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 跋 涉
那年,初中一毕业我便“上山下乡”去了一处圩乡,距离县城约七十多里。有时两个多月回城一次,身体倦了,自己给自己最奢侈的待遇是搭一次单程车。说是客车,实则是“闷罐车”,车厢用绿色帆布罩着,没有座位,“坐车”的人就在车内站着,一路随车颠簸而摇摇晃晃。每天上、下午各仅有一趟。
就是这样的车,我也搭不起。
买车票得要八角钱,是一家人两三天的买菜钱。当时我家四口人,全靠父亲工资三十三元五角度日,我回家一次只能带两块钱做生活费。因此,回乡下知青点往往靠步走。
每逢离家返乡那天,我母亲就早早起床煮早饭,下面条,炕一只荷包蛋,好使我吃了有力气赶路。在我随身带下乡的小竹篮中,只有一斤廉价的海带,这是我带下乡的全部营养品。
记忆中,我一路走着,从县城到X镇,再到XX头,路过三拐塘捧几口清清的塘水解渴,然后继续赶路。剩下的路我往往走错,因而一次次不重复,这一次走的绝不是上次走的老路。我是独行客,穿行在圩区一条条圩埂上,惶惶忽忽。有时实在不知下面的路怎么走,就问路旁的住家人或行人。经常直到傍晚,我才终于走到下放的知青屋。
记不清多少次这样的行走了,但至今仍刻骨铭心记得1969年稻子快成熟时却发起大水,圩上人纷纷逃难,我在回家路上苦苦走了两天的那次跋涉。
那个夏天,圩田里的大片稻子抽穗扬花了,农民们都指望着好收成,能够卖稻过点好日子了。可7月上旬,连天的大雨、暴雨下得人心都碎了,我们知青的命运是与农民相连的。雨,在一个劲地下,河水在猛涨,关键是圩田里的水排不出来,庄稼遭殃了。就在这时,连续传来周边几个小圩已经溃破的消息,门前的那条大河水流更加喘急,人心浮动了。
那天,远远近近的人们挑着行李在圩埂上逃难,生产队李队长叫他弟弟通知我,赶快准备同他一道到城里去。这天,我恰恰感到有些发烧,但为了回家也只有硬撑着。
此时的至县城公路已经被水冲坏,早就不通客车了,我和李队长就先到X山镇,从此处取道向城里步走。他的肩上一头挑着行李,一头挑着他两三岁的儿子,我拎着一只装衣服的网兜跟在后面。在过X山大河登岸时,过渡船离岸尚有一小段距离,我因发烧没吃东西腿没力气,一步没跨过去就落入河水中,渡船上和岸上的人都惊呼起来,好在河边水不深,我赶快爬起来上了岸。
穿着湿衣服,随着逃难的人群在X山镇一位下放户家喝了一碗米汤后,身上有了点力气,见山头、街上到处都是逃难的圩区灾民。
在后来的两日,我跟在李队长后面,一边走,一边发烧,脸上火烘烘的,两只腿实在不听使唤,心里想挪步,脚却抬不起来。第一天走到后来,我实在走不动了,几乎是每走几十步就停下来坐一会儿再走。李队长行一程,等一程,见我身体如此孱弱,而距离县城还很远,想起栖凤岭有他一家多年未见的亲戚,于是在傍晚时分就寻上这位亲戚的门。在他这亲戚家,我们像一个垂危的人遇见了救星,那位至今我不知道名姓的李家亲戚非常好客,赶忙杀鸡做菜。那个年代,一只鸡是宝贵的,可谓农民的“小银行”啊!在他家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接着往城里赶,身体较之头天稍好些了。第二天下午,我们终于到了也经洪水洗劫的县城,见一处处遗留着被洪水冲刷后倒墙豁壁的惨境。
终于走进家门,终于见到母亲!母亲见儿子终于从那处她从没有去过的天边回来了,一颗心总算落下。太累太累的我,此时,支撑自己的神经全松垮下来,一下子睡倒到床上。
好多年过去了,这次人生中的跋涉同经历的其它艰难历程一样,终令我无法忘怀。“路漫漫其修远兮……”至今,人生的路我仍在踽踽行走,走过多少曲折崎岖,还有多少艰难要走!然而,不懈跋涉在路上,是每个活着的人不得不奉行的使命啊!
2005年稿; 2009年小改
无论笔直还是曲折,人意已经潇洒走过!
好多年过去了,这次人生中的跋涉同经历的其它艰难历程一样,终令我无法忘怀。“路漫漫其修远兮……”至今,人生的路我仍在踽踽行走,走过多少曲折崎岖,还有多少艰难要走!然而,不懈跋涉在路上,是每个活着的人不得不奉行的使命啊!
都是非常精彩的认知!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