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有两次加工资是延续模式的加工资,那是一种封顶式的,高端工资维系不动,低端晋级加工资。记得我们的国家攻关课题“柴油机CAD”结束,请苏步青校长担任主任评委登门拜访,那时正逢加工资,闲谈间苏老对加工资颇有微词。这倒也不是他加不上工资有意见,而是说他过去拿的是“保留工资”(月工资360元)中的“保留”说法不满,似乎带有照顾性的,或者说时少干多拿了。这个苏老自然不满意了。换个说法叫“封顶式”的,而不提“保留工资”,苏老也就不会计较了。但这也佐证改开前从工资待遇上谈不上“不尊重知识”这个说法。当然苏老的工资不能与出徒青工36元(10倍)比,应该与八级工的老工人的120元比,相差3倍,这个差别是合理的,与上海高校教师起点工资60元(不包括48元实习工资)具有可比性。也许是苏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保留工资”中除了高级知识分子外,主要是公私合营留下一批资方人士的工资待遇,也被称为“资产阶级法权”的那部分“保留工资”。然而现在看,这又算个啥呢?“资本”那是理直气壮的,而且掺入大量的“官僚”、“封建”乃至“买办”等,构成中国这张当代的“八仙桌”……
加工资“剑走边锋”应该是九十年代开始的,界线就是一句话,叫“分灶吃饭”。当然“分灶吃饭”前先得把“大锅饭”砸了,“国营”也改了“国有”,劳动也就合同制了,这不“打工”这个词也就用多了。那么自然留下一个问题,从“苏老的牢骚”到“分灶吃饭”这个转变太大了。接下来,这“国有”也就开始分类了,工人自然没有“五七工校”可去,下岗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这个在国外叫“失业”吧?失业了还有什么“工资”可言呢,而“工资体系”也开始乱套了,看得出来为的是“效益优先”!效益“不行”的企业也就有了转卖一说,“吐痰论”也算是个“妙招”了。这就说工资体系先从企业打开缺口的,月工资制度也开始动摇了,被“优先”者采用了年薪制,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甚至有好几千万的。而那些自认为幸运没被下岗的工人,开始了“收骨头”的新工资体系了。既然“分灶吃饭”了,横向也就没得比较了,就是同行业也没得比较了,市场经济嘛。这么看来第二波工资改革不仅凶猛而且才是改革的真实意图了!
第三波工资改革是对事业单位转向企业性质的,让这部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不仅是科技研究机构,还包括了医疗与防疫系统、教育与公益系统等等。而具有社会性与公共性的事业单位开始了“收费式”的“经济运动”,他们不收费,效益从何而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所以也才有参加两会钟南山的话,医务人员账面上收入近五万,实际收入近廿万这种状态。这就说,基础工资与福利工资所占比例,不仅倒挂而且相差甚远,其它行业也有类同之处。
其实公务员队伍也是如此。所谓账面上的,实际是沿用改开前的工资体系哪部份,称为国家工资。这个工资收入不算高,附加部分“瘦肥”相差却很大,否则也就没有“分灶吃饭”的优势了。然而公务员队伍总体上超过事业单位已是不争事实了。所以诸如《教师法》所提的“教师不低于”那就是文字摆设了。因为实际上教师与同等公务员相比,差不多翻番了,肥差部门估计不是翻一番的问题了。说对公务员加工资理由对于那些“瘦公务员”来说是有道理的,但对于“肥公务员”来说是没道理的。
改开前某个等级的干部收入多少,除了前面所言的地区类别之差外都一样的。现在是太多的不一样,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这就是一种乱象。问题是“工资结构”被颠覆了。基础工资不仅倒挂,甚至成为可以忽略不计部分。那么这个体系是不是到了轰然倒塌的时候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当然,给公务员加工资另一个理由是“高薪养廉”。而两会代表(或委员)二月河从历史角度予以了回答,高薪不能养廉。例子是宋朝,这个高薪是汉朝6倍,是清朝10倍,但宋朝官员最腐败。事实上现实也是如此、也因为高薪了,“二奶”、“三小”列队成行,然而这些人,那个也不是省油的灯。房子、车子多少套呢?不贪怎么行呢?所以“二奶反水”也成为反贪一道“风景线”。
除了腐败现象,意识形态的气氛也很不对劲。宋朝的秦桧跪下之后,各朝各代都没站起来,而这年代他站起来了。所谓不平衡在宋代也是大问题,岳飞前方打仗过的是什么日子?军粮都不够吃,吃啥喝啥?在他的那首《满江红》都明明白白表述了出来。宋朝真的很富有吗?宋朝不仅仅是发行纸币老祖宗,而且发了很多很多,精英们估算数据大家都看到了,宋朝GDP地位哪个国家可以挑战呢?不能!但他们就是不说,宋朝前后使用过“关子”、“会子”、“铜钱关子”等四种货币,最后货币的倒伏与朝廷倒塌一起来到。
