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 然
20年前,我很穷。
那时候,我的月工资才70元,因此只有逢年过节才敢咬牙买9毛钱一包的“大重九”,平常只能抽4毛钱左右的烟。
彩电、冰箱那更是奢侈得不得了,起码要攒个十年八年才能买得起。至于汽车,更是做梦也不敢想。
但是,20年前,我很轻松并且快乐。
轻松是因为没有工作压力,还因为不怕得病。再大的病,治好治不好那是后话,但少有人为看不起病发愁,后面有单位、有国家撑腰呢。
快乐是因为,虽然生活清贫,但大家都差不多。我挣70,领导也没多到哪去,而且他还拉家带口,未必就比我轻松。一眼望去,谁也不比谁强多少,于是心理特平衡。老祖宗早告诉咱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因为“均”,所以大家再穷也没的抱怨,那才是穷并快乐着。
快乐还因为人际关系简单且温馨。刚毕业,旧被子扔在办公室,办公室的大姐看不过去,在我出差的时候抱回家,拆洗了不说,还把棉絮找人重新弹了,让我回来后感动得差点落泪。生病了,单位最大的领导在自己家煮了一碗卧了两个鸡蛋的面条,亲自端到单身宿舍,“趁热吃,发发汗就好了”。那感觉,领导就像父母……
20年后,我富了。
今天的收入,我几乎可以想吃啥就吃啥,想买啥就买啥,只要要求别太离谱。过去两个半月的收入才能买得起的自行车,现在一两天的收入就能买;过去要攒十年才能买得起的冰箱、彩电,如今一个月的收入可以买好几台;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汽车,如今也开上了……一句话,如今咱真的有钱了。
但是,我突然发现,有了钱的我和20年前比,并没有更快乐,甚至还相反。
首先,钱虽然多了,但是钱带来的快乐却少了。过去逢年过节才买的大重九抽起来津津有味,而如今,天天抽红塔山甚至红中华却没了滋味;过去借钱买的自行车那叫喜欢,恨不得一天擦两遍,但如今十几万买的汽车,天天堵在路上,不仅体会不到当初自行车带来的快乐,反而为堵车心烦得天天骂娘……
更要命的是,除掉了“寡”,可“均”也跟着跑没影儿了。你有钱,一个月收入1万,可人家唱首歌就是10万;你住了百平米的房子,可同班同学却买了上千万一套的别墅……都是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于是,人比人气死人,心理开始失衡了。
前一段看到一个报道,联合国搞了个全球快乐指数调查,结果大出所料:全世界快乐指数最高的,不是最发达的美国,也不是自然环境最好的欧洲,而是一个经济很落后、生活很原始的太平洋岛国。这一调查结果让我似乎找到了些许答案:经济发展可以改变生活质量,但未必能催生快乐。
如果我们在埋头发展经济的同时,而忘了关照我们的心灵,在强调竞争的同时,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社会经济的发达就很难与个体身心的快乐成正比。因为经济再发达,钱再多,最多只能买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无法买来人心的和谐与快乐。
钱再多,最多只能买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无法买来人心的和谐与快乐。
说得好!有物质享受,还有最高境界的精神世界—和谐与快乐是我们需要的。
所谓快乐,可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概念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也让普通人越来越搞不懂了。原本快乐是一种感觉,如今能够给予量化,以快乐指数表达,与物质利欲直接联系了。
“快”指的快感,“乐”是指获得快感的表示,会笑、会心满意足地陶醉,身心感到轻松,纯粹是在精神上的愉悦。而这种幸福感是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的,完全无须依赖于物质条件的优劣,这往往取决于每个人的心态。
俺说俺现在还是感觉快乐,是因为跟二十年前比,俺对快乐的感觉和追求都没啥大的变化。虽然追求的和感受的目标与层次不一样了,可那种小福既安、小足常乐;不攀不比、随遇而安的心态,让俺就觉得俺这小日子还是蛮滋润。闲球下,自个儿嚎个小曲儿;上个小网跟朋友侃个大山;凑一堆儿喝个小酒、吹个小牛;有点闲钱了,咱也去旅个小游,遛个小弯儿...哈哈,俺快乐哦,跟20年前一球样儿。
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富人有富人的高兴。我看只要能把肚子吃饱,快乐就跟财富关系不太大。
其实,当年我们肚子都吃不饱时,也有很多快乐,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