,有巨大的花岗岩条石,有碎石块,有城砖。同是城砖,也不相同,有人们熟悉的明代厚城砖,还有比明城砖要薄要窄的小城砖。小城砖也非一个型号,薄里还有薄,小里还有小。城楼基台看上去斑驳陆离。面对这样的城台,时间的感觉陡然剧增,分外强烈,一个流动至少近千年的时间长河凝刻在城台上。城台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明、元、金、辽、宋……多少个朝代都参与过对它的创作。人们被奇特雄阔的城台牵引进神秘而遥不可及的时间通道,阅读着历代兴衰的信息,阅读着历史,阅读着时空中各代古人共创的辉煌。
多彩的军事文化,多彩的大观园
赫然彰显出长城军事文化博物馆风貌的,在居庸关关城内外并不独是冷兵器时代丰富多彩的军事设施,儒学、书馆、祠寺、牌坊、亭廊、驿站、商铺都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牌坊的修复曾经让我心存疑窦,一是历史上有没有?二是若有,是否有那么多?在我所有走过的长城关城中,牌坊的印象无一处有居庸关关城这样强烈。圆腴的南关门瓮城外就有一座牌坊,它色彩鲜丽,巨大而辉煌;入关门,穿城洞,在南关门内又是一座,三楼四柱,琉璃彩画,触目撩人。居庸关古客栈夹巷内还有很多小牌坊。
史料和图片打消了我的疑窦。居庸关历史上曾有的牌坊至少10座;迎恩坊、国计坊、长宁坊、永安坊、澄清坊、掇英坊、聚奎坊、登科坊、三关伟绩坊、将台坊等等。
现国计坊的位置上,旧国计坊在历史的老照片上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几根孤影相吊的坊柱,它和云台券洞在一条直线上,是古道把它们连在了一起。
亭式小品建筑在关城内与古关城相映成辉。它们中,至少有两座不会被你当作建筑小品来阅读,一座是翠屏山下永安河岸上的长短亭,一座是永丰粮仓以北的半山亭。将士出征喝壮行酒的长短亭是组耀人眼目的建筑群,几亭并峙,间接长短廊,陡崖上,一座红墙小庙,前方河滩里柳烟织翠,诗情画意的很。在明代这里却连着沙场,连着生离死别。半山亭倒是像给文人墨客预备的,亭内面积大,摆几张桌椅谈古论今,海阔天空很是惬意,主要是视野开阔,佳景尽收。
居庸关城内外的寺庙多得实在是超出人的想像,先后几十座。修复居庸关时,恢复了6座。
庙宇本是宗教,居庸关的庙宇却是军事文化的一部分。
明《居庸关重建真武庙碑记》云:……“迨至我太祖高皇帝龙飞淮甸,奋拯中原,驱逐百年之□□,复还万代之纲常,命大将军魏国公徐达北征,屡有真武灵助之显……为设关立庙,遂祠上帝于北瓮城重地之内,灵应香火,保障佑护,北镇沙漠通宣大,以制三边,南拱京师翊皇陵,而奠上国。”大清乾隆五十七年立的《重修(马)王庙碑记》中强调:“盖自古称险隘冲之区,必设重兵守之,兵重则马饶,而马之有赖于水草,马明王之福庇也。”
军事防御重地建马神庙理所当然,建城隍庙、关王庙、关帝庙也都是出于求神庇佑,固城安邦的目的。宗教是为军事服务的,为“土木之变”后京城保卫战中立了奇功的罗通建祠,目的性更直接更明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都应该像罗通一样,为国孝命尽忠。
也有与军事不相干的,就是迄今一直被称为云台的过街塔。云台上原有喇嘛塔三座,塔的基座正中辟有券门,门洞券面上,正中雕刻着大鹏金翅鸟,两边分列的是鲸鱼、龙子、童男;券门的下面,雕交叉金刚杵。门洞内,遍是佛的造像、图案和咒语。从塔下门洞内过,是拜佛,是思过,是自省。“息彼邪道,同归正宗”(元·欧阳玄《过街塔铭》)。这是元末的建筑,建时,元朝的日子已很不好过了,内争外患,烽烟不息,建永明寺和过街塔,是想让民众安分点儿吧,崇佛以提高皇家的凝聚力、向心力。永明寺说是寺,其实是行宫,建筑陈设是很奢华的,在想安民的同时供自己享乐。居庸关却始终安分不下来,驻守大同,权倾朝野的太尉孛罗帖木儿两次举兵入居庸关后,大元帝国气数殆尽,终被大明王朝取代。
大理石的云台是全国罕见的石雕艺术品,塔台的形式别致,门洞上部为半个八角形,6种文字同刻在两壁上系全国仅有,人物、纹饰无论雕刻手法、雕刻技艺、雕刻效果都是至臻至美之作。
历史上留存的石建筑还有儒学的棂星门,它在关城南门外的西南角,匾刻“泮宫”,还有“重修隆庆卫儒学记碑”。
儒学的规模曾经是很大的,有文庙正殿5间,两旁各5间、戟门3间,另有明伦堂5间,博文斋5间,约礼斋5间,教官私宅2所,工门3间,大门一座。文庙没有修复,修复了两套大四合院当是文学社、武学社,被辟为管理处用房。
寺庙、祠堂、亭坊、儒学设施,打破了长城关城纯一色军事设施的建筑格局,为今天的游人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认识、解读长城文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明代的“叠翠书院”更是引人注目。明《叠翠书院记》碑上说,居庸旧有泰安寺,岁久圮坏。余姚贡士孙汝贤领着一些学生在里面上课,监察御史肖祥曜、泰和事暇时过去看,已没法遮风挡雨,遂命分守的张镐,把空着的僧房稍加修葺整理,弄了16间,中间开辟成聚乐堂,作为朝夕会讲之所,其余提供给师生去住,相继还发了书籍50册部,以便诵览。书院前有叠翠峰如屏而峙,景色越看越可爱,书院因之乃匾叠翠书馆。
修复的叠翠书院绝对面叠翠峰(翠屏峰)而建。几层阶台,曲拐累叠形成入门的通道,四合大院,西南望金柜山长城,西望永丰仓、罗通祠,西北望半山亭。门前高台上,俯眺城隍庙、永安河、关城楼、户曹行署、马王庙、莽莽峡谷,列列峰峦。在院内读壁上罗哲文等名家所书历代居庸叠翠诗文,感慨万千。书馆已辟为长城博物馆,三大展室,居庸关长城历史沿革、文献、文物一一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可新旧比照的居庸关。
想体验居庸关古之苍凉的可去上关,上关在关城之北4千米,残墙尚可寻觅,还有一座敌台。残毁的上关,使居庸关长城这座大峡谷中的古军事文化博览馆非常的立体,非常的有纵深感,这种立体感既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既是人文上的,也是自然环境上的。虽然上关之径因修高速公路而拓宽,它的险峻还是一望而知。它是居庸长城中的咽喉,最早的古关位置当在这里。
居庸关的长城,延八达岭向两翼伸展。不过,听当地文物部门的人说,实地勘察八达岭长城,并不与万里长城接,与万里长城相连相接的是岔道城侧山岭上的土垣。居庸关长城因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土垣是明长城还是北齐北魏长城?明代何时又修的砖长城?土垣是在那时被废弃的,还是长城失去防御功能后自生自灭了?又有新的疑问留待人们寻找答案。(杨乃运)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