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19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19]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我的知青岁月

1楼
老茶 发表于:2014/3/11 15:07:00

 

    我是1968916日到内蒙古临河县上山下乡的北京知识青年,屈指算来已有四十六个年头。2012年为了纪念我们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我写过一些上山下乡的回忆文章,取名“我的知青岁月”。由于没有做系统的筹划,只是反映知青的生活片段,因此每篇都另加了小标题。现在贴在这里,只为留下一些纪念。


一、凉拌西瓜皮

 

    1968916日,是我们上山下乡的开端。从这一天起,我们就是一个农民,开始吃农村饭了。在城里,我们是每天看着母亲用炉火烧菜、做饭,自己很少动手。现在一下子面对柴锅、土灶、风箱、柴火……,做饭简直成了一个天大难题。下乡第一年,生产队了解我们的难处,对我们很是照顾,为我们派了一个大婶,专门帮助我们做饭,吃饭的问题得到了暂时的解决。这一时期,我们也开始熟悉做饭的门道,特别是烧柴、点火的窍门。

    第二年,做饭的大婶就不再来了,我们开始自己点火烧饭。我们知青小组对做饭进行了安排,全组五男五女共十个人,男女搭配分为三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为三个人,另一个小组四个人。我、大可和一个女生分为一组,三个人各有分工:大可比较会做饭主厨做菜,我负责做主食,那个女生主要是烧火、拉风箱。虽有分工,三个人还是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做饭一个任务。

    原来在家时,我常帮助母亲做饭打打下手,学会了擀面,切面,因此经常给大家做面条吃,改善生活。但是要说做菜,那可麻烦多了,为此大可真是动了不少脑筋。农村的饭秋天里还算好做,队里分回的土豆白菜是看家菜,自留地里长的茄子辣椒是时鲜菜,菜谱还算丰富。冬天虽然仍以土豆白菜为主,但入冬年前宰杀了猪肉,就可以开大荤了。最不好过的当属春夏交接的时节,俗话说“青黄不接”。那时猪肉缸里已经见底,用白菜积的酸菜已经吃光,土豆也差不多吃完了,有也长出了芽子,自留地的菜还没长成,吃菜就成了大问题。

    大可是个细心的人,总能想出一些办法,做一些菜肴,为大家增味、下饭。记得他从地里挖来准备喂猪的苦菜中,挑一些嫩的苦菜,用开水抄出来,拍上蒜兑上醋,一拌就调制出一道美味的凉菜。更有甚者,一次在西瓜下来的时候,他见大家吃瓜时剩下的瓜皮很厚,就动手把瓜皮收起来,削去外面的黑皮,切成瓜条,用盐一杀,炸一点花椒油,做成了一道凉菜。现在想起来,当时在没菜的日子里,有这样一道清香脆爽的菜肴,也是一种享受。至今有时还想起那盆凉拌西瓜皮,还感到那一种别样的清新爽口。大可是好样的,他的能耐是多面的,不仅会武术,还是一个好厨师。这可是个小秘密呦!

    我们一起做饭的日子经历了两年多,后来我就离开了农村。但每每闲暇时,我常常想起那一段日子,会有许多感触:下乡锻炼了我们,烧火做饭也锻炼了我们,它不止让我们增长了做饭的本事,还使我们增强了对生活的认识,增强了生活的勇气。我怀念我与大可同炊饭的历史,也怀念那盆凉拌西瓜皮……。

    正是:土屋共住两三年,一组同炊午晚餐。

               苦辣酸甜皆入味,瓜皮凉拌最时鲜。

                                                                                 2012-6-1

2楼
千帆过 发表于:2014/3/11 19:59:00
    老茶的知青组所在的农村应该说条件还是不错的,生产队秋天还能分点白菜土豆什么的,我下乡的地方土地太贫瘠,因而粮食产量很低,所以队里舍不得用农田种菜,那几年青年点的饭菜都是怎么糊弄过来的真的是一笔糊涂账。
3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14/3/12 8:39:00

下乡开始学做饭,

大可手艺真是全,

难忘凉拌西瓜皮,

解决当时大困难。

4楼
老茶 发表于:2014/3/12 10:05:00
以下是引用千帆过在2014-3-11 19:59:00的发言:
    老茶的知青组所在的农村应该说条件还是不错的,生产队秋天还能分点白菜土豆什么的,我下乡的地方土地太贫瘠,因而粮食产量很低,所以队里舍不得用农田种菜,那几年青年点的饭菜都是怎么糊弄过来的真的是一笔糊涂账。

我们插队的地方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讲的就是这里。当地农民生活不算富裕,但是吃喝可以满足,我们插队到这里,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感谢“千帆过”点评。老茶有礼了!

5楼
老茶 发表于:2014/3/12 10:07:00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4-3-12 8:39:00的发言:

下乡开始学做饭,

大可手艺真是全,

难忘凉拌西瓜皮,

解决当时大困难。

“龙行天下”版主辛苦了,感谢你赐玉鼓励,老茶诚当努力。问候龙版主。

6楼
老茶 发表于:2014/3/12 10:11:00
 我的知青岁月:

