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看《寻根守望》有感

1楼
冀石京 发表于:2014/1/22 18:07:00
 

                                                          看《寻根守望》有感

      一早来到中华世纪坛走进展厅,一幅灰色调的展板悬于墙上——寻根守望。左上方是耸立在高山之上的宝塔山,右下方是北京天安门。连接宝塔和天安门的是延河上的大桥,一队背着行囊的人马正走向大桥,走向宝塔山。展会的副标题是——沐浴圣地洗礼的北京知青。

      众多的老知青,那些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到展会的开幕式现场,为展会的开幕助威喝彩。知青的前辈邢燕子、侯隽来了,知青网站的站长来了,为此次展会出力呐喊的众位人士也来了。为了寻根为了守望,众多的仁人志士聚拢在这里等待着展会开始的那一刻。

      随着邢燕子大姐一声展会“开幕”的声音落地,展厅的大门徐徐开启,这些如今花甲之年的知青,这些展板中的主人翁,这些当年的学生娃,这些曾经的亲历者,急切的蜂拥着涌入展厅。

      老照片似当年情景再现。“看,这就是我。”站在自己年轻时的黑白照片前。“看,那就是我们一队知青的合影。”年少时的俪影,年少时的激情。望着那些昔日自己的照片,是回味、是怀念,五味杂陈该何以表述。文字这时显得是那样的无力,那样的飘渺,那样的不值一提。

      住过的窑洞,再熟悉不过的小院,碾子、磨盘,还有那捂着眼睛在磨道上挪动的毛驴。犁地的年轻人是来自北京的知青,背柴的女子是北京来的姑娘。炕上的油灯,纺线的纺车,装满粮食桩。知青当年曾经的生活是融入黄土高原的融入乡俗的日日夜夜,是一段难以割舍的回望。

      做为要励志“扎根”农村的知青,我们食言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的北京娃,那些年轻人还是把知识和文化带到了厚重的黄土之上。长长的银针,学习医学知识的笔记;站在讲堂上的老师(知青),他们(她们)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乡亲、为孩子尽着自己的所能。年轻人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哪怕是在贫瘠的土地上。

      看着年轻时的你我,回忆年少时的一幕幕。补丁摞补丁的裤子;粗针大线的毛袜。因为有了那时的生活才锻造了我们后知青的坚韧不拔,得与失这可以互换的辩证关系我们相得益彰。开幕式一位女知青说得好:和成年累月在地里劳动的农民相比我们吃的那点苦算得了什么。正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看展览的人们,那些当年的知青,那些老照片上的少男少女们脸上一直挂着浅浅的微笑。

      毕竟是历史,曾经的过去时,现在大家过的还好,还算幸福美满。笑看人生,难得的至理名言。

2楼
山杏儿 发表于:2014/1/22 21:58:00
    当年在延安插队的北京娃,45年的时间已到耳顺之年。那段艰苦的生活铭记在脑海的深处。窑洞、煤油灯、磨盘、毛驴、拉拉车等老物件至今记忆犹新,是在农村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3楼
盖头坪 发表于:2014/1/25 22:28:00
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4楼
屹梁梁 发表于:2014/1/25 22:57:00
最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一起共同回忆我们的真情岁月!
5楼
冀石京 发表于:2014/1/26 22:31:00

      我的几句观展有感得到山杏、盖头坪、圪梁梁三位版主的肯定和众网友的游历,谢谢评述,谢谢关注!

     至此农历马年将要来临之际:

                                             祝延水河上的知青朋友们新春快乐!马年吉祥!

共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15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