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天空中飘起雨雪。
威县固献乡刘河北寨村的刘尚云家,凌乱而冷清。全家每个人的脸上都布满愁容,而刘尚云的爱人因为哀伤过度已病倒在床上,不时发出撕心裂肺的呻吟。
原本这是个幸福的家庭,悲剧来自不久前女儿刘伟的自杀。在石家庄学院上大三的女儿刘伟今年即将面临毕业,这个春节她都没顾上回家和家人团聚,一直在为就业而四处奔波和焦虑着……而家人再次见到她时竟然已是“阴阳两隔”了。(选自《女大学生死亡日记》)
这是一篇滴血日记,女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在别人看来,你们大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真正做了大学生才知道远非如此,工作是何其的难找,未来又是何等的渺茫。一切都是个未知数!”
“早知如此,我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孩,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日子,也就知足了!为什么非要走这上学路,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罪。”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所在城市的事件,我的心在流泪;如果说三十多年前的下乡对我们每个人是一种磨难的话,那么如果在今天,我宁可要那份磨难,而不要今天迷茫。
当年我们下乡,经历了几年劳动,我们必竟回城了,有了一份工作;如今的孩子要中考、高考,几番拚搏下来毕业后,他们自己都不知干什么,不知何时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城里的孩子在同等条件下,要比农村的孩子就业好一些,那些借钱上学的农家子弟不知路在何方。
如出生在今天,我仍愿意上山下乡当知青,几年后,不用各种考试,可以有一份工作,这是当今青年的求之不得的事情。
说得好,非常赞成!
我们的教育是出了症结了,教育从上世纪中叶的荒芜中走出来,慌慌地追赶世界经济文明的发展,一方面教育的力度不容轻缓,另一方面,大量的优秀人才又被板滞的教育模式所扼杀。孩子一直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成了上紧了发条的学习机器,经过十几年严酷的程式化旋转,很多自然天赋被消磨殆尽,还有半数以上会被筛滤在大学门外。发达国家受高等教育的人可达百分九十以上,他们人才的选用已不再单凭一张学历,而是要考核实际工作能力,教育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我们的孩子为了一张学历要苦争苦读十几年,把烂漫的童年和灿烂的少年时代都支付给了粗糙单一填塞式教育的学校。即便这样,学校有限,要挤进去,必须承受超负荷的学习压力。
就家庭而言,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与传承。教育一旦失败,全家黯然。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要想把孩子从重负下解脱出来只有政府投资设立更多的高中,大学。要想爱护培育好自然天赋的幼苗,就需要更多的教育家来思考和改良现实的教学方式。教育的精致需要物质的丰富和人文精神的温润。
我急切期待国家教育的改革,使更多的孩子有书读,有工作,全身心地建设自己的祖国!
学生自杀首先要拷问教育制度,因为孩子是教育出来的,她不能面对社会问题。
其次,“毕业即失业”并非现在才有,大学扩招的直接后果是失业压力直接施加在毕业生身上,使他们为就业问题疲于奔命。
再次,如四楼所说,一个农家的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却承载起过高的“期望值”,这就使人无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最后,农村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挤在城里找工作?他们就不能回去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