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知青网 http://zqbbs.5ijt.cn/

知识青年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知青方言冲撞

1楼
无声 发表于:2009/5/31 0:33:00
 
来两句倍儿正的北京话[图]
2007年12月19日11:15  

http://luxury.chinesenewsnet.com 




  “您可别玩大发了!”“他呀,谁都不吝!”甭问,这是两句倍儿正的北京话。只是现如今,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一字不错地将这两句话读利落,也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一字不差地说出这之中的意思。
   在方言中,北京话可能不是最动听的,却是最亲切的。找不到方向了,别人会说你“晕菜”;吹牛吹大了,别人会让你“歇菜”;管生气叫“搓火”,管出丑叫“ 露怯”;强词夺理是“矫情”,难于相处是“各色”;停车叫作“踩一脚”,有话不直说叫作“兜圈子”……北京话天生就有一种调侃、轻松的味道。北京话生动, 有韵味,却也透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茶余饭后,细细咂摸咂摸,您没准儿会不由自主地乐出了声:“这词儿有点意思!”
  出彩儿的北京话
   在网上搜索“北京话”,很快就出现了近80万个网页——有专家学者写的文章,有网友按照音序捋出的“北京话大全”,还有颇为流行的北京话水平测试试题。 据说这套试题的难度与托福不相上下。这话未免有夸张的嫌疑,但这至少说明了一点,要想将北京话琢磨透了,且得下点工夫。
   北京话指的是住在北京城区一带的本地人所说的话。在历史上,北京话着实风光过一阵儿。远的不说,就从近代讲起。据老北京人说,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 后,首届国会中有人提议奉广州话为国语。可结果,北京话以一票之差压倒广州话成为国语。时过境迁,今天的国语早已变为普通话。不过,按照《现代汉语词典》 的解释:“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如此看来,北京话与普通话的缘分并没有断。
  那些曾经引领文化潮流的北京话不但藏着北京的历史,还包含了一方风土人情、习惯传统。北京话就像一部活着的历史,散发着难以言表的精气神儿。北京话,从小姑娘嘴里说出来清脆动人,从老大爷嘴里说出来则诚恳热情,让人听了心里有说不出的舒坦。
  拔份儿的儿化韵
   北京话大多发音含混,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美感——间或滑出的几个儿化音透着骨子里的亲切。北京话喜用儿化韵。张询如编著的《北京音系小辙编》是一本研究北 京音韵的书,里面搜集了3000多条带“儿化韵”的词。儿化韵正是北京话的神韵。想学好儿化韵的外来客不少,但摸不着门道、乱用滥用者居多,香港明星谢霆 锋就是个代表。在电影《无极》中,每每他一张口,观众们就会笑出了声——就为那一口变了味儿的儿化韵。
   一般说来,凡是小、少、细的人事物都可加儿韵,比如小狗儿、小车儿,再比如“看你的腰吧,细得像根儿绳儿似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说过一个段子《戏剧 与方言》,用侯先生的话说,凡加儿化韵的话都有一种小巧、亲切的感觉。比如说“冰棍儿”,一听就不大,“如果说‘冰棍’就不好听,好家伙!那冰棍大得是不 是要两人扛着吃啊?”
  北京话要“歇菜”?
   语言是时代的折射,北京话就是活化石。但如今,这种活在人们口头的语言却逐渐失去了活力。北京退休工人魏林海要为北京土话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一 家网站的调查显示,多达53.14%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北京人吃饱了撑的没事干想出的主意”。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认为,申遗 有四个标准,其中之一必须是濒危的,但正宗的北京话还没有死,它就活在南城的大杂院里。多年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曾采访过对北京话颇有研究的语言学家。在 这些专家看来,北京话的生命力是很强的,因为它扎根于北京这块土地的深厚土壤之中。可在现实中,随着胡同、四合院的消失,北京话正在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 壤。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被定义为人类口述 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北京的方言土语正属于这个范畴。有些语言在民间活态传承已经不现实了,所以将它保护下来是很有必要的。”一位专家说。在外来文化的 冲击面前,京味儿从形式到语言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让人惶然的是京味儿这面旗帜还能扛多久。
来两句倍儿正的北京话[图]
http://luxury.chinesenewsnet.com  2007年12月19日



