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三部曲
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了,最先进入眼帘的是满山的山桃花粉染了荒芜的山坡,团团如同粉雾一样的随意的点缀在山间,随即就是白色的杏花的怒放,东洋泊来的樱花也不示弱,争先吐露着她的芬芳,沿街的玉兰洁白绽放,紫玉兰更是娇艳欲滴含苞待放,黄色的迎春花带来了百花齐放,春天就这样来到了我们的身旁,我贪婪的嗅着花香,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坐在窗前,喝着浓浓的咖啡,特有的香味在阳台上弥散,开来了,和煦温暖的阳光斜照在身上,暖暖的让人很容易就会进入梦乡······。
那是一九六八年的春天,诺大的京城依旧沉陷在腥风血雨之中,红色的浩劫无情的席卷着古老文明的大地上,人们生活在恐惧中,战战兢兢地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家里的境遇没有一点的好转,为了避免招灾惹祸,家里对我看得很紧几乎是不许外出,邻居的几个发小发现可以去玉渊潭的后湖里去钓鱼,就来约我一起前行,由于有个叫小光子大哥的带领,家母就允许了,这一允许就让我与钓鱼相伴到如今。
一
那时候讲究的是自力更生,自制的鱼竿,自己织成的鱼护,只是花一毛多钱买的鱼漂,鱼线和鱼钩,在院子的花坛里挖上几条红色的蚯蚓,用一块窝窝头偷偷地沾上一点香油做成香味扑鼻的鱼食,早晨趁天还没有亮我们就出发了,我们要步行大约四五十分钟才能走到目的地:玉渊潭公园的后湖(现已是国宾馆的围墙中了)我们一般都是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到了计划中的地点,小哥几个分散开来一通紧忙活,架竿后就是整理座位(也就是整理出一块屁股大小的平地儿来),然后就是静心钓鱼了,我们的鱼竿一般也就不到三米长,是由三两根竹子连接而成的很是简陋,静静的湖面很是安静,薄薄的雾气慢慢地向上蒸发着,微微的风轻轻的荡漾在湖面上,湖面上的涟漪细细的在扩散,风中带有青草的清香。
早晨东边的太阳刚要冒头的时候也是鱼儿最活跃的时候,红白相间的鱼漂敏感的反应出水下鱼儿的活动,鱼漂的动作清楚地告诉我鱼的活动信息,鱼漂轻轻地顿了几下,忽然有力的向下被拉到了水中,此时需要抬竿了,同时手腕要用力一抖,好!中鱼了,鱼线忽的一下被鱼儿拽向了水的深处,人与鱼的斗智斗勇就开始了,你跑我拽,不一会儿鱼儿被鱼线拉出了水面,三四寸长的鲫鱼泛着身的折腾着,水面上泛起了大大的涟漪,不断的扩大,鱼儿无奈的被我拉向了岸边,挣扎几下后就被我装进了鱼护里成了我的俘虏,偶尔我们还能钓到近一斤重的鲤鱼,鲤鱼当时我们称之为拐子,那时候每个礼拜我们都会去个两三趟玉渊潭的后湖去钓鱼,后来有个朋友送我两付鱼竿,一根四节四米五长的竹制鱼竿,还有一根三米的,从有了正经的鱼竿,我的钓获越来越多了,每次都会有一俩斤的收获。
我们这一群边缘人是很少有人理睬的,那些骑着锰钢车的小将们不屑多看我们一眼,街道的红色小脚侦缉队很高兴我们不在街道里惹是生非了,可就是这样我们也依旧是城市里不欢迎的人,一场莫名其妙的运动就把我们赶出了自己的家乡。
二
敲锣打鼓欢送英雄一样的把我们送往的西北的蛮荒之地,美其名曰是改天换地去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我懵懵懂懂的来到了陕北下乡落了户,我稀里糊涂的就当上了一个农民,落户在葫芦边上的一个小村庄,每日里的劳动累得我腰酸腿疼,更难熬的是枯燥的业余生活,最可怕的是百日不见荤腥的艰苦生活。
在70年的春天里偶尔的发现葫芦河里有肥美的鲫鱼,在枯燥的岁月里这无疑是一种大发现,就地取材制作渔具,当地编席用的旱苇子成了理想的鱼竿,三米多长很是轻巧,而且韧性极好,简直就是为了钓鱼而专门长成的,找到小媳妇们要来她们绣花用的丝线,自己在加工一下就是上好的鱼线,没有鱼钩就用缝衣针烧红了完成鱼钩,挑选细细的秫秸做成鱼漂,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套理想的渔具,蚯蚓是唾手可得,发现葫芦河里有鱼时正好是开春之际,我选定时间和地点就跑到葫芦河边挥纶垂钓了。
