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19.乡间趣闻

1楼
张树人 发表于:2013/1/7 21:06:00
 

十九.乡间趣闻

张树人

岁月沧桑,夕阳几度。春风静静地消融了洛河河面漂浮的冰凌,乍暖还寒的河水唱着欢快的歌声,潺潺流淌汇入渭河,旋即又依偎着黄河母亲的博大胸怀曲折盘旋,历尽坎坷扑向那浩瀚的东海。北山南凹里的灌木丛林间,前几日还是干枯嶙峋的枝头上,竟已冒出些许嫩绿的新芽。山脊,路边和陇畔上钻出地面的小草儿沐浴着朝阳,贪婪地吸允着早春二月那清新的气息。塬峁川坡的农田里,积肥的架子车,驮粪的毛驴,耕地的黄牛间或夹杂着乡亲们吆喝的声音,脆响的鞭声回荡在山洼中。吆牛的陕北汉子那红彤彤的脸庞流着汗水,眼神里充满了对新的年景儿丰收的期盼,长满老茧的手扶着的犁把子在黄土地上划出了条条垄沟儿。垄沟内新翻出的黄土里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年复一年,乡亲们吆着牛耕田耙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也毫无顾忌的释放和宣泄着自己的情感。

说起当年村儿里吆牛耕地的场景儿来,小子在陕北插队时曾亲眼目睹,其平淡中频现地火爆热烈的场面竟十分了得呢。以小子拙眼看来,吆牛耕地的场景儿真可以说是充分体现和张扬了乡土文化的内涵甚或掺杂着些许糟粕。看官看到此处必会问及何故如是说,原来那帮村儿里的若干瓜怂驱牛耕地,无不精通于拿着牛打趣儿,借着牛说事儿,相互间讥讽笑骂极尽斗嘴之能事。驱牛耕种时,瓜怂们乃一边用鞭杆儿在牛身上挥来舞去虚张声势,偶尔间亦恶狠狠落鞭,且故作咬牙切齿状其实也未必是真抽,一边则口喷白沫嘟嘟囔囔“骂”不绝口,活脱脱就似对牛儿有那深仇大恨般。小子在旁冷眼细观,心想牛若有知亦会觉得蹊跷,如此这般受虐竟不知如何得罪了这帮瓜怂的先人呢。而且这些怂们,其训牛之用语无所不用其极,内中不少言语堪称龌龊和低俗,甚或是不堪入耳。每每逢到那耕种季节,驭牛的瓜怂们凑至一块儿就如同打了鸡血般精神抖擞,或互相取笑爆料儿花边新闻,或虚张声势编排故事交口贬损,无所不用其极。有时候相互间斗嘴激烈时,瓜怂们遣词造句念念有词狂喷若干时辰竟不重样儿。其“激战”场面极其热烈且不时发出轰然爆笑,颇有那当世之影帝周星驰饰演的包公子与妓院老鸨斗嘴之风采。在队里那会儿每年春耕的时侯,耕地的,耙地的,拿粪的,摇耧和撒种的少不得都要到齐,各路人马自然来得不少,遇有那斗嘴情景,但见那各色人等或在旁观战捂嘴偷笑,或插空参战敲个边鼓儿,或添油加醋推波助澜,或索性赤膊上阵鏖战起来。内中若干年轻的婆姨女子们闻听不堪或装作充耳未闻,或赧颜啐之,抑或有笑骂还击者。有一次斗嘴到高潮处,遇有那倒霉瓜怂出语不慎,言语中捎着内中一泼辣婆姨,这下可招祸了。但见那媳子柳眉倒竖,杏眼圆睁,继而招呼一帮女子将那瓜怂按倒在地,且竟然骑将上去将其胖揍一顿,直至那瓜怂再三讨饶,婆姨们方哄笑散去。此时旁观者已然是乐的叉了气儿。此经典场景亦传为日后不可多得之美谈矣。我辈知青既然来此插队,自然入乡随俗耳濡目染,免不了受此等乡土文化地日日熏陶,亦少不得被卷入拿牛讽喻说事儿的斗嘴之中。初时尚觉得言语低俗,难免有些张不开口,未及多时即习以为常,而且逐渐学着敲起了锣边儿掺和进去了,时间不长内中若干知青竟已熟练掌握个中技巧,诙谐笑骂起牛来挥洒自如,讥讽打趣那帮瓜怂们滔滔不绝且显得颇为老道,些许斗嘴高手上得阵来未及数合竟纷纷丢盔卸甲落荒而逃,频频摇头馁颜自愧不如矣。