  链接——不完全北京话
  白斋:白吃白喝。
  不开面儿:不给人留情面。
  迸磁儿:闹别扭。
  扳杠:固执己见,纠缠不清。
  拌蒜:因累或多饮,行走艰难。
  拔份儿:高人一筹。
  白话:说话不着边际。
      盘亮(牌亮): 漂亮
  搓火儿:生气、憋气。
  吃挂落儿:错误地受到牵连。
  处窝子:见人不敢说话。
  出溜:滑动,动作迅速。
  底儿掉:非常彻底。
  点儿背:运气不好。
  点卯:到那儿报到或看一眼,打个照面儿。
  逗闷子:寻开心,“逗咳嗽”、“开涮”意思同。
  抖机灵儿:显示自己,特指轻浮表现。
  打联联:在一起瞎混。
  跌份儿:丢面子,“露怯”、“怯勺”意思同。
  硌应:厌恶、厌烦。
  裹乱:从中插入干扰的意思。
  坏醋:也做“坏菜”,事情结局不好。
  裉节儿:关键时刻。
  撂挑子:扔下事情不管了。
  门儿清:明白,清楚。
  闷得儿密:保密不声张或背着人做事。
  抹不丢的:形容不好意思的样子。
  蔫土匪:不爱说话而心里有数的人。
  拿搪:推脱刁难。
  撒鸭子:放开脚步跑。
  上脸:越说越不听。
  塔儿哄:混事儿。
  挑眼:挑理,怨别人办事不合规矩。
  虾米:傻了眼。
  幺蛾子:耍花招儿。
  嘬瘪子:有苦说不出。

(练习应用北京话一例)
2008

X君:

我今天有点 背, 一进家门就虾米了.你姐在我门口把我堵了个正着, 开口就跟我拔份迸磁儿, 非说我昨天乱讲话抖机灵儿, 我这才发现坏菜了, 其实我也就是逗逗闷子,真没想裹乱,我哪是那种不开面儿的人呀! 现在可好, 得罪了你姐的朋友, 她为朋友两肋插刀, 我碰上挡横的多搓火儿!  这下子折子了,你姐非让我去给人家赔不是, 我不光是跌份儿而且嘬瘪子了! 好吧, 我就去点个卯应付一下.但你姐又把我喊住非说我是幺蛾子, 你说你姐这人多杠扳,她说是我捅的漏子就得我自己扛.还说我甭想拿搪, 没什么抹不开的, 你瞅瞅你姐说话多损! 得了, 好汉做事好汉当,不管是充哪门子大蒜咱也得刀山火海走一过! 不过这几步路怎么那么长呀? 咱哥们儿只觉得脚底下拌蒜, 后脑勺抽筋儿, 在这个裉节儿上,你们哥儿几个可不能在旁边起哄架秧子! 咱们在一起可不是打联联, 兄弟之间可不能分的那样门儿清,你们要是现在撂挑子了,那是最招人硌应的了,如那样你们也真是一群白斋, 还真不如你姐她们不仅盘亮而且仗义!你们来救我不会吃挂落儿,其实我早知道你是个蔫土匪, 求你也没辙. 咱自个儿过去猫一眼, 一看你姐她们有猫匿咱就往回出溜,再不济就撒鸭子颠儿了,总不能叫她们给搓巴的嗝屁了还没拎清爽!  (啊呀弄串了!最后这句上海话上来了!哈哈!)

这回玩大发了,我可不是谁都不吝的主儿, 我现在吓的直处窝子,现在我这是甩裂子给借壁儿听, 阿拉不是白相宁
!




 
2楼
无声 发表于:2009/5/31 0:33:00
 新编《语言障碍》       
2007

还 记得侯宝林的相声《方言〉。我们来兵团第一天就碰上了。下火车入营房分班后刚安顿好行李,连里就吹号集合点名。我们从宿舍里像羊群似的冲出来到处乱撞,大 呼小叫的招呼分在不同班的同学。突然听见我们房门一声大吼:六班的新兵注意!我是你们班长XXX,现在站队。长的站左边,短的站右边。霎时间新兵都愣住 了。同车来的小李冲我说;哥们儿,这小子说的是人话吗?是不是骂我们?由于我父母都是浙江人,解放后才从上海调到北京,所以懂几句,我就赶快告诉大家按高 矮从左至右排队,再告诉班长北京话的说法。但北京人还是不适应头几天的语言环境。听那帮浙江人说话都像鸟叫似的,而且说快了像吵架一样。胆小点的都要上连 部报告去了。一天小李对我说:大哥,今天他们几个南蛮子当我面又说“外国话”,还冲我阴笑,肯定在骂我,你去听听给哥们翻译一下。

