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鞭炮声震耳欲聋,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过了今晚,这个年也就算暂告一段落。如今的年,通常都是在走亲串友,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中不知不觉中度过的。俗话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自然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也会经常思念起已故去的父母和长兄,他们没有充分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怀念亲人的同时也常常会回忆自己这大半生中所度过的每一个年,每一个春节。
当然多数的年,都已经记不清了,而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些比较难过的年。尤其是常常想起自己的青年时代,那时自己作为一个知识青年曾经奋战在祖国的边远牧区——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我在牧区生活了4个年头,在那里过过两个年.其中第一个年是终生难忘的。那是1970年的春节,当时大部分知青都已回家过年了,我们队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天津知青,时值严冬季节我们住在远离公社和队部的一个叫查干陶勒盖的地方,旁边只有一个相邻的蒙古包,住着布尔奈一家.那时正是阶级斗争的年代,虽然他们一家人待我们很不错,但因为他家是牧主成分,属于"阶级敌人"之列,所以我们和他们仍然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是相安无事罢了。我们几个知青孤零零的呆在自己的蒙古包里,已然要"弹尽粮绝",真是要吃没吃的,要烧没烧的。牧区的"燃料"就是牛粪,羊粪.用它来取暖,做饭,烧水。我们那时都很年轻,也就刚刚18岁,在今天的大人眼里纯粹就是孩子。自然独立生活能力还不行,尤其是在牧区的生活的经验,过日子这些东西都不怎么懂,何况那是在蒙古牧区,过着草地游牧的生活,很多在草地生存的本领都还没学会.当地的牧民,特别是家庭主妇相当的勤劳,一天忙到晚,烧水、挤牛奶、做饭、拣牛粪、样样井井有条。而我们都比较懒散,相互又有些"靠帮",所以到后来,队里给拉来过冬的牛粪,羊粪都烧光了,过冬的羊肉也吃得差不多了,粮食也不多了。没办法,我们只能自救,白天我们几个人身背粪筐分别在周围几个山梁上寻找牛粪,羊盘,然后弄回来取暖,要知道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冬天的气温最低可达零下40度,睡觉的蒙古包内,如果没有炉火瞬间就会到零下20多度,如果我们没有取暖的牛粪,说不定就会被冻死的。
那一年的“年三十”,在蒙古包里过年,我们没有鞭炮的喜庆热闹;没有亲人团聚的快乐;没有丰盛好吃的年夜饭;只有面对空旷凄冷的大草原,油然而生的思乡之情。我们几个知青草草地吃了点噶瘩汤面,早早地钻进冰冷的被窝,,大家唉声叹气一番之后就睡下了.这就是离家后远在异地他乡过的第一个年。如今38年过去了,那个“年三十”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想想过去,再看看今天,真是天壤之别啊!
今天的日子过得虽然不能算得上十分舒心,社会竞争,就业困难,物价上涨,对每个人都有压力。但是吃的好穿的暖,有电脑、电视、电话、汽车、大房子,甚至有的人还住上了别墅之类等等,人们仍然常常感到不能满足,会抱怨,会失落。但是相比于过去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们仍然是幸运的.据我所知,我们一起下乡到牧区的老知青们,已有多人都因为疾病失去了生命,离开了人间,他们都没有充分的享受快乐的生活.我们活着的人应该知道珍惜,知道满足,知道感恩,从追逐功名利禄之中解脱出来,要超然一些,洒脱一些,要淡薄名利,要善待他人.
一年又一年,儿时觉得年来得太慢,总是盼望着过年,过年有好衣穿,有好吃的父母给做。而今,年纪一天一天的大了,觉得这年过得太快了,快得让人感到害怕.所以更应当珍惜今后的日子,特别是我们这些经历过“过年”的酸甜苦辣的知青朋友们。
愿你和当年的战友们开心!
也希望你能把更多的帖子发来这里!
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