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清明,送别了父母入海为安,今年清明,没有父母的安息灵地需要去叩拜他们二老了,只要是有水的地方,我就可以祭奠双亲,就可以与爹娘在天魂灵交流了。
农民出身的父亲革命一辈子,可宗室家族和老屋故园的观念蛮强烈,尤其是到暮年更甚。祖上是湘人,祖籍是湖南,可老家于我,却只是写在户口本上的一个记号,是家父出生的地方。我活过了六十年,却没有一丁点儿老家的印象。
如今俺革命也成功了,彻底退休歇菜了,六十开外的我,清明节回老家去寻根祭祖,就成为首先想到要做的事情。去看看父亲出生和儿时的老屋,去祭拜一下列祖列宗,去看望村里同姓族人,再到三湘四水洞庭湖畔去踏青游览一番,背上行囊带足银两,悠哉游哉,岂不乐哉。春节时,北京亲戚们聚会我发倡议,可没人搭理我。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没人像我这般闲在,只得下决心独自去流窜吧。
设计路线,预习功课,算计开销,折腾一溜儿,四月二日,赶在清明节之前出发了,抢在上班族没放假前头开路。
湖南即洞庭湖之南,又称三湘,但三湘说法不一。有说是指:湘江从发源地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还有说是指:湘阴为“上湘”,湘潭为“中湘”,湘乡为“下湘”,合称“三湘”。 通常三湘说法还是指:湘北、湘南和湘西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四水指:湘、资、沅、澧,湖南境内最大的四条河流。其实在湖南,叫得上名来的河流上千,大多向北,入洞庭、汇湘江,涌进长江。流经益阳地区那里的是资江,益阳的车牌号是湘H,跟俺和车一样,Happy。
寻根祭祖故乡行路线图
农民出身的父亲革命一辈子,可宗室家族和老屋故园的观念蛮强烈,尤其是到暮年更甚。祖上是湘人,祖籍是湖南,可老家于我,却只是写在户口本上的一个记号,是家父出生的地方。我活过了六十年,却没有一丁点儿老家的印象......
人老了都有一个寻根的愿望,越江兄迈出了这一步,将自己思念亲人的全部情丝投入到对家乡的追访。你的家乡湖南那是红色圣地,是毛泽东、刘少奇等许多老革命家的出生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是何等有气势的地方。
我虽然出生在北京,可户口本籍贯是父亲的出生地,我这一辈子还没回过老家呢,过去听母亲说:那里有片片竹林、小河流水,是个天然大公园。哎!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呢?我的老家也是革命人瞿秋白、恽代英等的出生地。明年我一定回江南看望一下我父母的墓地,否则会一生遗憾的!
回吉无:湖南这个地方是有其特殊之处,是叫气场吧?造就一些有特质的人。可惜我不大喜欢红色,也许是人老了的缘故吧?俺还是多的喜欢绿色。
回老家,尤其是回到与北京生活环境差异很大的南方乡下老家,绝对是一番享受。与自己沾亲带故的那方水土那方人接触,会给我们在这儿干涸的头脑和身体以滋润。
不过今年你没去江浙是对的,那边成了禽流感重灾区。如明年去,最好是这个季节。
二〇一三年清明—寻根祭祖故乡行《益阳》
清明时节雨纷纷
寻根祭祖欲安魂
宗室一脉情足手
薪火相传花甲春
这是我在即将离开湖南益阳祖地那天,摆席宴请宗室族人团聚时,篡改杜牧那首著名的《清明》诗,即席编诵的几句。借此表达自己二〇一三年清明之时,来到潇湘之地祭拜先人魂灵;溯寻上祖根源;探访家父故里;看望故乡亲戚;代不能前来的兄弟姐妹们,为列祖列宗进香祈福。
各地风俗习惯不同,益阳这里是在清明日的头一天,就是四月三日,即开始清明的祭扫活动,他们称之为“寒食节”,我到的正是时候。
清晨从火车站直接被接到益阳郊区乡下老家上马坪村,休息片刻就跟着去准备祭拜的用品,吃罢中饭就开始到故去族人各个坟上去祭扫。同姓亲戚们也都各自置备了祭奠的用品,大家热热闹闹一同前往各处的墓地,他们每年都是这样。
乡下还是实行的土葬,各家都有自家划分的墓地,分布在村子周围。本姓家族在这个村是大户,但最年长先辈的坟墓也就只有我爷爷奶奶的。我只在爷爷奶奶坟上下跪叩首,在其他故去族人坟上,我只需鞠躬揖拜即可。整整一下午的活动
在故乡过清明那几天的天气,回想来也怪怪的。祭扫活动那天时而一阵小雨飘落,时而太阳又露出头来,一阵还有薄雾飘来荡去;而到清明日那天,尽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等到宴请亲友那天艳阳高照、风和清朗,令人神清气爽。想来俺还是个有福之人吧。
那里扫墓要用到的祭品一般是纸花、烛香、黄纸和鞭炮。程式为:首先清理一下墓地,把上一年遗留残破的纸花之类取下烧掉,换上新的;新纸花用新竹子挑起插在坟头上;再开始燃烛、烧香、磕头,这时需要与墓主讲话。
我对爷爷奶奶说:我代您们在北京的孙子孙女们来看望您们二老了,祝愿您们在天之灵安详,保佑您们的子孙安康。然后举香叩三个头,把香插在坟前。再把代表冥币的黄纸燃着,抛撒在坟墓周围;最后把几米长的鞭炮,绕坟堆一圈燃放,就算完成全套的祭扫仪式了
要说寻根祭祖有什么收获,估计也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吧。我其实真不信这套带封建色彩的程式性活动,而且极不赞成那里至今还时兴的土葬风俗。我给亲戚们讲了我的父母火化海葬和捐献遗体的事儿,他们认为今后那里兴许也会实行。
南方乡村的生活条件的确比起北方好很多,一人不到一亩地,水田两季稻基本吃不完,除了卖一些,还自己做一些谷酒。房前屋后种的菜根本吃不了,坡地竹林里散养的鸡群,门前鱼塘里放养各种鱼,都可以随吃随弄。因为去年闹过了猪瘟病,那里就都不养猪了,吃肉的话就到集上买。那儿种什么长什么,养什么活什么,什么都能自给自足,这在北方农村恐怕就不易。
门前堂弟家的鱼塘,弟媳妇捞上来鱼现杀。
关于养老,接下汇报的,还有好的你难以想象的呢。
清明后外出,也看到了田地里的坟头上用竹子挑起的纸花,灯笼等。看来各地风俗都差不多。
南方山好水好风景好,可冬天的阴冷潮湿不好过,尽管时间不太长。许多南方的孩子们冬天不愿意回家。
在那里我受到从未感受过的尊敬,倒不全是因为我来自首都北京,主要还是我在这些亲戚当中的辈分高。除了我们一起坐在中间的那位八十多岁的堂兄,平辈人没有几个,而且我还是年长的。有一些侄辈的亲戚年纪比我大,可那里论辈分,他们就得靠后咧。他们讲究这种辈分关系,俺也过了一把被尊老的瘾。
还有一个感觉蛮好。以往到农村总会有人跟你论项目谈投资,这回没有。就我这一退休的白毛老头,人家也清楚,不可能帮上什么忙了,不给人捣乱就不错。但湖南人欢喜谈论政治,几个城乡结合的侄子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可谈国际、论时政、说古道今,那肚里的货可真是不少。
他们家家都挂毛主席的像,倒没见那些财神奶奶、灶王爷的。我问他们为什么?答案非常肯切而实际,只有毛主席给他们带来了今天这日子,毛主席管用,其他人都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