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故事
作者:千帆过
几年前,我在《读者》杂志上看过一篇关于知青的文章《大黄》,文章的作者是个北京知青。他在知青聚会上听到这个关于大黄的故事。老实说,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已经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能让我们落泪的事情不多了。但是看了《大黄》我的眼泪却流了又流。我知道,是为大黄,也是为我们逝去的青春岁月。作为对大黄的纪念,我把这个故事再复述一遍,不是作者的原著,但是主要情节是不会错的。为了复述简便,我用第一人称。
我下乡的地方是陕北的北部一个偏远的小村。满目的黄土很少的绿色,穷得不能再穷了。但是那里的人很淳朴、善良。他们没有觉得我们分食了他们本来不多的口粮,反而尽其所能帮我们在窑洞里安下家。我们的知青点在村头,比较偏僻。一天收工后老队长到点里来,怀里揣了一只小狗,对大家说:这里太背了,你们养个狗吧,看家连和你们做个伴。小狗可能断奶不久,很可爱。我们希望它快点长大,都叫它大黄。很快大黄长成一条大黄狗了,有了它,青年点多了不少欢乐。日子再紧,大家也舍不得亏待大黄。谁家带来点好吃的,必定有大黄一份。大黄和我们也亲的不行,每天上工,它会送我们,收工时,它会早早的蹲在村口等我们。发现我们回来时,远远的就跑过去,围前围后的和我们亲热。我们走个夜路,赶集都有大黄跟着,夜再深,不觉得害怕,路再远,不觉得寂寞。
终于,我们盼来了大返城,要走了,除了收拾简单的行装,到比较要好的老乡家道别,就是陪着大黄玩,因为大黄好像感觉到我们要离开它了,一会也不离开我们。分别的时候还是到了。队里用大车把我们送到县城的汽车站(我们那里还不通火车),大黄一直跟着大车跑到汽车站,差不多有二十里吧。知道我们的车开走了,大黄仍然蹲在那里不肯离开。
回城后,还是不时的会想起大黄。又是好几年过去了,直到有一天老队长病了,我们联系他到北京看病。在请老队长吃饭时,我们问起了大黄,老队长沉默了好久,告诉我们大黄的故事:我们走后,大黄每天都往返县城汽车站一次,跑四十多里的路,风雨无阻。平时就守候在知青点,谁叫都不走,就睡在知青为它搭的狗窝里。知道大黄不离开知青点,老乡会自发的喂大黄。后来大黄老了,跑不动了,就守在知青点,由老队长把吃食送到大黄的狗窝。一次老队长发现知青给他的一封信找不到了,就骂婆姨给弄丢了,队长婆姨很委屈,一再说她根本没看到。
大黄是死在自己的狗窝里,老队长把它抱出来准备埋葬的时候,发现知青写给他的信就压在大黄的身下......。听完老队长讲的,我们默默的把一杯酒洒在地上,为我们的大黄。
我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比狗对人更忠诚的了,特别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种忠诚,更令人感动。我们怀念大黄,因为它值得我们怀念!
仅以此文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
(感谢《大黄》的作者,原谅我没有记住作者的姓名。)
很感人啊,我们知青点也养过狗,可没觉得有那么忠诚,也许没赶上吧。那狗太好了,我现在也有狗,一直很善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