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镇秦直道
很早就听说甘泉境内桥镇一带存留秦直道古遗址,却一直未曾前往观瞻。假日闲暇无事,约好友赴桥镇秦直道一游。
初冬的清晨,天空晴朗,寒意袭人。驱车从县城出发,沿洛河而上40余公里,便驶入甘泉县辖最北边的乡镇——桥镇乡。在贯穿延安全境的洛河中上游,素有“天下洛河富甘泉”的说法。因此,地处洛河边的桥镇乡也和下游相连的几个乡镇一样,在河两岸拥有开阔的一马平川、千顷良田,只是起伏连绵、遥相呼峙、间或裸露且陡峭的红砂石山略显不同。来到乡镇府所在地探问路径,恰逢党委郭书记值班遇闲,欣然应允带路陪游,即乘车继续北上。行约10余里,到一处叫方家河的老村庄,转过村西北的山峁,随着郭书记的一声“到了”,河对岸山崖上“秦直道”三个硕大的楷体白字即映入眼帘,却看不到想象中秦直道的摸样。下车后,郭书记边说边指着右侧红砂石山坡,在山坡的平缓地带立着“秦直道遗址”五个红漆大字木制导游宣传牌。而在导游牌伫立的暗红色石山坡上,已经不见了当年秦直道雄伟的影姿,就连人阔步行走都很困难,只有几处依附在山腰砂石边的土壑残垣间,才可清楚地看到当年筑路时用土一层一层夯起的路基夯土层断面。站在荆棘遍布的原直道残存路面上,顺山势上下望去,隐约可看出秦直道行走的线路轮廓。当年,秦直道就是在这里顺坡下山直抵洛河边,在河上搭建桥涵,两翼用土基连接,从而贯通全线。据说,这一洛河桥,是秦直道上唯一一座大型桥梁,而在桥镇境内别无大型桥梁遗存可寻的情况下,“桥镇”这一名称的由来,应与这座桥有着密不可分的地缘关系。
眺望河对岸,四处不见了直道行走的轨迹。郭书记笑着说,在这儿看秦直道,只是通过山腰上的夯土层证明这里是直道经过的路基,要看清楚河两岸直道的走势脉络,到河对岸的山顶上最好,不光是直道的走向轮廓,还有山脚下安家沟村里的许多陶器,都非常能说明问题。于是,随郭书记兴致勃勃地趟过洛河,直奔安家沟村。坐落在洛河西岸的安家沟村村子不大,十余户人家零星地分布在山根下。走进一户将要修建完工的农家院,院墙上高高的搁着一个粘着泥土的瓦罐,取下仔细观察,灰色瓦罐圆形大口,口沿多处龟裂,口颈一致,腹微鼓,下收小,平底,罐体用红、白色粗线条斜交叉作网状描饰。瓦罐是在取地基时挖出的。听说村里还有人收集了很多陶器,便又随郭书记登门索骥。在一孔仓窑的地面上,摆放着从瓦罐到瓦钵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各类陶器,其中一个小敞口、细颈阔腹、布满绳纹的大瓦罐颈部,清晰地烙着“秦出”一繁一简两个泥瓦文字,大家惊叹并确信应为秦代制品。这些陶器均来自安家沟脑畔山众多被盗的坟茔里,且随时可以在某一座坟坑捡到这样的陶器。在捡罐人的带领下,一行人开始登安家沟脑畔山。登到山腰处,便可清楚地辨认出秦直道在洛河两岸的走向。原来,直道从河对岸方家河西北后山一路缓坡下山,搭桥过河,穿过安家沟村(当时的路基处应是不住人的),依村右侧北山拐进沟内,劈山斩石夯土,沿山腰缓坡而上,一路向西南驰去。远远望去,当初的路面上已布满碗口粗的树丛,但刀削般的土崖依然在目。登上山顶,眼前一片疮痍,远处近处,山腰梁顶,陈垢新土,四处是被盗的坟坑。据捡罐人讲,这个山头、沟对面山头和河对岸方家河脑畔后山上,被盗的坟茔约有几百座。放眼方家河脑畔后山直道两侧,遍布着被盗的坟茔,一个个小土包在阳光下泛着白光,仿佛在示意宣泄着什么。而在脚下这个山头的几十座坟茔中,有两座规模较大、被盗时间较早的墓葬,秦代方砖凌乱地散落墓坑内外,墓坑里零星可见黑木炭屑。