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那个年代,我们阅读小人书

1楼
真情年代 发表于:2008/11/1 22:08:00
前些日子回家,偶然看到了小时候最爱看的小人书《薛刚反唐》,想想当初风靡的小人书市场,如今已经被几米、朱德庸等插画家的彩色绘本所取代,不免有所感慨。
小人书,又叫连环画,它是在图书插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简洁的构图、浅显的文字、低廉的价格以及便于携带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鸡毛信》、《小兵张嘎》、《十五贯》、《新儿女英雄传》、《暴风骤雨》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曾影响教育了几代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小人书最辉煌的时期。1982年全国出版小人书8.6亿册,几乎人手一册。有一阶段,全国图书市场的1/4都是连环画。每部连环画的平均印数达到几十万册,畅销的甚至高达几百万册,如《三国演义》题材的小人书5年内印数高达200万册。

我国老一辈美术工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曾潜心于小人书的创作,如国画大师刘继卣画的《鸡毛信》,贺友直编绘的《山乡巨变》。此外,像刘旦宅、王叔晖等大师都有精美的小人书作品存世。这个时期的小人书,人们争相购买,互相传阅,父母把它作为奖励孩子的最好礼物。

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卡通画以及电视节目、进口大片逐渐取代了小人书。从前倍受孩子们喜欢的小人书,如今却成了成年人的钟爱,成了收藏爱好者的新宠。中国书店报刊资料部经理马鸣武不无遗憾地说,举办了4届小人书展销,几乎看不到孩子的身影。展销的小人书,旧版的有1000多种,新版200多种,其中多数属于老版新印,近年来创作的很少,最高印数不过五六千册。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传统的小人书在艺术表现上有很高的水准,但一图一文的简单对应形式令许多孩子和年轻人觉得枯燥。如今的孩子在声、光、电、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冲击下产生了全新的审美视角,他们喜欢被称为“凝固的剧画”的卡通,如《机器猫》、《奥特曼》、《美少女战士》,人物多数是“杏核大眼、樱桃小嘴”的美少女和“长发遮脸、细腿高个”的“酷”少年,这类流行文化正以高于孩子发育期数倍的速度“催熟”一棵棵“幼苗”。

一些年轻人不再有志于连环画创作也是出版见冷的原因。鲁迅先生说过,画连环画可以产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样的画家。华三川创作《白毛女》时到崇山峻岭中体验生活,沈尧伊画《地球的红飘带》时沿着长征路走了两次,贺友直画《山乡巨变》时在湖南益阳农村生活了很长时间。正因为有这样一批富有才华的艺术家的不懈追求,才有了当年连环画的辉煌。如今连环画画稿几十元一幅,与国画、油画的稿费差距太大,因此一些画家转向其他领域发展,连环画作者队伍大量流失。留守于连环画阵地的画家也大多不会为了创作去深入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连环画失去了写实这一基本特质,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出版社找不到好稿子,不能推出精品,有许多出版社甚至解散了连环画编辑室。

重整河山待后生

曾经陪伴几代人的连环画无可奈何地衰落了,但是所有喜爱并关注连环画事业的人们从没有放弃振兴这一艺术的努力。


本文出处:插画中国论坛(http://bbs.chahua.org),转载请注明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楼
真情年代 发表于:2008/11/1 22:20: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楼
真情年代 发表于:2008/11/1 22:20: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楼
真情年代 发表于:2008/11/1 22:21: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68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