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不会过去

1楼
枪神 发表于:2013/10/9 19:10:00
 

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不会过去

 

——广西知青文化研究现象扫描

 


【转】广西日报   2013-10-09-9    本报记者 罗劲松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罗劲松

 

     悄悄拨开堆积的残枝落叶,我们匍匐探察这块社会原生态层林,欣喜地发现:知青,这个被历史落叶覆盖的“符号”,依然有灵性。狂风暴雨的残酷,并没有使他们消亡。相反,以“熬苦”见长的知青精神播下种子,萌发不屈的根茎,倔强地顶开残枝落叶,虽细微、隐约、低调,却饱含顽强的生命毅力……

——摘自一位老知青的日志

 

       如今的专家  曾经的知青

 

      925,平日里相当安静的广西社会科学院突然热闹起来,广西首届知青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从南宁、柳州、桂林、贵港、玉林等地赶来的60位知青代表和相关专家、学者汇聚一团,弥漫会场的是一种久别重逢的惊喜气氛。因为,与会者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退休干部、下岗工人,都曾经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

      插队知青、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些词汇在如今年轻人眼里已显得十分陌生。然而,50后、60后那代人心目中,这些词汇却与自己人生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紧密相连。

       据资料显示,在广西那片广阔天地里,从1962年上山下乡作为一项全国化运动全面启动,到1979年基本结束,共有40.87万知青奔赴区内各地农村。那场几乎涉及所有城市居民家庭的上山下乡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使成千上万年轻人的青春岁月与磨难、艰苦、彷徨、拼搏相连。许多人永远失去了升学机会,终生与落寞相伴。也有不少人在失意中探索,在逆境中进取,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正是这样一个不甘沉寂、奋发图强的知青群体,在他们两鬓斑白成为老知青的夕阳岁月里,激情犹存,深情地追寻着那段早已逝去的时光,执着地探索着那段青春岁月的深刻教训、历史价值及其现实意义,成为了当今广西知青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

        

 

 

2楼
枪神 发表于:2013/10/9 19:10:00

        素以研究邓小平理论及宏观经济理论见长的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钟启泉,这次以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总顾问及一名1968年到玉林农村插队的老知青的身份参加研讨会。 

 

      钟启泉用投影仪展示了一组当年知青生活的老照片。眼看着邕江桥头欢送知青上山下乡的场面,眼看着自己和同学们当年在农村劳动生活的情景,钟启泉由衷感慨道:我很欣赏最近出的这样一道高考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我认为,这正是对我们那段知青岁月历史现象的形象写照,也正是我们今天开展知青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从历史现象的角度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场运动早已过去,一去不复返。但是,从我们亲身经历那场运动的每一位知青的拼搏历程和内心感悟来看,无论当年是以怎样的形式上山下乡,无论如今的事业发展、生活状况如何,那一段青春岁月刻骨铭心,永远不会消逝。今天,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自豪地说:千百万知青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这样的历史视角,钟启泉将自己论文的标题,拟定为《知青文化与新时代的中国梦》。在他看来,知青文化研究必须与新时代中国梦主题紧密相连。把握好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才能更好地聚集、体现知青文化研究的正能量。

        同样以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身份参加研讨会的李建平,在会议论文选辑中提交的文字不过一页纸,相当简短。然而,这只是李建平正在撰写的专著《知青文化内涵剖析》的提纲。

      1969年,刚满16岁便奔赴兴安县农村插队,在将近6年的知青生活里把挑粪、犁田、插秧、耘田、收稻、晒谷、舂米、种菜、伐木、放排、烧炭、烧石灰、打草鞋、编竹筐、修水利等等活计都干遍了的李建平,如今已经成为广西社科界著名学者。曾经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崛起及意义——文学桂军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广西文化体制改革对策研究等专著和课题研究引人关注的他,又将在知青文化研究领域呈现给社会怎样的精彩和思索呢?与会老知青们充满期待。

 

      贰  曾经的酸楚  如今的执着

 

      不论在当年知青插队岁月还是如今知青文化研究时期,黄少雄在广西知青中都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人物。作为上世纪60年代南宁二中列入保送北京大学计划的一名优秀学生,黄少雄花朵般美丽的前景因文革的到来迅速枯萎、暗淡。上山下乡运动,彻底改变了这个三好学生的人生走向。

      1968年12月,作老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纵队中的一员,黄少雄被分配到大新县恩城公社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当派出所民警在那张南宁户口卡上盖上已注销字样印章时,黄少雄心中不由自主涌出几分酸楚。但是,凭借着心中燃烧的一股激情,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砥砺耕耘,他很快成为知青中一名优秀代表,经常受表彰出席各种先进代表大会。

      如今,早已从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退休的黄少雄,对那段阔别40余年的知青岁月魂牵梦萦,始终难以释怀。在他的视野里,从青秀山到七星岩,从右江河谷到北部湾畔,那年那月,那山那水,连成一部沉甸甸的人生大书。这部大书里既有血泪伤痛、悲情惆怅,也有山花烂漫、稻菽飘香。黄少雄与数位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知青同伴携手合作,早在3年前便在全区范围内向知青征稿,主编《难忘的知青岁月》这部知青专著

    

3楼
枪神 发表于:2013/10/9 19:13:00
 

      一位位知青或说喜乐,或诉忧伤;一篇篇稿件或谈理想,或叙亲情。多达90万字的《难忘的知青岁月》以青春历练桑梓情思心香一瓣春华秋实四大篇章,重点展示从1968年12月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号召发出,到1979年知青岁月基本划上句号这段特殊历史时期广西知青的生活画卷,深情叙述知青们当年坚守信念、奉献青春、正视艰苦、承受磨难、在逆境中奋起的多彩人生。

      曾经以广西大学党委书记身份让记者十分熟悉的阳国亮,在研讨会上以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身份作总结发言。这位当年广西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曾经也是一位在桂北农村插队落户的知青。

      如今,以会长身份亮相的阳国亮,谈起知青文化研究来依然没离开教育:实事求是、努力创新的求实精神和创业精神,是当年知识青年在与工农结合中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今天对现代青年的成长也有积极的启示意义。阳国亮在研讨会上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开展知青学研究,从更新的视角、更高的层次研究知青文化,总结知青精神,向知青二代和全社会传递知青文化的正能量。

      一位没有提交论文的老知青,却在会后接受采访时用一段话形容他所理解的知青文化,让记者颇受启发:

      我们这代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环境里,也许并没有给后人创造出多少物质财富。然而,我们却在与逆境的拼搏中积累了一份自感丰厚的精神财富。如今,知青一代正在逐渐老去,年轻一代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精彩的时代。可是,在这个新时代里同样会遇到困境,甚至会面对危机。我们必须在两代人之间搭建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这座桥梁既不是简单的言传身教,也不是单一的思想灌输,而应该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文化力量。

 

载文网址:

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3-10/09/content_883156.htm

 

 

4楼
文华胡同 发表于:2013/10/9 20:39:00

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不会过去

5楼
枪神 发表于:2013/10/9 23:58:00
以下是引用文华胡同在2013-10-9 20:39:00的发言:

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不会过去

谢谢文华胡同版主的关注及点评!

6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13/10/10 7:42:00

广西知青作研讨,

人生认真勤思考,

各有收获与结论,

广泛交流可真好。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68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