据说两座坟里均有青铜器物被盗走,地面掉落的铜屑即可佐证。其余几十座被盗时间不等的小型坟茔里,均有破损的瓦罐碎片散落在泥土中。在其中一座新近被盗、约三米深的坟坑里,有幸捡得一只小圆口细颈阔腹瓦罐,应是盗墓时被遗弃了的。通过实地勘查和对已捡得的各种类型陶器的细琢,可以看出,在安家沟脑畔山与方家河西北后山遍布的几百座秦代墓,埋葬的都应是在开辟该段直道及在洛河上造桥时牺牲的秦代将士。有的墓葬中仅有一只陶钵、一个小饮水罐和一只稍大一点盛物的瓦罐,极少数大一点的墓葬里,不仅有众多大小不等各种类型的陶制器皿,还有青铜器、木炭、棺椁等陪葬品,说明修直道时死去的人当中不仅有普通士兵,还有更高级别的军官。如今,在萋萋衰草中的众多坟茔里已不见了白骨,也难以看到两千多年前那宽阔恢弘的秦直道及洛河上的跨桥。然而,刀劈斧削般的土、石崖直道残存遗址、山头上一堆堆泛着白光被盗的坟土及一件件出土的陶制品,都在诉说、佐证着当年这里修筑直道和造桥时浩大惨烈的场面,也印证了史书所说的秦始皇“乃使蒙恬通道”,两年多时间(公元前212——210年)内打通秦直道的史实。
近年来,关于秦直道——迄今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的话题越来越多地见诸报刊、网络等媒体,对秦直道的考证研究及发掘也正在进一步深入之中,而秦直道的旅游观光开发亦被沿途县区提上议事日程。相信甘泉桥镇秦直道古遗址及周边附属遗存,不仅会成为直道考古研究的有力佐证,也将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增添新的活力。桥镇秦直道古址乃至整个秦直道遗存,必将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路线图一:
秦直道由云阳林光宫首途,就进入甘泉山。甘泉山为子午岭南端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直道离开林光宫后就进到子午岭中,循岭北行。经今陕西省旬邑县东的石门关,北行至凤子梁,再经今甘肃省正宁县刘家庙子林场、黑马湾、野狐崾岘、南站梁,而至今陕西省旬邑县雕岭关。从雕岭关开始,直道循子午岭主脊,大致呈西北走向,过陕西省黄陵县艾蒿店、甘肃省襄乐县五里墩,到达兴隆关,再经甘肃省合水县的黄草崾岘到青龙山,沿合水、华池两县分水岭向西北沿伸,到华池县的麻芝崾岘。然后纵穿华池县境,经大红庄、墩梁、老爷岭、新庄畔、羊沟畔、黄蒿池畔、深崾岘、高崾岘、墩儿山,过打扮梁的雷崾岘、五里湾、张新庄、田掌,进入陕甘两省交界的丁崾岘、墩梁,直达营崾岘。营崾岘是秦直道与明长城的重合之处,也是一处交叉的十字路口。直道沿明长城内侧向西北延伸,经营盘梁、南湾、箱子湾到白出长城,入陕西省定边县的马崾岘,重合之处长达20公里。从定边县南境起,直道折向东北,经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红庆河,再转向北行,过东胜市西的二顷半、海子湾、城梁,直抵黄河南岸的昭君坟,在此渡过黄河,就是今包头市西的秦九原郡治所在地。
路线图二:
1.陕西咸阳淳化县的秦直道走向:铁王乡梁武帝村,大疙瘩村以西(秦云阳林光宫汉甘泉宫遗址北门,云陵)为秦直道南端起点,秦直道南起甘泉宫后,经英烈山、马槽梁、好汉疙瘩山、鬼门口、艾蒿湾、乏牛坡,经蝎子掌进入旬邑县境。
