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严格落实八项规定,清理整顿四风、“三公”经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2013年7月,80多个国家机关部门陆续“晒三公”。以国家气象局为例,公布“三公”经费比预算减少了,而一年内增加千辆公车遭吐槽。有部门声称招待费减少了多少万,百姓认为从上亿或更多钱中减出这点,只不过少吃几顿饭、松松牙缝而已。群众说:“晒三公”、一阵风,公与不公看不清。
对于惩治贪腐、处理违反八项规定的案件,百姓持点赞态度。而对压减“三公”经费的效果,却不置可否。今年预算公布的数字,据新华社报道,“三公”经费之“最”中,公务接待费和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国家税务总局最高。现机关部门中,税务局是经费宽裕、福利最好的部门。所以其两个之“最”再次引发热议。
“晒三公”本来是向公民传递反腐倡廉、整风肃纪的正能量,为啥群众不认同?除知情权的局限和认识上的某些误读外,还应从“晒”法和宣传上找原因。一是不要只晒“数量”,数量多少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有理有据。税务总局“三公”预算占了两项之“最”,应该细化地说明它合理合法的理由。
二是不要只晒“承诺”,一千个承诺不如一个实际行动。今年人大、政协两会召开,人们感到中央机构做表率,清廉之风扑面来。普通百姓虽看不到政府机关是怎样廉洁自律的,但他们明白,像焦裕禄那样的干部,决不会滥用公费!三是不要只晒“轮廓”,空谈结果不如列举事实详谈过程,让群众知道节约“三公”费用的来龙去脉。用事实说话,让群众心服。当然,如果阳奉阴违、弄虚作假、迫不得已地“晒”,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晒三公”别笼统,要在公布数据的同时,着力宣传科学编制预算、严格制度标准、细化运作程序的举措,加强舆论正面引导,用有说服力的事实,说明各级干部“三严三实”的精神,为纳税人节约公款,为民生办实事,使“晒三公”取得公信力,获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