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约几家房地产企业交流市场形势,他们共同的态度是相对谨慎和相对悲观。他们说还要拿地但要非常谨慎,要加快产品变现速度,增加现金储备,产品要创新,企业要转型,等等。笔者问,对于新一届政府在简政放权方面的一系列举措,你们是否感到软环境有了很大改变?
听到了三个回答。一个是,感觉不明显;一个是,官员吃拿卡要确实少了,但不办事的多了,过去“公关公关”就能办成的事,现在就是拖。官员没了好处,也没了动力。
第三个回答说,官员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很想有所作为,特别是那些干几年就可能提拔的官员,开拓进取,对“腐蚀”也有很强抗性。但也有的官员,主要就是关心自身利益。一家企业在某沿海城市搞开发,遇到的阻力在乡镇领导一级,因为土地在他们那里。“规定的条件都符合,都满足,他就是不断挑刺,谁都知道是他个人利益作怪,但又不知道怎么办,项目也动不了。找市领导投诉,也没办法,最后有人给我们出了个主意,给他送钱,送几十万,同时录音,交给纪委,这才免职,项目得以启动。”另一家企业附和说,“乡镇一级的关有时最难过,地头蛇,盘踞得很久,势力很大,以前省公安厅下来市里,不是先到公安局,而是先到镇里,应酬完再到市局。”
笔者听了上述故事,突然想到,过去改革是从易到难,现在也许可以思考一下“从难到易”,也就是哪里问题最多,阻力最大,就把哪里作为改革突破口。比如,一些部门和行业用政策赋予的垄断优势,坐享高收入、高利润、高福利,长期被诟病,但很难改得动,因为他们自身毫无动力。没有利益就没有动力,损及利益更成阻力。既然不能直接削减他们的现有利益,能不能把给他们的优惠、特许等有违公平竞争原则的条件取消呢?从制度上改,倒逼他们自身改。
解决问题纪委当然有用,但更根本的还是要靠制度。曾有一个故事讲,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而军方要求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厂家说99.9%是极限,军方遂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奇迹就此出现,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故事是否真有姑且不论,但道理确实是对的。
想念文革时期的大多数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