陕西咸阳旬邑县的秦直道走向:淳化、旬邑、耀县三县交界箭杆梁------下盘头坡---过姜嫄河---上大草沟梁高地------绕梁直入石门关(此段是沿子午岭的山脊向北而行)石门处下坡----至今旬耀路下3米处台地-----转弯经石门村----上今石门森林公园毓秀塔东边山路----下山来到苍儿沟--沿子午岭主脉经前陡坡---卧牛石---后陡坡---老爷庙----大店---蜿蜒至枫树梁北端的大店村(进入旬邑县境后,经庙沟口、石门关、碾子院、卧牛石等地,此段山岭统称“凤子梁”(又名枫树梁)。)------—从大店下坡到马栏岔沟过马栏河---直从马栏革命旧址窑洞处上坡------ 经杨家胡同(梁)-----过甘肃正宁县刘家店林场南边台地转弯直上子午岭山脊----经黑麻(马)湾---野狐崾岘---南站梁-----十亩台 ----沿子午岭至雕灵关-----从旬邑县雕灵关东南300米处转向直北越过305省道(铜川至甘肃正宁的公路)----慢坡下山离开子午岭主脉(在雕灵关南的一排破窑洞前,松树林中)----旬邑县南寺(从石底子水库西边进东沟上子午岭支脉)------进东寺沟上子午岭支脉,在东寺沟口宽30米,沿秦直道遗迹行8公里上山.
2.陕西黄陵县的秦直道走向---下山进入黄陵县境内黑庄子、双扇门、冠家砭转向上畛子--- 三面窑
3.陕西富县的秦直道走向:直道经三面窑后,沿着葫芦河支流川子河的两条小支流麻子沟与小南沟之间的山梁向北延伸,经防火沟门、八面窑(油坊台---槐树庄林场)等地,在白马驿过川子河(槐树西三里处的白马驿遗址西边上山北行),复向西北方向延伸。沿着川子河支流杨家沟和桦树沟之间的山梁延伸,经木炭窑、白家店、梨树庄、椿树庄等地(麦秸沟)。至椿树庄后折向正北(张家湾乡和五里铺之间的山脉北上到和尚原),沿葫芦河支流桦树沟和大树坪沟之间的山岭向北延伸,经松树庄、大麦楷、白水崾岘等地,在桦树沟下山,过葫芦河。-----直道在桦树沟西侧山岭作“之”字形弯道下山后,穿过葫芦河,穿越309国道,在 309国道公路175公里处的坡根底村,复上山前行。-----上山后,路面因曾被农民垦作农田,今已废弃,故而长满野草。直道至望火楼下山。此段山岭,当地群众俗称呼为“车路梁”。------直道在望火楼下山后,过葫芦河支流埝沟水,经水磨坪村,复上山,沿埝沟与大东沟之间的山梁北行,经松树崾岘、山西油家窑子、圣人条、迎河沟、寨子山、架子梁、到达墩梁。
此段直道路基宽约35米左右,路面长满古树。古寨子山发现烽火台一座,残高3.9米,底边长6米,夯层厚9—11厘米,平夯,夯质坚硬,夯层内未发现杂物,周围地表散见大量秦汉时期板瓦和泥质灰陶卷沿盆口残片。烽火台南为一故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20米,南北长160米,城墙大部分已毁,唯南城墙稍可辨认夯层,夯层厚9—12厘米,厚层内未发现杂物,夯质坚硬,平夯夯成。城墙残高 1—1.5米左右。地表除有大量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陶片外,还发现部分秦汉时期陶片。寨子山故城遗址西南距秦直道20米,东西为冲刷沟,北为烽火台。这是富县境内秦直道附近发现的唯一一座故城遗址。
“时光流逝两千多年,古道依旧只长草不长树,始终以同样的宽度延伸,有时竟几十公里不间断。秦直道有着和黄河一样的气势,代表着中华民族上升时期的精神。既质朴,又气势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