这就说,单纯说宋朝官员高薪,而且高多少倍,那也不很合理。这不是别人说错了,而是宋朝货币的不稳定引起的。也就说,宋朝官员总是在“加工资”,“加工资”许多是为了应对货币贬值的。恁以为老加工资是好事吗?这种所谓的“多少连加”其背后是由于货币的“多少廉价”所引起的,还暗藏危机呢!财富是钞票吗?是“铜钱关子”吗?不是!宋朝除了纸币多,海外商贸量大,房地产红火,其它宋朝是不行的,宋朝只拥有一块半的产粮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粮食始终是紧缺的,为此连一块像样的军马牧场都建立不起来,否则粮食生产更成问题了。主要产粮区在北方,工业资源也比不得北方,战事一起用步兵对骑兵,这仗怎么打?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宋朝对此极其无奈,文武官员待遇相差甚远(有点像今日乌克兰)。军饷也总迟迟不到位,到位了这“铜钱关子”也就那“铜钱关子”,贬值太快了。再说了,将士们在前线抗敌卖命,文官们依旧花天酒地。结构性倒塌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了……
如果,今日货币不稳定成了加工资理由的话,这就不是个好兆头。加工资是由于经济效益所带了的,这自然是好事。然而今日问题是没有经济增长状态下,连连加工资未必是件好事。看清所谓的经济增长却来是由于货币超发所影响,是由于工业主要资源产量增加所带动,这是一个深层的危机问题。两会间看了陈志武经济学观点,其实就是“WTO”。资本、商贸、只要市场需求、资源要多少有多少的“市场决定论”,在他那里没有资源的战略位置,没有资源与能源耗去对环境的压力……那么回过头来,难道不该看看货币总量有多大?泡沫有多大?中国在世界工业总资源所占几乎近一半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实际已经陷入耗尽资源的泥潭了,中国的环境极其脆弱了。市场不就是江湖嘛?怎么就不知道江湖上还有话,这叫做“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资源与环境的透支,又能用什么去还呢?治理污染除了自然的自净化能力(其实已经严重破坏)以外的治理,还是需要资源与能耗的,这也如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系统一样。
客观地说,民众工资收入在改开期间,相对是增加了,而绝对数已经几十倍了。冷静地思考,这个收入总的得益于国家经济GDP总的增长。总体上日子好过了,加工资功不可没。然而,理性分析,此类增长危机四伏。第一“伏”是由于分配不公的两级严重分化的社会危机;第二“伏”是巨大增量多少成份是货币过度发放带来的且隐含着货币金融泡沫危机;第三“伏”所谓增量的核心那就是工业资源额外输出于此关联资源与环境危机(最本质的危机也是货币超发总根源);第四“伏”是作为家庭最佳人口红利已经到了转换为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危机(本质上养老金是个社会总效益的动态模型并非依赖于积累静止存量)。
除第一“伏”是社会发展问题,其它“三伏”属于经济发展问题,而核心是资源与环境问题。如果中国掏出了近一半工业资源,该是中国人日子最好过了,假如不是这样那么在中国隐含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益输送链,否则也不可能辩说中国还有近亿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两亿多的相对贫困人口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了。资源输出部分的主要副产品就是货币增发(实际上使用人民币先买下来),如此这般这货币的M2已是300万亿还多了。用百姓话说,改开前一块钱到底等于现在多少钱?资本经济学问,三个字叫“知不道”。要是恁知道了,那就是二流经济学家了,而一流的经济学家是如何驱动二流经济学家们源源不断地往外“掏资源”,谁是赢家该知道了吧?中国共有三百多个地市级行政区域,每次国务院宣布都有好几十个这样的地市级行政区域为资源枯竭型地区了,按照这个速度,廿年后中国最穷,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信口雌黄。现在这样资源枯竭型地区该是三分之一了吧;六分之一的耕地面临着重金属的污染;中国的五万多条大江河也只剩下两万多条了吧?多一半也多枯竭了;水资源污染与大气污染是不是家常便饭了?不仅掏空了,还找不出一块净地来……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当恁醒悟过来“不掏”或“少掏”行不行呢?那也肯定不行!立马行业倒闭与工人的失业潮席卷而来,这个GDP总量不增这日子也会极度难过了,否则,工资谁发给嫩?这就叫“骑虎难下”。聪明的经济学家是从人家那里搬东西回来,愚笨的经济学家则相反,因为他们被洗脑了,硬盘被格式化了……
政府如果真想顺应民意,就应晒一晒公务员工资,花纳税人的钱,就应该让纳税人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