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书法继承传统与创新
书法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创新,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一位有实力的书法家不仅草书篆书写得好,首先得传统楷书过关,也不能只会写一种书体。历代名家的小、中、大楷都能写得好,才算名副其实,让人心服口服。
楷书像美术中的素描,文学中的语法修辞,戏曲中的台步、做、唸、唱、打,这是最基本的东西,这也和小孩子学走路一样,必须先学站立然后才能跑,否则,是要栽跟头的。据我所知也有越过楷书这一关,写草书成名的,这毕竟是先天不足,功底不实,一但有人要他的楷书,他就无能为力了。现实生活中就有这种例子,一位很有名气的大家,既是中国书协会员又是当地书法组织的权威人士。一位有头脸的人物要他的楷书,他深知自己的楷书很差,拿不出门去。就找了一位没有名气的楷书高手代写了一幅,题上自己的款,盖上自己的章,送人了,这成何体统。
笔者曾到某一市文化市场,有一位卖字的先生,“包装”得颇有大家之风,长发披肩,唐装裹体。字摊上有他的一本书法集,有一位先生拿起看了问:“先生像你这集子应该有楷书压轴才对呀,咋一篇也没有呀?”这位卖字的先生说:“这年头谁还写楷书呀”他这一语道出了目前书法界的实情。在我身边一位农民穿着的老先生说:“你说的不对,楷书是书法的树身子”。这位先生他虽没用书法术语反驳,这一比喻倒也非常生动贴切。这一事实证明,目前书界坚持传统的人越来越少,走捷径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身居某一地区书法组织的权威人士,对传统书法无知到使人可笑,有一天,一位苦临颜体《多宝塔》二十余年的书法爱好者拿去一幅作品,让他给指点,他却说:“你写的是柳体呀?”就这样一位书法大人物竟然连唐代三大楷书家的风格都分别不出,太不应该了。
据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旭光透露:“当代书坛八千多会员中,实际有两千会员连深入基本传统都达不到。”甚至实际人数不止两千,还要多得多。可想而知中国书法浮躁到何等地步?中国书协应该承担这个责任,这些会员凭什么条件资格加入国家级书协的?你们又是怎么把的关?不要忘了你们是领导中国书法的最高司令部,你们肩负着人民的重托,祖国的期望呀。
从第九届“国展”开始,书界产生一股自称为“新潮派”、“改革派”的势力,向“传统派”掀起猛烈的挑战。谁都不会想到九届“国展”楷书获一等奖的竟是“三不像”字体(不像楷书,不像行书,不像草书)。一位权威人士说:“往后的书展,你写得越传统,别说获奖,入围都很难。”到第四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这股““势力”向“传统派”的攻击更加变本加厉,逐步升级,竟然搬出清代丑书家傅山的“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为他们的护身符、挡箭牌,他们断章取义、各取所需,说什么书法要依丑、拙、粗补为佳,等等,这些丑书家倘若也有传统基础,是为探求书法新路,这还有理可言,这只是探求方法的不对,如果他们根本都没有传统功底,去谈什么“丑书论”、“巧拙论“,那是亵渎书法、糟蹋书法。这种丑美颠倒,是非混淆的谬论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接受。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还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他的使命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看了使人赏心悦目,如饮一杯甘露。倘若你的书法让人看了生厌作呕,还算什么艺术呀?想到这里笔者想起了一年前一位朋友讲的发生在某一城市的实事:一位企业家花几万元买了一位大家的几幅书法作品,镶嵌在玻璃框内,挂在客厅,有一天他的好友来访,其人对书法颇有研究,问:这是哪位大家的作品呀?这位企业家介绍说:这位书家在国内,在当地如何有名气,有影响等等说了一大堆,来友只微笑一下,没做任何评论。接着是去餐厅用餐,酒菜上齐,主人说喝酒吃菜,来友说我有点恶心,啥都不能用了。主人问不舒服?是有病了?都不是,是看字看的。这位企业家虽不懂书法,对来友的这句话他还是能心领神会的,等来友走后他摘下来用大锤全砸烂了。看完这个故事,那些在书法上没有真才实学的”浮躁家“是不是该好好的想一想了!
我们现代的书家对古人的书论,怎样接受理解,这是个需要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古代名家因受社会各种不利条件的制约,和信息传达交流的落后,他们的理论很可能带有主观性、片面性、不准确性。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清代书家傅山,他一边兜售他的“四宁四毋“向馆阁体开战,另一边他又说:“字一笔不依古人即不成字”,照他这种理论,创新三大成功家,狂草毛泽东,行书舒同、楷书田英章都是错的了,只有当古人的“复印机”才对。继承是方法,创新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的。从此可知傅山的书论是自相矛盾的,书法审美标准也是混乱的,同口异声,我们究竟信哪种观点是对的呢。我们今人对古人的理论不能不加具体分析,盲目崇拜、迷信是不对的。
回首近期书法报刊上的文章,有不少奇谈怪论,误导了初学书法者。《书法报》一篇题为《巧拙论》的文章,笔者闭口不谈书法传统基础的重要性,说什么“初学者籍此获得讯息,在学习中依靠技巧步入正途”这种说法显然是错的,应该说技巧是来自于扎扎实实的传统基础,你连最基本功底都没有,能巧得成吗?这不是痴人说梦吗。“巧拙论”“丑书论”给这些浮躁者打了“强心针”,服了“兴奋剂”,使他们沿着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你要说他们走的路子不对,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书法也要百花齐放,我们也是书法百花园里的一员,这是很正常的”。是这样,我从不反对这种观点,要知道书法百花园里有芍药牡丹月季,也有狗尾巴花,可气的是现在书法百花园里的芍药牡丹被狗尾巴花挤得连一席之地都没有了,甚至书界的顶级大家都为之助阵摇旗,还能说是正常吗。有良知的人,关心书法的人,无不为之忧心忡忡,感慨万千!
书法继承在先,创新在后,相比较创新比继承难得多,回顾近多半个世纪,高喊创新的人比牛毛都多,真正成功的,得到人民认可的,比牛角都少,创新,谈何容易,做到成功忒难了,也难怪那些没有超人毅力的浮躁者不得不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败下阵来,改换门厅,另劈蹊径,寻找一条既不费大力气又能快速扬名的捷径之道,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巧拙论”、“丑书论””成了他的救星,乘上他们的顺风舟。您放心,在这个书法的海洋里,他们的船程不会太远的,要看到书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丑书者的喧嚣是暂时的,要坚信,书坛正道是沧桑,真理战胜谬误,正确,战胜错误,美战胜于丑,这是人心所向,历史的必然,一个以芍药、牡丹为首的春天就在我们眼前。(2010书法·中山论坛投稿)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