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忽发妙想,执此为题,绎己碑文,贻笑大方,岂不乐哉美哉壮哉!遂逞扇阴风点鬼火之能,仗厚皮老脸之势,操贫嘴鸹舌之技,邀众群友为己撰碑文一篇。
一位老者,网唤“散淡闲人”,唐山老知青,实为中知网群偷菜贼首是也。此叟才气横溢心智过人,仅几分钟,于半梦半迷之中,既拟就碑文一篇。虽极尽糟改俺之能事,然颇具蒲翁风范,似得聊斋真传。
特摘于此,以嗜群众。
越江,京都知青。急公好义,幼时邻童溺水,奋而救之,人皆叹。
时插队陕北。驱车百里,拉炭归。至崖,见一女子,卧于丛中,穿着亦似知青。血溢长发,昏厥。遂转行送县医。既归,亦忘之。
庄外五里,有水库,队里饲鱼。村长遣之,既往。水边一屋居之。日间闲暇,捉虫斗草。晚归,女子坐门旁。年二十许,面貌娟好。问亦不答,唯手摇之。越江启门,亦入。再诘,女出笔写之,然不详。仅知其知青。夜黑,无走意。越江无法,留之,布帘以隔。女日为其操作三餐,己不食,惟以水饮。闲则观越江斗促织,或与将棋,亦无异处。女笔告越江,不得与外人道。日久,感情愈深,然不及乱。终日无言,疑为哑者。如是三年,人莫知者。
未几,越江回城。问其如何,女乃开言,越江惊。女曰:“君勿恐,曩忆三年前救一女子,妾是之。妾,京都人,罗氏,小字锦蓉,亦知青。收工,路遇无赖子。欲强,奔失崖下。幸遇君,然昏迷不醒三年矣。妾非人非鬼,乃魂也。前不言,实恐君惊,无它。今将别,遂倾诉。君若有意,记于两年后,京都某地寻之,愿结百年之好。”越江曰:“它日如能见否?”女但笑不答,遂渺。
至期,越江赴其家门。时罗父母均于家中,忽闻次女惊道:“姐醒矣!”盖锦蓉五年未曾开眼。俱急往见,则女倚榻上。被褥靠之,大喜。女言道:“越江来矣。”父母异之。遂闻扣门声,迎之,则越江也。俱奇,女述之,始悟。越日,女身健,同归焉。
呵呵,这就知青的穷欢乐萨。
要是白话文估计也没劲儿,就是这胡说八道的好玩。
天上人间!
咋说古话呢,额看不懂呀
老知青看得懂,小知青看着费劲儿。
没事儿,文都是瞎掰的,你就看画儿,想象这位老散头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