其 实我也是二把刀,我父母到北京都不说家乡话,只不过我听鸟叫多一些,因为我七大姑八大姨从南方一来都学鸟叫,我反正有小胡桃,香榧子吃我也不去听,只顾想 着晚上的梅干菜烧肉。不过眼前哥们受了欺负咱也不能不管。正好那时肚子里从北京带来的坏水还没倒完,灵机一动对小李密授机宜。隔日,小李塞给嘉兴的大胖几 块北京带来的稻香村饼干,面有难色的说:

大胖,帮帮忙,我想学习《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女生十班的YYY在北京是我们班长,她准有。但我们北京人有男女界限,不像你们浙江人那么大方开朗。尤其是我一见她就不敢抬头。

啥道理? 大胖用“鸠山国语”问。

小李贴近他耳朵说:她是我们学校最漂亮的女生。长得比铁梅好看多了。

真哪?大胖眼睛一亮。上钩了。

小李郑重的对他说:你去了一定要显得谦虚,你一定要先讲听说她牌儿最亮。

盆儿凉啥意思?大胖听不懂.

不是盆儿,是牌儿。牌儿越亮就代表越革命,懂马列越多的意思。另外你绝对不能说是我要借。小李一脸"憨笑"的说.

啥道理?大胖满脸狐疑.

我在学校追过她,现在断交了。小李满脸沮丧.

真哪!大胖眼睛更亮了。

别忘了,万一她不高兴你千万要忍住。像她那么漂亮的女孩子都特衿持。你要先讲听说她牌儿最亮,然后一定要说才发现她牌儿原来并不那么亮。小李边说边强忍着笑.

啥道理?大胖迫不及待的问.

啊呀,别问那么多了,都是我们北京人客气话。就是类似你们脓好脓好的意思。万一有人问你干什么去了,你就说拍婆子去了。小李边说边向我眨眼.

啥意思?大胖满头雾水.

就是我们北京人借东西的意思。小李拍着大胖的肩膀将他拥出门外。

在 小李的数遍培训后,大胖兴冲冲的出发了。我们俩在屋里抱头大笑差点没背过气去。笑毕,我又告诫小李,万一出事,一定要扛住。绝对不能出卖哥们儿, 照我的说, 一定化险为夷。要知道我们这次是一箭双雕,我们学校那个班长铁青脸(外号)最左了,一天到晚打小报告。那会她一主持学习会,我们就喊学[左派幼稚病]。我 把小李耳朵拉过来如此这般交待一遍。他略感困惑说听不懂,我又反复教上几遍, 还教他把重点句型和语法写在手心上当作备忘录。

突然,怒气冲冲的排长领着垂头丧气的大胖冲进来吼道:

马上开会,你们两个过来,谁的主意?排长满脸恼怒.

阿拉。小李开始学鸟叫。

啥子?河北籍复员排长转向张大嘴巴的浙江帮。

我不是傻子,是阿拉。小李抗议到,他一定以为阿拉是《一千零一夜》中的神甫。

猴子,是不是你?班长想起来了。

是阿拉。小李坚定的说,腮帮一鼓特像李玉和。

猴子你老实交待,只有你懂浙江话。班长声音提高了.

我欠起身缓缓的看了一圈大家说: 阿拉巴斯折钢宁,阿拉桑艾宁。面对瞪大眼睛的排长和鸦雀无声的浙江帮,想起红卫兵小报上说毛主席那么大年纪还向王海荣学英语,心里感慨万千,还是懂得一些外语好啊。

突然,小李像刚想起来什么似的大叫一声:

我不是傻子,阿拉笑刺佬

他的话顿时引起浙江帮一阵狂笑。

小李一看不对,赶紧打开手心查看“密档”,然后突然从炕上站起来高呼:阿拉不似小赤佬,侬似垃西别三!

