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说:“草书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
事实也是如此。古今写草的人,凡出身二王者,无论从用笔、结构上看,还是从字的意象、气质上看,都属高格调的上乘之作。出身其他者,不是说出不来好草,但道路要漫长得多,出好草的概率也低。
知道这个道理者,无不对王羲之的草书去狠下一番功夫地临习。书圣的草书帖很多,其中最著名者恐怕要算《十七帖》了。
《十七帖》里的每一贴,都是后人搜集的王羲之平时随手写的短信、便条之类的东西,他生前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实用书作竟成为一千七百年以来,后人学草的法帖。
《十七帖》有两个好的刻本,一本保存在上海图书馆,叫“上图本”。一本在日本人手里,是一个叫三井的人用重金买到日本去的,叫“三井本”,两本比较,“三井本”比“上图本”要清晰得多。从此事可以看出,人家比我们更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我的习惯是,临《十七帖》前,把四尺整宣分一半,每半叠出六道竖格,然后横铺在案上,对每一帖临十遍。前三遍熟悉,后三遍巩固,再后三遍精临,最后一遍背临(岁数大了意临)。
现在拿《十七帖》中的《诸从帖》做个示范,讲讲临草的乐趣:
先看头两个字:
在草书中,“言”字旁。单立人和双立人旁,都可用一个竖来代替。但是,当两个竖旁同时出现的时候,在形状上和方向上王羲之都进行了变化,防止了雷同。此外,两个字,第一个写得正,第二个有意写得倾侧一些,造成动感的产生。我们再往下看:
上面这四个字,每一个字的终笔,都跟下一个字的起笔,有着连带牵引的关系,看上去虽无牵丝相连,但却体现着笔断意连。另外,四个字是按照“正、倾、倾、正”的节奏来处理的,极富音乐韵律。大家再往下看,直到这一行结束,无不体现了我上面讲过的这些特点:
下面开始另起一行:
草书也好,行书也好,当起第二行的时候,第一个字,要与第一行的第一个字形成反差,即“右粗,左则细;右重,左则轻;右端,左则倾”,形成反差和对立。再往下的字,要写在右行两字之间,书法术语叫做“补空”。请大家再往下看:
上面“音问不数”四个字,又开始了第一行四个字的韵律:“正、倾、倾、正”的节奏。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字中的“问”字,与右行那个“问”字重复,故写的时候,王羲之是一定要变化一下写法的。
下面,请大家再看第三行是如何起头的:
前面讲过,另起一行的头一个字,要与右行头一个字最好在轻重、粗细(甚至大小)上形成对比和反差。下面的字则继续在右行的两字之间写,本行字与字之间坚持笔断意连。人们老说王羲之的小草字与字之间是分开的,我怀疑王的原作字与字之间本有轻丝连带,因年代久远,后面的刻本和临本,由于不断翻刻、翻临,一代不如一代地逐渐失初了。
请大家再往下看:
大家看到,此行又出现了与右行重复的“不”字,那么,书圣又进行一次写法上的变化。很明显,对于书圣来讲,这已成了他自觉的书写养成,无疑,我们也要养成这种书写习惯。
请大家再往下看:
上面是有另起一行的头两个字:“公私”,再往下看:
现在大家看到,上面又另起一行了,那就注意一下头一个字之间是如何形成反差的吧。
大家注意,“诸问想足下”这五个字的节奏,王羲之采用了对比法来体现,即“大、小、大、小、大......”---- 这个方法,在行、草书的创作中,后来被书人广泛采用。
上面左边是“诸从帖”结束的最后一行,其中又出现了本贴的重复字“不”,故又做了一次写法上的变化。最后的“一一”二字,极富感染力,形成此帖结束后的脆鞭一响,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大家在书作创作中,在写最后一、两个字之前,都要琢磨一下,怎样把你的歌唱完,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整幅临写《诸从帖》的效果吧:
总结以上草书临帖练习,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要点:
1、每行的头一个字要形成对比和反差。
2、字字要笔断意连或直接相连。
3、打好字与字之间的节奏(大小法、宽窄法、粗细法、正倾法等,都可运用。)
4、变化重复字。
5、左行字要在右行字的两字之间写。
6、线条要自然流畅,不可胡抖乱动,故作缠绕飞动。
7、结尾要精彩。
(完)
我现在还在练颜真卿的字,行书或是草书都还没有进行。
想再进一步练好颜体后再考虑其他字体。
谢谢漠老师。
童哥,没有下功夫让楷书和行书过关,不要写草,写了也是低档字。这是林散之说的。从书法实践看,是非常有道理的观点。
谢谢年轻永远鼓励!
淡雅,你说得非常对!
童哥,没有下功夫让楷书和行书过关,不要写草,写了也是低档字。这是林散之说的。从书法实践看,是非常有道理的观点。
谢谢年轻永远鼓励!
淡雅,你说得非常对!
学习兔师的宝贵经验:学会跑,再学遛。
谢谢兔师的经验之教 图文对照 读来简单易懂 受益匪浅 ! 放大的字从头到尾 令人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