二、风雨牧羊海


     牧羊海(当地把湖都称为海子)是一个河套黄灌区因泄洪形成的湖,水量有北京龙潭湖大小。海子边上没有住家,只有牧民放的牛、马、羊,不时从这里走过。

     我们承建的兵团房屋就在牧羊海的旁边,一砖到顶,砖木结构。十月份,我们去的时候,墙体部分还在砌筑中。我们没有什么技术,只能做和泥、递砖等小工的杂活儿。随着墙体和架板的的升高,递砖就越加困难。在架板下,你要把砖一块块的抛到五、六米高,才能让上面的师傅接住。一天下来,不要说胳膊有多疼,就是手掌都磨出许多水泡,甚至磨出了血。这个时候你不能喊疼,还要装出没事的样子,用破布包包继续工作。房屋封顶上大泥的活儿,也是小工子的苦活。首先要把土、草、水三者搅拌在一起,搅合均匀,就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有时恨不得脱下鞋,直接用脚搅拌,但在深秋时节这是万万使不得的。泥和好了,还要把这粘粘的泥巴用铁锨搬到房上。在房顶和地面之间的架板上放一个泥槽,通过两次传递,将泥搬上房顶。这个时候是非常要紧的,泥的用量很大,不能有半点耽搁。一次上泥下来,自己就累的上气不接下气,恨不能把心脏跳出来。工作的苦累是难以想象的,为了赶工期,工作时间也是难以想象的。每天天一亮就起床,不用洗脸,在野滩里方便一下,就开始干活。等做饭的师傅做好了早饭,再回来吃饭。就这样,除了吃饭、方便,一直要干到晚上看不见了才收工,每天工作不少于十二小时。

     劳动异常艰苦,但生活十分简单。早饭一般是糜子米饭,刚来时,还有从队里带来的茄子、土豆,做一些菜,算是丰盛之极了。后来因周围也没有人家卖菜,就只能干啃米饭了。中午一般是蒸馒头,一人一个,大约一斤二两一个,那是我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大馒头。晚上一般是吃汤面,面里除了有盐,出锅前呛一点油外,什么都没有,就这样也未必能吃饱。吃饭要排队,顺序到锅前盛面。为了能多吃一点,有人刚盛完就又站到队尾,边站队,边往嘴里划拉,一点不怕热面把嘴烫起燎泡。我们知青吃饭慢,总是吃不饱,刚吃一碗就没面了。后来我们吃面就改用了饭盆,第一次少盛,第二次打满,就能吃饱了。在工程期间,我们也打了两次牙祭。一次是从牧民手里买了一只羊,炖了一锅羊肉,每人一大碗,大约有三斤。我们几个知青一顿就干掉了。还有一次,附近的老乡家死了一头猪,被我们以低价买了回来,炖了一锅,大约人均一斤半肉。看着白花花的猪肉,没人说病猪长短,也不觉油腻,只有香味,我们也是一顿就报销了。艰苦的生活撑大了肚子,这一年我的体重居然突破了160斤,是自己的历史最高水平。

     我们住的是用柳木椽子搭成的窝棚,面积不小,二十几个人都能挤在里面。窝棚中间有一人高,利于人们走动;两边低,正好躺下睡觉。四周用柳条靶子围挡,透风很好,只是夜里有些冷。棚子上面没有防雨材料,铺了一层土,只能遮挡一点风寒。一天下了一场大雨,工程无法进行,大家只好躲在棚子里避雨。谁知雨下得越来越大,棚子里面变成了一片泽国。大家没有去处,只好个人抱着自己的铺盖,蹲在铺位上祈祷老天,快快停雨,出太阳吧……。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使我们忘记了观看牧羊海的美丽景色。一天轮到我去捡牛粪,我才走近牧羊海,仔细看了一下她的容貌。牧羊海这是个放牧的好去处,经常有牛、羊从湖边走过,留下大量的牛羊粪。晾干的牛粪是十分好的柴火,易燃、火旺,我们每天做饭就用牛粪烧火,没有什么气味。但是捡牛粪也不是很简单的事,要辨别清楚那滩牛粪是干的,那摊是湿的,真要有一支慧眼。一开始下手就抓,往往摸一把稀屎,恶心的连饭都不想吃了。我边看风景边检牛粪,一会就捡了满满一小车。这一会儿自己感觉是最惬意的了。

     经过两、三多月的苦战,终于在年底前完成了全部建筑工程。看着自己盖起的房屋,想着这些日子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心里一阵阵酸楚、一阵阵甜蜜。是痛苦多,还是骄傲多,谁也说不清楚?生产队的大车来接我们了,我们告别了平地建起的砖瓦房,告别了这本没有人烟的牧羊海,想着这房屋即将迎来的新主人,我想我们该换班了。尽管这里依然艰苦,但目前他们绝没有我们那样艰难。兵团战友们,看你们的了。

      正是:弄瓦搬砖做小工,牧羊湖畔探人生。

               梳风沐雨劳心智,滴汗成金筑内功。

                                                                                      2012-6-11

7楼
麻沙老农 发表于:2014/3/12 10:56:00
      参加劳动,吃得多,又在长身体的阶段,体重容易增加。插队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有的知青插队第一年体重就增加不少。我们队里有一个知青回城探亲时,左邻右舍见了都说:“上山下乡回来,人都长胖了,不错。”他的老妈心疼儿子在山区受苦,坚决不相信。用手指按他的脸颊,边按边说:“不好,肿了。”
8楼
千帆过 发表于:2014/3/12 22:24:00
   老茶的文章很吸引人,那吃面条的情景我也相当熟悉,出民工时吃饭和抢饭一样。拾牛粪那段看的我不由得笑出来,真是逗死人了。谢谢老茶对纪实的大力支持。
9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14/3/13 7:45:00

牧羊海边盖房屋,

劳动量大生活苦,

拣拾牛粪要精心,

任务完成心中舒。

10楼
老茶 发表于:2014/3/13 13:37:00
“麻沙老农”说的一点不假。年轻的时候,艰苦的劳动加上缺油少菜的生活往往使人发胖。但当时人们不会想到减肥,觉得胖了也是一种福气。问候“麻沙老农”天天快乐。
共19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19]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90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