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知青岁月》录-----难忘的知青岁月

1楼
难得糊涂 发表于:2009/3/26 11:10:00


                            难忘的知青岁月
                                                 
                                                      张恩正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了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狂潮。商洛也和全国一样,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
  当时,大街上贴满了“上山下乡光荣,留在城市耻辱”、“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等巨幅标语。各个居委会、居民组也都上门动员,说服那些对上山下乡有一定顾虑的家庭。

                                   
                    决心下农村

  
    那时,虽然大家知道上山下乡后,有可能一辈子留在农村。但是一方面出于同学们的革命热情,另一方面也是大势所趋,大家都纷纷表示决心,坚决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奔赴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去锻炼,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农村干一辈子。
  当时上山下乡的地点是:商中的知青在杨斜区和北宽坪区,而城中的同学集中在板桥区。我选择了杨斜区。
  1969年元月7日上午,准备上山下乡的学生们背着各自的被褥,拿着换洗的衣服和日用品,有的还缠上了裹腿,在商县东方红广场集中。大家向毛主席塑像宣誓表完决心以后,乘着敞蓬军用大卡车,唱着革命歌曲,高呼革命口号,分别奔赴各自的上山下乡目的地。
  经过两个小时的巅簸,我们来到了杨斜区公所。这里地处秦王山下,虽然四面环山,但还有条乡级公路。第二天我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行三人被分到了下石窑沟。我们三人带着好奇的心理,高兴地背上行装,跟着大队支书走进了这个20多里长的狭长山谷。一路上,不时发现有蛇和其它野生动物出现。
  谷中有五个生产队,一队在沟口,五队在山谷的最深处。我们被安排在三队并住在一个公房里。晚上,我们睡在当天农民给刚刚盘好的土炕上,炕洞里燃烧着队上准备的干破柴。刚刚入睡,还没有什么感觉,谁知到了半夜,被褥全成了湿的,水蒸气直冒,我们几个变成了落汤鸡。原来,刚刚盘好的土炕必须要用火烧一天一夜,上面再叩上几个大瓦盆,象拔罐一样“抽水”,等土炕完全干透以后才能使用,按照农民的话说叫“出水”。而我们的突然到来,使农民措手不及。
  第二天早上,支书告诉我们,接公社通知,县上说知青应该全部分到公路沿线,所以我们被分到了路边的松云五队,也称庙后村。这里距公社只有大约三里地,路边有一个老爷庙,也称松云寺。庙里有一棵古松,这棵古松高不过4米,却横向生长,而且枝叶茂盛,据说这棵古松已经有几百年的树龄了。我们三人住在小队的公房里。公房里有一个用木板搭起的楼,还有一个早已经盘好的土炕,这是队上的存储室。这里楼上楼下全是尘土,到处都布满了蜘蛛网。
                       
                    下乡过三关

  
     对于我们这些一直在城市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年轻人,突然来到农村单独生活,必须要经过三关:住宿适应关、做饭吃饭关和劳动关。
  住宿适应关:刚到农村,我们三个人挤睡在一个土炕上,因为都是年轻人,感觉很新鲜很亲切。但是,农村的条件和城市相差甚远,首先是没有电灯,照明用的是蓝水瓶做的煤油灯。因为给我们盘的灶没有烟筒,做起饭来满房子都是烟,熏得人受不了。另外,跳蚤和蚊子咬的人受不了,特别是我,一旦被咬,皮肤就会红肿甚至感染,很长时间不得好。直到后来,大家分开睡上了床,并撑起了蚊帐,才好了一点。
  做饭吃饭关:对于我来说,在家时从来没有做过饭,也不会做饭,而到了农村,必须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做饭。经过一、两个月的学习,我学会了擀面、烙锅伙、做糊汤等做饭技巧。另外,因为知青要到其它队上去宣传党的政策和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所以经常在农民家里吃派饭。记得有一次在农民家里吃饭,给糊汤饭里放的削儿叶也不用水洗,从地上捧起直接就倒进了锅里。主人还特意给我们拿出了用糠和嫩玉米芯子做的炒面,用糠麸皮做的饼子。啊!炒面里有虫子在跑,饼子用牙一咬,沙子碜得人牙疼。为了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我硬是咬着牙把这些东西吞了下去。
  劳动关:来到生产队以后,队上把男的都当全劳力用,给我们都记十分工。这里的全劳主要是挖地、担粪、抬石头。挖地经常在十分陡峭的山上,用的是象两根象牙一样的牙镢,人和地成45度角,所以农民把镢把作成弯的,使牙镢和镢把前面部分也成45度角。因为是沙土地,里面夹杂着碎石,在挖地时,我们的脚经常被埋在了沙土里,所以大家都要缠上裹腿。开始,我们挖地不掌握要领,大家手上打起了血泡,一、两个月后,血泡就变成了老茧。
   松云寺对面山上有个漆塬,在漆塬挖地时要吃早饭,并带上大锅、粮食,中午在地里做一顿饭。大家除带牙镢外,还要带上扁担、绳索和镰刀,为的是在午饭后劳动之余,还要砍柴禾(松梢子)。放工时,每人都担一担松梢子,经过崎岖的山路回家。我们开始不习惯,但不久,我们也和农民们一样,每在漆塬挖地回来,都要担着柴禾回家。
   
