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设字209在2008-8-28 21:09:57的发言:
(二)军衔相对低授者:
1、徐立清:1910年生,1929年入伍,次年转党。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新四旅政委,一野二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一兵团政委。1952年任总干部部副部长,定正兵团级,1955年授中将军衔。如果仅就级别论,他和贺炳炎的军衔应该调个个才合理。徐立清坚辞上将,确实显示了高风亮节。
2、贺晋年:1910年生,1928年入党,1930年入伍。红二十七军军长(政委王平),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警三旅旅长,四野十五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四十八军军长。1950年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2年定副兵团级。由于受高岗牵连,1955年仅授少将。1957年任装甲兵副司令员。贺晋年应该是最倒霉的一位开国将军了,本来论战功、资历、级别,授上将都不会有争议。同时另外一个人“捡了便宜”, 连军队级别都没有的阎红彦临时被拉出来作为陕北红军代表授上将,并被紧急任命为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贺将军的军衔是他一生永远的痛,上层对此了然于心,在他去世后的讣告中压根没提“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话。
3、袁也烈:1899年生,1925年入党。资历极老,早年就和聂荣臻、叶剑英等一同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南昌起义时任团参谋长,后参加百色起义任红七军22师59团团长。抗战时期任渤海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许世友、政委康生),1952年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定准兵团级,但很快就降任海军副参谋长,1955年授少将。袁也烈主要是因为有一段脱队经历,影响了个人发展和授衔,后来的降职也是个迷。
4、解 方:1908年生,1936年入党。早年参加东北军,官至少将师参谋长。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最高任职为四野十二兵团参谋长,后与兵团第二副司令韩先楚一起到40军分兼正副军长。1950参加抗美援朝,由十三兵团参谋长直接擢升为志愿军参谋长,1952年定准兵团级。1955年授少将偏低,可能主要原因是缺乏土地革命时期资历,另外东北军出身的中将已经有万毅作代表了。
5、段苏权:1916年生,1930年人团并转党,1932年入伍。红军黔东独立师政委,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分区政委,东北野战军八纵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参谋长。1950年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1952年定准兵团级,1955年授少将。主要原因是黔东独立师被打散后脱队的历史问题影响。权延赤说他该授上将是胡扯,且不说资历与战功,就是级别也不足以授上将,授中将比较合适。
总而言之,个人认为:当时正兵团级干部授上将,副兵团级干部授上将或中将,准兵团职务干部授中将,正军职干部授中将或少将均属正常范围,搞不懂为什么有那么多将军被“热心”的网民判定为“本该授……将”?如陈康,正军级,战功突出,授中将本来很恰当,有人硬说他该授上将。可是仔细看看,有哪一个正军级干部授了上将?又如张震,副兵团级,战功、红军时期资历略不足,授中将属正常,不能光看到“三野参谋长”一个职务就叫嚷授低了。希望我们高层次的军史爱好者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全面思考,综合衡量,应该不难得出合理的结论。
“照顾山头”此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