在城里时,小子偶尔翻阅书报或者到电影院看电影,亲眼目睹所载之图片乃至影像作品,内中多有描述劳动人民战天斗地时的热火朝天的场面,有雄浑有力且热情奔放的劳动号子和引吭歌唱的生动情景。其中,尤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兴修水利的拍摄场面,只见工地上遍插彩旗,处处人潮汹涌,颇有那“遍地英雄下夕烟”,“六亿神州尽舜尧”,“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感觉。看起来,银幕中的建设者们雄赳赳气昂昂如同罗汉在世,金刚重生,或打钎或砸夯锤起夯落上下翻飞,或肩挑或推车快步流星往来穿梭,手持背负之重直似轻如鸿毛般,整个劳动场景竟是气壮山河,摄人心魄,感人肺腑着实令人难忘。待我辈知青来延安插队亲身体验劳作之艰辛后,方知文艺影视作品所描述的场景和实际参与战天斗地的情况竟是天壤之别。小子在农村日日劳作,几乎什么累活苦活都干过,也曾参加过洛河滚水坝地建设工作。据小子切身体会,莫说是挑土拉粪和背粮扛包,就说是锄草收麦等活茬儿,人若似影视作品宣传报道得那样干活儿,唯恐落后且全然不解张弛之道,只顾手脚并用紧着捯饬,如此“霸王硬上弓”,“瘦驴拉硬屎”般强弩着,其实是无论何人也坚持不了多一会儿就指定趴架了。就拿锄地来说吧,凡有经验者无不知晓干活需悠着点劲儿,分配好体力方能持之以恒,似这般愣头愣脑单凭一股猛劲儿干活纯属鲁莽行事,断不可取也。镜头下的如此干法全然是缺乏劳动规律的基本常识之举。小子以亲身经历体会,脱离实际的文艺宣传作品至多只能算是个虚幻的美丽气泡而已,实在是经不起劳动者地实践和检验。虽说“文革”那些年,文学艺术横遭摧残,凋敝殆尽,但是植根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则来源于劳动大众的生产实践活动,流淌于心田并发乎于自然,以劳动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于民间,繁衍传承,充满活力且生生不息。据小子了解,诸如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安塞腰鼓,秦腔,碗碗腔等自不必说,其实不少乡民们闲来无事或是在田间地头,都会吼上两句地方上流传的戏词儿。而且,有的村里甚至自己就能拉起个草台班子来,逢年过节时走村串户地自娱自乐。就是平时干活也离不了整上点节目,以利于步调统一,团结协作,调节气氛,催人奋发,使人忘掉疲劳,堪称工地一景儿呢。记得在洛河滚水坝建设工地干活那阵儿,小子就曾屡屡见那农民工们们联手砸夯时,粗犷有力地嗓音唱起的那劳动号子,抑扬顿挫颇具节奏感。所谓砸夯乃是以石夯为中心,对称四角各占一位工人以手拽绳,在领头儿的组织下同步移动或同步拉起和落下石夯,借以夯实坝面基础。其间领手领唱,其余和之,真真是声振寰宇气势如虹矣。多年以后小子曾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找到最接近当年劳动号子(参阅文章:劳动号子)的领夯词,并记下领夯词一首如下,供读者赏析: 

领:大家准备好哇,                  众:咳,把夯提起来呀。
      领:一夯接一夯啊,          众:夯夯有力量啊。

      领:一夯压半夯啊,          众:千万别空夯啊。

      领:大家使足劲呀,          众:唉嗨,唉嗨呀。

      领:大家要注意啊,          众:千万别砸脚啊。

      领:打夯要打实呀,         众:质量要第一呀。

      领:劲往一处使呀,         众:千万别溜号啊。

      领:保质又保量呀,         众:唉嗨,唉嗨哟。

其实据小子当年所见,作为一名有经验的领手,通常都极善于根据场景的变化,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变化领词内容,全然无需死记硬背。众人和时其实和词多与领词是一致的,并非有什么区别,或索性直接以“唉嗨,唉嗨呀”应对,这样实际做起来就简单多了。

记得插队时在山坡上锄地,每人搂上两三垄苗,大伙儿并排标着膀子往前锄,有时候兴致使然就会有人出头儿,或者就推举一人领唱,其余人则一句递一句地跟着合唱。所唱曲调沿用的差不多都是陕北道情的调调儿,其节奏舒缓,高亢嘹亮,在山间回响绵远悠长。至今小子尚能嚎上两句,只不过词儿却是一句也记不起来了。

2楼
屹梁梁 发表于:2013/1/20 16:03:00

没错,在那搭儿时间一长,就和村里人走的更亲近了,和老乡们疙蹴在一起说陕北话,互相递着旱烟和洋烟,不知不觉村里的家长里短、大事小事都灌到大家的耳里,我们也成了村里人。

 

我们那儿拿粪时老乡们特爱说的男欢女乐嘎话,给刚到那的哥几个第一次上了堂青春期的教育课,那叫一个解渴!后来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村里的女子们有了接触,一下就全熟了,最初是女子们大方地和我们打着招呼,哥几个还不适应,偶有脸红的时候,没过多少天的时间,嬉笑打闹与乡里女子们玩成一片。我真纳了闷了,咱这帮小子怎么对一起来的女生那样苦大仇深,和村里的女子又那么亲近?当时,象老盖她们村男女知青关系好的知青点还真不多!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90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