                     任教松云寺

  
   第二年开春,队长通知让我去大队办的小学——松云小学任教。松云小学在松云寺内,因院内有一个遮天闭日的松树而得名。这里原来是敬奉关圣的老爷庙,文革中神像被破坏,只剩下一个戏楼,两个院子,几排房。其中一个院子是敬老院,另外一个院子就是松云小学。学校内只有一个教室,一间教师办公室。松云小学有四个年级,加起来总共只有不到四十个学生。这不到四十个学生上课都在这一个教室里,一个年级一排,称为“复式班”。
  对于高中毕业的我,教初小真可谓是小菜一碟。在这里教书,课表由我定,所有的课都由我一人代。我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制定了教学计划。早读必须大声读,谁背熟课文,就在其名字下面划一对勾。上课时,先给其他三个年级布置作业,写生字、作算术作业。给上课的年级在讲解完课程以后,布置作业,接着又给其他年级讲课。讲课时,我尽量多提问,以开发同学们的智力。有时还让同学们上黑板作题,以培养同学们的兴趣和听课注意力。为了不耽误教学进度,上午和下午我都在不停的讲课。尽管如此,学生一天也只有四分之一的听课时间,四分之三的自习作作业时间。为了提高校园的活力,每周我还安排了集体体育课和集体音乐唱歌课。
  尽管一个学校四个年级只有我一个老师,但是教书比在队里上工轻松多了,不但工分照拿,每月还能拿到几块钱的补贴。我在松云小学任教的时间里,经常利用放学后和星期天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所以和学生以及家长关系十分融洽,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普遍得到了提高。由于在松云小学任教期间成绩显著,第二学期我就被聘请到公社的完小教书。
         
                     我们队上的人和事

  
   我们队上的人都十分憨厚。有几个老人,都有五、六十岁了,一位是栓子叔,为人热情,肯帮助人。我们刚刚来到生产队,劳动工具不趁手,劳动技术不熟练,是栓子叔给我们安上了撅把、锄把,并给我们做了扁担,使我们干起活来得心应手。还有一位李大叔,虽然家庭成分高了点,但十分勤劳,上工肯出力,而且心地善良,群众关系好。因为住在我们对面,经常给我们送这送那,关心我们的劳动和生活,使我们十分感动。
  另外还有位升子叔,是队上的贫协主席。因为家庭人多劳力少,家境比较困难,上工“歇火” 时(就是休息时候)经常打盹,看见他那疲惫不堪的样子,让人同情。我们经常把旧衣服送给他。
  我们队上有一个三十来岁的人,从小不吃米面,不吃糊汤,只吃黄豆和黄豆制品,人称“豆腐娃”。这个“豆腐娃”可不简单,经常光着个脚板,就连去漆塬挖地时也不穿鞋。虽然家里很穷,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土炕上,只有一张破凉席和被子,有半年时间都在烧炕。但他却很满足,人穷志不穷,爱开玩笑,干起活来点子还不少,经常给队上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冬天农民取暖,都是用庄稼地里的桔杆以及树根(也称疙瘩)烧炕,烟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很多农民因此成了“烟熏眼”或者“粘眼子”。但大家却都很乐观,风趣的说:洋芋糊汤疙瘩火,去过神仙就数我。
  松云五队每个工价值两毛多钱,在当时还算是不错的队。大家上工时都很卖力,干累了队长会说“抽袋烟”,或者说“歇火”,大家就休息一会。上工时年轻人都很风趣活跃,经常在一起打情骂俏。特别是给地里施肥时,男女一起上工,“歇火”时男的说脏话,几个中年妇女会把男的压倒给裤档里放粪土。为了和农民“打成一片”,我们也经常买一盒烟,发给大家,但使我也沾上了抽烟的坏习惯。
  1971年4月的一天,大队支书通知我,并和前来招工的人见面,我被招进商洛地区农机修造厂当了一名工人。尽管当的是铸造炼铁的大炉工,但我也十分高兴,因为从此离开农村,有了一份正式工作,进城吃了商品粮。                     

2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9/3/26 11:49:00
欢迎把《知青岁月》中文章发上来!
不过不要用“转帖”字样的好!
因为这样将被移入其它栏目中!
特告!
3楼
难得糊涂 发表于:2009/3/30 20:58:00
农村土话:
“歇火” -----就是农村上工中间休息的时候  。
 “复式班" ----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一个年级一排。
“疙瘩”----冬天农民取暖,用树根烧炕,把树根称为疙瘩。
“出水”-----农民对刚刚盘好的土炕必须要用火烧一天一夜,上面再叩上几个大瓦   盆,象拔罐一样“抽水”,等土炕完全干透以后才能使用,按照农民的话叫“出水”。
商洛农民的一句风趣话:洋芋糊汤疙瘩火,去过神仙就数我。
4楼
槐乡 发表于:2009/3/30 21:00: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5楼
梧桐树 发表于:2009/3/30 21:38:00
       洋芋糊汤疙瘩火,去过神仙就数我。
       多好的人民啊。
6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9/3/31 10:15:00

洋芋糊汤疙瘩火,去过神仙就数我。
经典!

7楼
轻舟 发表于:2009/3/31 10:22:00
永远难忘的经历!
8楼
难得糊涂 发表于:2009/3/31 21:03:00
洋芋糊汤疙瘩火释意:
    洋芋-----即土豆,
    糊汤-----玉米榛及玉米面一起熬的粥,
    疙瘩火-----树根烧的火.
洋芋糊汤疙瘩火的意思就是农村人吃着玉米榛及玉米面和土豆熬的粥,烤着用树根烧的火,是多么的幸福!真乃神仙过的日子!
9楼
难得糊涂 发表于:2009/4/6 20:59:00
特别是给地里施肥时,男女一起上工,“歇火”时男的说脏话,几个中年妇女会把男的压倒给裤档里放粪土。------真的!
10楼
新曹农场战友 发表于:2009/4/10 14:52:00
读后不由勾起自已的知青生活回忆,知青的经历,对于个人来说,是自己一生中值得回味、珍视的经历。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68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