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
张恩正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了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狂潮。商洛也和全国一样,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
当时,大街上贴满了“上山下乡光荣,留在城市耻辱”、“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等巨幅标语。各个居委会、居民组也都上门动员,说服那些对上山下乡有一定顾虑的家庭。
决心下农村
那时,虽然大家知道上山下乡后,有可能一辈子留在农村。但是一方面出于同学们的革命热情,另一方面也是大势所趋,大家都纷纷表示决心,坚决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奔赴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去锻炼,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农村干一辈子。
当时上山下乡的地点是:商中的知青在杨斜区和北宽坪区,而城中的同学集中在板桥区。我选择了杨斜区。
1969年元月7日上午,准备上山下乡的学生们背着各自的被褥,拿着换洗的衣服和日用品,有的还缠上了裹腿,在商县东方红广场集中。大家向毛主席塑像宣誓表完决心以后,乘着敞蓬军用大卡车,唱着革命歌曲,高呼革命口号,分别奔赴各自的上山下乡目的地。
经过两个小时的巅簸,我们来到了杨斜区公所。这里地处秦王山下,虽然四面环山,但还有条乡级公路。第二天我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行三人被分到了下石窑沟。我们三人带着好奇的心理,高兴地背上行装,跟着大队支书走进了这个20多里长的狭长山谷。一路上,不时发现有蛇和其它野生动物出现。
谷中有五个生产队,一队在沟口,五队在山谷的最深处。我们被安排在三队并住在一个公房里。晚上,我们睡在当天农民给刚刚盘好的土炕上,炕洞里燃烧着队上准备的干破柴。刚刚入睡,还没有什么感觉,谁知到了半夜,被褥全成了湿的,水蒸气直冒,我们几个变成了落汤鸡。原来,刚刚盘好的土炕必须要用火烧一天一夜,上面再叩上几个大瓦盆,象拔罐一样“抽水”,等土炕完全干透以后才能使用,按照农民的话说叫“出水”。而我们的突然到来,使农民措手不及。
第二天早上,支书告诉我们,接公社通知,县上说知青应该全部分到公路沿线,所以我们被分到了路边的松云五队,也称庙后村。这里距公社只有大约三里地,路边有一个老爷庙,也称松云寺。庙里有一棵古松,这棵古松高不过4米,却横向生长,而且枝叶茂盛,据说这棵古松已经有几百年的树龄了。我们三人住在小队的公房里。公房里有一个用木板搭起的楼,还有一个早已经盘好的土炕,这是队上的存储室。这里楼上楼下全是尘土,到处都布满了蜘蛛网。
下乡过三关
对于我们这些一直在城市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年轻人,突然来到农村单独生活,必须要经过三关:住宿适应关、做饭吃饭关和劳动关。
住宿适应关:刚到农村,我们三个人挤睡在一个土炕上,因为都是年轻人,感觉很新鲜很亲切。但是,农村的条件和城市相差甚远,首先是没有电灯,照明用的是蓝水瓶做的煤油灯。因为给我们盘的灶没有烟筒,做起饭来满房子都是烟,熏得人受不了。另外,跳蚤和蚊子咬的人受不了,特别是我,一旦被咬,皮肤就会红肿甚至感染,很长时间不得好。直到后来,大家分开睡上了床,并撑起了蚊帐,才好了一点。
做饭吃饭关:对于我来说,在家时从来没有做过饭,也不会做饭,而到了农村,必须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做饭。经过一、两个月的学习,我学会了擀面、烙锅伙、做糊汤等做饭技巧。另外,因为知青要到其它队上去宣传党的政策和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所以经常在农民家里吃派饭。记得有一次在农民家里吃饭,给糊汤饭里放的削儿叶也不用水洗,从地上捧起直接就倒进了锅里。主人还特意给我们拿出了用糠和嫩玉米芯子做的炒面,用糠麸皮做的饼子。啊!炒面里有虫子在跑,饼子用牙一咬,沙子碜得人牙疼。为了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我硬是咬着牙把这些东西吞了下去。
劳动关:来到生产队以后,队上把男的都当全劳力用,给我们都记十分工。这里的全劳主要是挖地、担粪、抬石头。挖地经常在十分陡峭的山上,用的是象两根象牙一样的牙镢,人和地成45度角,所以农民把镢把作成弯的,使牙镢和镢把前面部分也成45度角。因为是沙土地,里面夹杂着碎石,在挖地时,我们的脚经常被埋在了沙土里,所以大家都要缠上裹腿。开始,我们挖地不掌握要领,大家手上打起了血泡,一、两个月后,血泡就变成了老茧。
松云寺对面山上有个漆塬,在漆塬挖地时要吃早饭,并带上大锅、粮食,中午在地里做一顿饭。大家除带牙镢外,还要带上扁担、绳索和镰刀,为的是在午饭后劳动之余,还要砍柴禾(松梢子)。放工时,每人都担一担松梢子,经过崎岖的山路回家。我们开始不习惯,但不久,我们也和农民们一样,每在漆塬挖地回来,都要担着柴禾回家。
任教松云寺
第二年开春,队长通知让我去大队办的小学——松云小学任教。松云小学在松云寺内,因院内有一个遮天闭日的松树而得名。这里原来是敬奉关圣的老爷庙,文革中神像被破坏,只剩下一个戏楼,两个院子,几排房。其中一个院子是敬老院,另外一个院子就是松云小学。学校内只有一个教室,一间教师办公室。松云小学有四个年级,加起来总共只有不到四十个学生。这不到四十个学生上课都在这一个教室里,一个年级一排,称为“复式班”。
对于高中毕业的我,教初小真可谓是小菜一碟。在这里教书,课表由我定,所有的课都由我一人代。我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制定了教学计划。早读必须大声读,谁背熟课文,就在其名字下面划一对勾。上课时,先给其他三个年级布置作业,写生字、作算术作业。给上课的年级在讲解完课程以后,布置作业,接着又给其他年级讲课。讲课时,我尽量多提问,以开发同学们的智力。有时还让同学们上黑板作题,以培养同学们的兴趣和听课注意力。为了不耽误教学进度,上午和下午我都在不停的讲课。尽管如此,学生一天也只有四分之一的听课时间,四分之三的自习作作业时间。为了提高校园的活力,每周我还安排了集体体育课和集体音乐唱歌课。
尽管一个学校四个年级只有我一个老师,但是教书比在队里上工轻松多了,不但工分照拿,每月还能拿到几块钱的补贴。我在松云小学任教的时间里,经常利用放学后和星期天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所以和学生以及家长关系十分融洽,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普遍得到了提高。由于在松云小学任教期间成绩显著,第二学期我就被聘请到公社的完小教书。
我们队上的人和事
洋芋糊汤疙瘩火,去过神仙就数我。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