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记忆】— 陈幼民文集摘录
《被遗忘的美丽》
作者—陈幼民
作于:2012年6月23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154dc22t79ea25349677&690.jpg:
这张照片,是我从朋友的博客上转载的。它拍摄于1971年,距今已经四十一年了。照片上的七个女孩子,当时正在延长县的安沟公社插队,离我所在的刘家河公社,隔着一条延河。好像是要面临分离,她们用照片来纪念姐妹之间的情谊。我记得照相馆在延长县城那条不长的街上,还和镶牙的诊所挤在一起。
这是一张普通的照片,七个女孩子衣着朴素,静静地坐着,淡淡的笑,目光纯净,神情自然。她们没有像有些知青照片中人们昂首挺胸遥望远方做出的伟大状,或者是肩负历史使命的沉重感,也没有像现在的人在快门按动的瞬间要说“茄子”,做出“V”字的手势。然而,正是由于这种自然的状态,给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表情。我从她们的脸上,看到了稚气,看到了羞涩,看到了向往,看到了友谊,看到了劳动的痕迹。但最触动我的,是照片中女孩子们洋溢着的青春的美丽。
说来惭愧,今天之所以特别强调女孩子的美丽对我的触动,是因为在我的插队记忆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和形形色色的事,有知青们共性和个性的许多特点,而独独缺少了对异性插友美丽的印象。所以,当看到照片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原来我们延长县知青里面还有这么多漂亮的女孩子,当年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呢。
这似乎说不通,因为在青春期的男女孩子之间,对异性的容貌应该是最敏感的,所以听说知青里也有捷足先登的事发生,可为什么当年的我却迟钝如此,这对一个学过画的“好色之徒”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时的女知青们不美丽吗,不是,看这张照片就可以知道答案。那么,是接触少吗?有可能,我所在的小队,是清一色的男生。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没有接触的机会。延长县短短的土街上,每逢赶集,都有成群的知青游来荡去,我想,当年或许曾与这七个女孩子擦肩而过,瞥过一两眼之后,便各自消失在延河边的山沟里。
也难怪自己懵懂,中学上的是男校,没有与女孩子接触的机会。插队以后,每日跟着老乡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亲的伙伴是老镢,抱得最紧的是庄稼捆儿。偶尔也有知青们的聚会,那多半是由北京干部组织的学习讨论,严肃的场合,容不得你对人家女孩子眉来眼去的。当时也有对异性的渴望,但那顶多是在炕头上过过嘴瘾。哪像现在的青年男女,有Party、饭局、歌厅、逛街等多种相处的方式,可以充分的了解和实践。再者说,那时宣传的是,知青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接受再教育上,而男女之间的情悦,多少带点小资的味道,有悖于革命的大理想,甚至有破坏上山下乡运动之嫌,叫人不敢轻易涉足。
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命运的不定。在动荡的社会中,个人常常是身不由己,在寻得理想的停靠地之前,还没有把精力放在对异性的关注上。虽然嘴上说着在农村扎根干一辈子,可真要在这里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压根儿都没想过。
就这样,豆蔻年华男女之间理应有的正常的交往,有意无意地被搁置,被排挤,这可能就是造成我遗忘了美丽的主要原因。
我知道,命运并没有对这些美丽的女孩子以特别的眷顾,她们和男孩子一样经历了坎坷的岁月。当青春像花儿一样绽放的时候,她们奉献给了高原、庄稼和天上的流云,而很少有机会去面对少年。在经历了招工、调动、回城等一系列的奔波之后,才开始恋爱结婚。而此时,岁月已在脸上悄悄留痕,疾病也在缠绕着她们。看着她们当年那清纯的面容,我不禁想起了前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孩子们的美丽和战争的残酷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在我的青春记忆中,除了遗忘过美丽,我想,也许还遗失了别的东西。所以,别人能挺着胸脯说“青春无悔”,我可是没有资格说这个话。
看着七个女同学的照片。《知青》演员选俊男靓女是对的。
俄觉着陕北那方水土,是养女人不养男人,看看女知青个个都是水灵灵的,可看看俄自己个儿,瘦的皮包骨跟个黑猴似的。
幼民这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在唤起俺们对青春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