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潜在的经济战士 华尔街的小崽子 中情局投书籍下克宫而非炸弹

1楼
常看 发表于:2014/4/14 17:34:00

金钱能够带来什么?--前世行官员新书反思金融危机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4月13日文章】题:尽管具备很多价值 (作者英国《卫报》美国版金融与经济主编海迪·穆尔)

大多数人习惯于欠别人钱,但是几乎没有人会考虑金钱可能亏欠我们的东西: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正常运转的政治,以及一个可以避开令人疲惫的过山车般的金融繁荣与崩溃的平稳经济。

我们通常并不把金钱当作实现所有这一切的工具来考虑,不过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官员以及一本极具可读性的新书《金钱:未经授权的传记》的作者费利克斯·马丁却认为,金钱可以给我们提供所有这些东西:它可以同时带来“稳定和自由”。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彻底地对金钱本身进行反思。他声称,金钱不是一种有固定形态的实物,而是一种虚拟的“社交技术”,应该被用来促成一个更为民主和公平的世界,给银行系统带来秩序,以及促进“和平、繁荣、自由和公正”。
笔者深表同感。

对于不满足于现有金融体系的银行家、经济学家和空谈革命家来说,《金钱》一书是一个极具吸引力和令人愉快的动员令,也是一个激励他们采取行动的尝试。
书中最雄辩的论证是围绕大量存在的不公平展开的:“全球银行业的现有结构导致一种不公正的风险分配,其中损失是社会化的---纳税人需要负责金融紧急救援,而与此同时好处却是私人化的---只有银行及其投资者才收获利润。”除了广泛的贫富差距和停滞增长的收入之外,“婴儿潮一代占有所有的房屋,30岁以下的人没有谁爬得上拥有房产的阶梯”。

马丁的抱怨对于那些对金融崩溃之后5年多的金融动荡记忆犹新的人们来说将是耳熟能详的。
马丁坚定地与这个认为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已经破产的阵营站在一起。
他指出,银行通过耍流氓的做法破坏了它们与政府的传统联系:它们发行淹没影子银行系统的数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并制造出一个在很大程度不受监管的“平行货币体系”。
但他排斥金融无政府主义和比特币之类的搅局者,并支持对我们的金融体系进行改良。

他的实用解决方案是采取上世纪“大萧条”时代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提出的“芝加哥计划”的方式分解银行:一些银行将成为得到州政府监管和支持的共用事业机构,另外一类金融机构则提供贷款并自负盈亏。这听起来像是利用不同种类的盘子来让金融体系这桌菜肴变得更为“洁净可口”。

马丁论述中的明显缺陷是他没有回答这一体制能否改变,以及是否存在改变的动力—即金融的崩溃是否严重得足以迫使任何革命的出现。
有足够多的声音反对他的论点,其中包括丹尼尔·德雷兹纳在其所著《体系是管用的》一书中以及经济学家查尔斯·卡洛米里什和斯蒂芬·哈伯在他们合著的《故意设下的脆弱》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他们认为,金融危机是银行与政府间推拉式博弈的必然结果。
而善良的美国消费者却在这种激烈的经济观点争执中感到不知所措,因为他只想知道怎样购买一杯咖啡。
用现金、信用卡、会员卡还是比特币付款,对他而言多半没有什么差别,他只想要一杯咖啡,而不想看到一场争斗。
这太糟糕了。因为按照马丁的观点,每个消费者都是一个潜在的经济战士,而这场战争早已开始。


《年轻富豪》:聚焦华尔街"小崽子们"

美国《纽约时报》4月13日刊登题为《华尔街的小崽子们:评凯文·鲁斯的<年轻富豪>一书》一文,作者为克里斯·海斯。

设想一下,在科幻小说演绎的另一番天地里,你是一位科学家,你的任务是打造一个新兵训练营。
这座营地十拿九稳会将雄心勃勃的正常人变成具有反社会人格的疯子,这些疯子或多或少都愿去冒各种天下之大不韪。

你想给你的新人培植两大特性。
首先是恐惧:你想确保,这些实验品一直处于不稳定和不安全的状态,让他们老是担心厄运会临头,他们要么会颜面扫地,要么会丧失自身地位并惨遭淘汰。
但同样至关重要的是,你还要勤于反复灌输一种至高无上的优越感,也就是一种观念:他们通过偶然机会从事的这番事业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由于他们的卓越技能和非凡努力,他们是被选中投身这项事业的少数精英。
你想让他们处于一种不安全和缺乏自信的精神状态,但同时又充满信心地认为,他们及同事在智慧、品质和功绩上强过其他任何人。

正如凯文·鲁斯在《年轻富豪》一书中所记录的那样,这基本上就是华尔街银行家入行头两年的生活状态。
鲁斯找到八位年轻志愿者。他们同意让鲁斯进入他们的生活,但条件是匿名。
鲁斯跟踪记录了他们的发展轨迹——从大学实习到在华尔街做普通员工的苦逼生活。
(有一点要提醒:为保护他笔下人物原型的身份不会被扒出来,鲁斯在序言里写道,“很多私人细节已作改动或模糊化处理,一些事件在叙述上已被重新排序或微调,以增加辨别所涉人物身份的难度”。)
这反倒让我欲罢不能。我在读这本书时不禁会想,哪些“事件”和“私人细节”是杜撰出的故事而实际上并不准确。