全体浙江帮像火山爆发一样大叫,震的屋顶直往下掉草,只剩下满脸狐疑的排长和满脸涨红不知所措的小李还有闻声赶来看热闹的别班同学。趁乱我告诉小李他们没戏,要顶住。我就溜就出去找女生排内线收集情报去了。


后 来听说“铁青脸‘当时被气哭了,大胖挨了女兵排北京兵一顿骂。当然这之后我也被排里立为重点监视对象。不过浙江帮再见了我也不敢当面笑骂咱北京老乡了!后 来天津,保定的战友也向我们靠拢。再以后不知浙江帮从哪里学来一句话当成口头嘽:京油子,渭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终于这句话流传到当地人那里去了。有一 次我们班几个老乡去磴口镇玩,在汽车上买票动作迟了点(肯定不是想蹭票),被售票员用西北话数落了一路,车上的当地人也一路冲我们笑,最后我们下车时才听 懂一句: 京油子。。。。。那一次在磴口镇上化一月工资五元钱买了一把可插筷子的蒙古刀保存至今!


过了几天大胖在大渠工地休息时悄悄问我:下三烂是什么意思?。。。。。


后 来到了美国留学碰到俄罗斯同学,小时候学的俄语派上了用场,象“打死为打你丫”(再见);“偶亲蛤喇说”(很好);“吾妻疥痢你擦”(女老师)等普通用语 都能令他们兴奋的拥抱你!如再唱一曲“山楂树”就更能让人一见如故。不过见了日本同学的谈话就往往暗藏杀机!一说起来他(她)们的父辈或叔伯都到过满洲 里,住过哈尔滨或长春。我一日本同学告诉我她们全家几代人一同去了哈尔滨重访旧居。我心里话说咱兵团战士几十年后回访内蒙第二故乡还有情可原,你们小鬼子 的后人到中国“回访故居“?有无有搞错!有一次一位日本女同学挑衅似的对我说,她老爸公司的一位职员在日本找不到老婆,就去中国娶回了新娘,但后来那个日 本人总打他的中国太太,说是她把钱都寄回中国给父母了。我当即对那个女同学说她爸那个狗腿子真TMD八格牙路,她睁大眼睛问我为什么这样说?我答道:从电 影里常看到你们日本军人一见面就这样互相问候,不是吗?我又告诉她日本人二战中欠中国人的血债太多了,蒋,毛政府都免除了日本的战争赔款,现在那个日本职 员孝敬中国公婆还不应该吗? 她头一低,用半鞠躬的姿态轻声说了一个字:嘿!

注:以上故事,一半瞎编,请勿对号入座。如对以上南北方言土话还有疑问,请南北朋友互教互学,多学"外语"
.
3楼
梧桐树 发表于:2009/5/31 6:57:00
        “八格牙路”,日本人的问候语?你说的“太哏了。”——天津话。
4楼
龙行天下 发表于:2009/5/31 8:44:00
方言确实有门道,
各地特色各地晓,
当年五湖四海汇,
知青之间真热闹。
5楼
兔子念经 发表于:2009/5/31 10:55:00
安排大胖遭人骂,调侃同学把债还。
6楼
海喜 发表于:2009/5/31 12:52:00
太好玩了,我又长了见识,学了东西。
7楼
感恩 发表于:2009/5/31 19:53:00

受益匪浅!长见识!

8楼
土左情深 发表于:2009/5/31 19:58:00

感恩妹好!北京等你!

9楼
当年李家巷人 发表于:2009/6/4 22:06:00
       方言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南北之间:
     现在我也来讲个方言笑话,70年代后期,我们浙江一带物资奇缺。香烟是其中之一,烟瘾上来了,地方上又买不到。怎么办?我们连的瑞某晚饭后溜达溜达就溜到了码头边,码头边靠着的船队是来装运石子的,他们来自上海,我们连常常有人从老大这里买到几包香烟,什么[劳动],[飞马],运气好时还有[大前门]。这时我们的瑞战友上前先是问:老大,晚饭吃了没有?船上答应了:吃了。老大:香烟有没有?船上又回答:香烟没[么]带[搭]。
瑞一听喜出望外[牡丹]最好!在我们温州话里[么搭]的发音与牡丹一样。
类似的笑话还有不少,下次再讲。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069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