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城市,水、电、燃气、交通等公共服务都是由少数几家甚至一家企业提供,政府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弥补相关企业的政策性亏损。作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产品价格上涨,势必会影响到广大市民。但是,这并非说“涨价”就成为不能碰的死穴,是否上涨要取决于实际情况,应有理有据。
目前来看,“亏损严重、难以为继”是最常见的涨价理由。但只是这么笼统一说显然不够。就拿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例,起码要说清以下几方面:一张票背后的实际成本是多少;为了弥补票价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政府补了多少,企业自担了多少;涨价是企业提出还是政府提出。若是政府提出,是不想追加财政补助,还是想把钱投向其他领域?若是企业提出,到底是因亏损还是超负荷运载?若是亏损,是因其负担得太多还是自身经营不善......总之,账算得越细越好。现在很多人一听涨价就烦,就是因为基础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程度不高,许多企业都带有垄断性质,如果涨价没有完整的经济数据作支撑,难免有群众不买账。
要让公众对价格调整保持理性,相关部门和企业必须在决策之前把原因说明白、把收支账算清楚,切忌躲躲闪闪、虚与委蛇。而完善公共产品补偿机制,在行业内推进市场化竞争都需要逐步探索。当然,“托住”底层群众的刚性要求是个底线,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应逾越。
谢谢!
教育,就是把娃围起来,一期一期的收钱。
医疗,就是把命围起来,一天一天的收钱。
交通,就是把路围起来,一段一段地收钱。
旅游,就是把景围起来,一块一块地收钱。
房产,就是把地围起来,一米一米地收钱。
发改委说:如不含税,中国油价低于美国。 房企立刻表白:如不含地价,中国房价最低。 纪检委说:不计贪官,中国公务员最廉洁。 红十字会声明:不含挪用,中国善款管理最好。质监局强调:如没奸商,中国食品最安全。 统计局说法最切实际:如不含老百姓,中国人生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