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二拴儿

1楼
山杏儿 发表于:2011/6/3 10:10:00
 

                       二拴儿

     我不到十七岁时就来到延安插队的地方,这里离川面有五十里之遥。离延安城就更远了。进趟城得走两三天。我们所在的生产队,是在沟掌上,梢林密布,常年阴森森的。这儿是克山病区,老乡要是有人得了急性克山病,几个小时全家死光光,非常的快。但它并不传染,从前一死就整村地死。至今也没闹清是因为什么。我们去后急性的少了,全变成是慢性的了,我就是在那个年月在那个地方得的心脏病(克山病)。

    我们女生住的学生窑,是两眼半山上的小土窑洞。跟我们一个外起(院落)生(住)着的是一家马姓老汉。马老汉常年给生产队拦羊(放羊)。满年节没歇工的时候。因为山羊们全都不愿放假。

     马老汉是个光棍,中年丧妻。带着两个儿子过活。大小子比我们要大点儿,小名叫“大拴儿”,已经能够到队上受苦(干活)挣工分了。二小子叫“二拴儿”,比我们小两三岁,还正在队上上小学六年级。

     每天早起,马老汉和大儿子吃完早饭,分头上山动弹(劳动)。临走时总要冲窑里喊;“龟子子二拴儿,还不起,作死你!”于是“二栓儿”慢慢从炕上爬起来顶嘴“咋拉嘛?又骂俄!”

     “二拴儿”极其聪明好学,但懒散不爱动弹。贪玩淘气。但我们女生都把他当成了小弟弟,一有啥事,总要叫“二拴儿,快来!”于是“二拴儿”总会趿拉着破孩(鞋),连踢带甩地跑过来问“咋拉?又干甚?”

     我们学生灶是女生轮流做饭。老马家晌午饭也是由“二拴儿”放学后来做。一次轮到我给大家做饭,我去找“二拴儿”商量;你家人少,用前锅(小)就行了。我用你家的后锅(大)做玉米饭。这样我就可以腾出学生灶用来烧水炒洋芋丝,干别的活了。

     二拴儿立马就说;“能行”。于是我早上临上工之前,就把喘哈(压好)的玉米饭玉米(一破四瓣去皮的老玉米粒),用二拴儿家后锅给熬哈(下)。等晌午收工就熟了,这种饭费火,要半天时间才熟。二拴儿也把他们家的硬柴(好木柴)往后灶(前后锅,对应前后灶。)里塞了不少。

     等晌午做饭的婆姨收工回来(中午每家做饭的妇女可以提前收工),我也跟着回到村里。到“二拴儿”家一看,玉米饭已经熟了。我把它打开锅盖晾着。就回学生窑赶着切洋芋(土豆)丝去了。

     等我再回到二栓家时,看见我们养的大黄狗站在锅台上,把玉米饭吃了小一半!这下我可没主意了。这是正好二拴儿也放学回到家里。听我叙说狗把饭给吃了。他小脑瓜一转,果断地说;“加水,烧火!”在他的帮助下,同学们回来吃上了一顿稀汤寡水的玉米饭。至今他们也不知道吃的是狗吃剩哈(下)的。

     后来“二拴儿”到公社上了中学,再后来当上了民办教师。再再后来听说他到西安上了大学。

     我们第一次回延安的时候,“二拴儿”当上了延安市计生委主任。他在酒店里宴请我们,我还是叫他“二拴儿”,他也依然点头笑着答应。我们第二次回延安的时候,“二拴儿”当上了延安市城建局长,依然请我们吃饭,我们也依然还叫他“二拴儿”。这次回延安,二拴儿也已经老了,他是延安党校的校长兼书记。在请我们吃饭时,依然还是那我们几次回延安时都说的几句话;“两天时间,我陪着你们,愿上哪儿,就上哪儿。反正共产党给我辆车。”

我也不客气地说;“二拴儿,明天去志丹。”他点头说“好,我去接你们。”

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少年时的农村伙伴“二拴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次吃饭时,我问二拴儿;“大拴儿呢?”他顺口说;“还不村里生着哪,能干甚?”

虽然二拴儿的命运,由自己主宰,走上了不错的人生。但他依然保留着延安农民那种纯朴,那种热情,那种豁达与包容。我想;这就是延安人民为什么对北京知青念念不忘,情感不断的原因。也是我们北京知青,总把延安当成自己第二故乡的缘故吧!

愿我少年时的伙伴“二拴儿”,永远健康快乐,老姐姐祝福你!

 

                                                               山丹丹花口述   过街鼠代书

                                                                           2011.06.03

2楼
杜梨儿 发表于:2011/6/3 11:39:00
谢谢山杏儿的好文章,没有这段知青经历,我们不可能了解祖国的农村,不可能了解陕北那壮阔的景色背后咱乡亲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不可能懂得贫困及生活的艰辛。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中国,我们在农村吃过苦,但我们成长了,而且在延安所积累下的阅历、能力尤其是敢于与任何艰难困苦搏斗的精神,在城市里是完成不了的。近几年,国内不少地方都有知青回到当年生活过的地方看望父老乡亲,这是因为这种与乡亲们结下的情结牵动着我们每个老知青的心。祝二栓和他的乡亲们永远健康、幸福!
3楼
随想如歌 发表于:2011/6/3 13:53:00

    祝福二栓和咱们第二故乡的乡亲们

    永远安康、幸福!

4楼
越江 发表于:2011/6/3 15:35:00
   哎呀!二栓这兀可能行了哦,尔格在延安当大官咧。
5楼
共同 发表于:2011/6/4 12:59:00
山杏儿就是山丹丹花吗?写得太好了,字里行间透着陕北淳朴的乡土风情,勾起咱浓浓的思乡情。谢谢山丹丹花和过街鼠!
6楼
屹梁梁 发表于:2011/6/4 20:27:00
       我们这些插过队的人总好念叨那些插队的日子,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最好的年华是在插队中度过的。谁会忘记自己十七、八岁,二十出头的时候呢?谁会不记得自己的初恋,或者头一遭被异性搅乱了心的时候呢?几十年前我离开那儿的时候,老乡就说,这一定不晓今生再得见不得见。当时我想这有啥,等有空有钱了买车票回来就是了,不想一别就是40年!

  

   我们队当年也有些象二栓一样的后生,那年回京是他们帮大人把我的行李搬上驴车,绑好。他们送我到甘谷驿。长途车一开他们就追着车跑,终于追不上了,就都站下来定定地望着我走远……

  

   前年回村,我队的“二栓”们让他们的儿扶着我们走遍那些山梁、山茆、山沟…… 谢谢令人羡慕的插队夫妻,让我们的思绪随着你们的文章又回了趟俺们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readbook.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楼
枪神 发表于:2011/6/6 10:45:00
祝第二故乡的人们生活幸福!
8楼
盖头坪 发表于:2011/6/6 20:34:00

楼主的文章将我带回了陕北,口述的人叙的好,代书的人写的好。可谓珠联璧合。

共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