头一年在华尔街当分析师可谓是经典的浮士德式交易。富有魅力的招聘人员会出现在大学校园里,承诺工作会充满激情、可激发你的才智,还会让你赚得盆满钵满。招聘人员通常会请新人喝酒吃饭,给最有希望入职的人发大量充满关怀的电子邮件。

可一旦开始走上这个工作岗位,年轻的分析师们就会被当成奴隶:工作到精疲力竭、饱受痛骂并遭人轻视、整个人迷迷糊糊还被弄得感觉自己很差。
他们会“倒苦水”:他们试图超过自己的同事;约会被取消了;家庭活动也错过了。
他们完全失去了交际,有时还给自身造成危害:阿尔琼工作很拼命,他后来得知自己得了一种十分罕见的病,于是将所有时间都用在治疗上。
他担心自己会在职场惨遭淘汰。

尽管如此,就连阿尔琼的日子也比绝大多数美国劳动者好过。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现在有4900万贫困人口,家庭收入中位数一直徘徊在5.1万美元左右,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关心23岁就赚到9万美元的人的精神痛苦呢?
因为这些人在管理这个国家,而导致他们自身移情能力被彻底破坏的这个过程,也是这个堕落的金融之国得以维系的一大要素。

至于写一本有关华尔街的书,挑战在于原则早已固定下来。
鲁斯的新意在于,其侧重点并不是那些“宇宙的主宰者”,而是一些通宵达旦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的23岁青年。
鲁斯写道:“他们的办公室里堆满了气味难闻的外卖包装盒和腋窝处已发黄的贴身内衣。他们为客户制作宣传册子,但客户根本不会去看那些册子。
他们会因用错Excel软件被痛骂一顿。这一切都是为了拿到年终奖。
年终奖数额之大让他们不愿在地铁列车到来前纵身一跃。
他们就是华尔街的青年投资银行家,他们现在只想睡上一觉。”


美新书揭秘《日瓦戈医生》曾被美用作反苏工具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4月8日报道称,一本名为《日瓦戈医生事件:克里姆林宫、中情局与围绕一本禁书的斗争》新书说,中情局曾把《日瓦戈医生》作为对俄宣传工具。

中情局是苏联时期的经典名著《日瓦戈医生》众多狂热拥护者中的一员,旨在引起苏联内部意见分歧的秘密印刷,让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与这部小说大获成功。

根据《华盛顿邮报》摘录的一本新书内容,“投下书籍,而不是炸弹”似乎是美国在冷战期间采取的手段之一,这本书描述了一本最受赏识的俄罗斯文学名著的背后故事。

这本书题为《日瓦戈医生事件:克里姆林宫、中情局与围绕一本禁书的斗争》,作者是彼得·芬恩与彼得拉·库韦,讲述了中情局是如何帮助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进入苏联社会,还讲述了书籍在政治文化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30多份新解密的中情局文件描述了《日瓦戈医生》背后这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苏联禁止出版这本小说,但一名意大利出版商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于是《日瓦戈医生》在1957年以意大利文出版。仅仅两个月后,英国情报机构把这本书的影像资料送给中情局,极力主张这家美国机构把这本小说用作宣传手段。

中情局立即被这本书迷住了。
中情局的一份备忘录说:“这本书具有很大的宣传价值,不只是小说的内涵信息和发人深省的特质,还在于它的出版环境。
“我们可以让苏联人民怀疑他们的政府哪里出了问题,被公认为在世的最伟大的苏联作家创作出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而苏联人在本国却无缘读到本族语言的版本。”

于是,一场狡猾的、隐秘的文学行动拉开了大幕。
中情局煞费苦心地竭力掩盖“美国政府的影子”,与一家荷兰出版公司密谋印刷了俄文版《日瓦戈医生》,然后通过欧洲将书分发给苏联侨民以及苏联境内的民众。被用于分发这本书的地点包括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梵蒂冈馆。
后来,中情局又制作出版了袖珍版的《日瓦戈医生》,方便藏进口袋中,以躲过苏联当局的耳目。

苏联人对《日瓦戈医生》极其热爱,这部小说在苏联境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中情局的一名主管约翰·莫里在备忘录中说:“帕斯捷尔纳克的人文主义信息对苏联宣扬的‘为共产主义牺牲个人’的道德规范,构成根本的挑战。”

最终,中情局的行动与这部小说都大获成功。
《华盛顿邮报》写道:“在冷战期间,中情局酷爱使用文学——小说、短篇小说、诗歌——作为武器。詹姆斯·乔伊斯、海明威、艾略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纳博科夫,他们的书籍都曾被当作武器。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在苏联和东欧被禁,就可以被用作宣传品去挑战苏联对国家真相的描述。在整个冷战期间,作为政治斗争的一部分,总共约有1000万本图书杂志由中情局秘密运到苏联的铁幕背后。”

2楼
知青老王 发表于:2014/4/15 11:38:00
美国人颠覆他国政权无所不用其极。这是它们的本性。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297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