我找到一个稻田的排水口处做钓点,我就是在这里发现的鲫鱼闹水,我刚开始下钩,鱼漂就有了反应,霎那间鱼漂就没入了水中,我赶紧杨杆,手中的动感告诉我已经中鱼啦,此时试着与河里的鱼儿角力,鱼儿终归是我的手下败将,没一会儿就把一条二两多沉的鲫鱼收获囊中,赶紧在下钩,同样的是鱼儿迅速地咬钩,又是一条渔获,没有半天的时间我竟足足的钓获了四斤左右的鲫鱼,简直是让我兴高采烈的跑回了我们的窑洞,老大他们看着我的钓来的鲜灵灵的鲫鱼都惊呆了,这条不起眼的小河竟有如此多的河鲜太令人不可思议了,大家一起动手收拾了鱼,炖了一大锅的鲫鱼,那叫一个鲜美异常,在老大的带领下每人是制作了一幅鱼竿,同时写信给家里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寄来鱼漂,鱼线和鱼钩,我们几个开始了垂钓于自然之中的生活,凡是阴雨天我们必是全体出动坐在河边当上半天的钓翁的。
一开始我们对鱼的鲜美是赞不绝口,可是后来由于缺油和没有作料,慢慢的我们就嫌鱼太腥了,钓鱼的频率就越来越低了。有时只是为了排除心中的寂寞才会去河边坐上半天,这样的日子慢慢的延续着,后来大家都分配了就剩我一个人了,寂寞中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去葫芦河边去钓鱼,山民们对我的举动很是不满!不好好干活的人在他们眼里都是二流子,哈怂!
得!就当自己是个哈怂得了!
三
千方百计的调回了家乡,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地,我回京后就参加了工作,我经历了八年的农村生活后十分珍惜眼前得到的一切,努力工作,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取得进步,后来有幸参加了亚运工程的建设。
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又拿起了喜爱的鱼竿,没事我就去郊区挥纶甩杆垂钓一天,尤其是休息日,约上三朋俩友的,带着渔具到郊区的关系户的鱼塘玩上一天,和过去钓鱼一样也是清晨,我们开着212吉普车奔向郊区的鱼塘,到了鱼塘我们纷纷的拿出了钓具,清一色的日本碳素渔具,鱼箱,抄网,架竿,太阳伞,偏光的墨镜架在鼻梁上,进口的鱼食早就和好了,下杆开始钓鱼,鱼塘的主人沏好了上好的花茶,热气腾腾的端到了我们的钓位,鱼池里的鱼大的都有四五斤重,一上午有时竟能钓到十多条,活蹦乱跳的大鱼一条条的装进了鱼护,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鱼漂的点点红白之间,而且什么台湾钓法,日本的渔具组合,调灵敏钓迟钝,调三钓四,半水钓底等等的都是比较先进的钓法,钓具的升级是时代最显著的特点,一根好鱼竿没有个三四千元是拿不下来的,一个原产日本的鱼竿大约要花上几万日元的外汇的。钓鱼已经成了一项高消费的活动了,不过回想起来还是当年玉渊潭钓鱼最有滋味,那是真正的垂钓!
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昏沉沉的我孤独的坐在阳台上,看着花盆里的半枝莲都已是含苞欲放了,抬眼看看窗外的小区花园,渐渐地增添了绿色,忙碌的人们匆匆忙忙的穿梭般的行走在路上,我一个退休赋闲的花甲之人看着春天的临近精神也是有了冲动的动力,想起那一篇美丽的散文中的名句:抖擞抖擞精神吧。
热水刚刚冲泡的沙巴红茶还冒着热气,浅浅的尝了一口,还算可以,戴上帽子系好围巾,戴上墨镜迈开大步走到春天中去······。
楼主的帖子让我想起那时(70年代)的鲫鱼,不由得垂涎,随便在水洼里一摸,就会有收获,做鱼时,除了盐其它什么调料都不用放,那味道鲜美极了。多年过去,很少再能吃到那种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